首頁 > 文學

孔子的中庸之道:中庸與折中的區別,你知道嗎

作者:由 顏小二述哲文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1-14

孔子的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

孔子思想流傳百世,其思想有一部分雖然因為時代背景之改變而略顯其侷限性,但是,孔子思想中,亦有可以傳承千年的人內涵。比如,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中所蘊含的道理,即便是對幾千年後的今天來說,亦蘊含巨大價值。

為何孔子中庸之道傳承千年依舊是經典,中庸之道中到底蘊含著什麼樣的奧秘,中庸與折中有區別嗎?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孔子中庸之道的內涵。

孔子的中庸之道:中庸與折中的區別,你知道嗎

在《禮記》中有這樣一句話: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孔子說,君子的行為是符合中庸之道的,而小人往往會與中庸之道相背離。中庸之君子,做事總是拿捏得當,不偏不倚,不會太過,也不會不及;而小人就不一樣了,小人做事往往沒有原則,肆無忌憚,做事總是比較極端。

孔子的中庸之道:中庸與折中的區別,你知道嗎

這句話透過君子和小人的對比,讓我們大抵能夠明白中庸的含義。中庸的重點在於適度,說的更加具體一點,就是不要做得太過,但也不要什麼都不做,要順勢而為。

多說一句,瞭解道家的朋友可能會發現,其實孔子的中庸與道家老子的“無為”有些相似。從人生層面來理解老子的無為,我們能夠知道,老子的“無為”思想告誡人們做事不要“妄為”,“妄為”也是一種極端。而所謂的極端,有兩個端點,即“過度多”和“過度少”。

孔子的中庸之道:中庸與折中的區別,你知道嗎

在老子心裡,追求“過度多”,是因為心中有“違背自然的過多之慾”;而人追求過度少時,此時對“過度少”的追求亦是一種慾望,也是違背“自然”的,而這裡的“自然”,就是不加私慾干涉之事物發展的最好狀態。某種意義上,“自然”也頗有“適度”的意思。

所以,基於對道家老子“無為”的理解,我們也能同理感受到儒家孔子中庸之道的內涵。孔子所講的中庸告訴我們,做得太多不行,做得太少也不行,適度才好。

孔子的中庸之道:中庸與折中的區別,你知道嗎

同時,在論語中記錄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子貢問孔子,想讓孔子說說子張和子夏哪一個更加優秀,孔子沒有直接告訴子貢哪個更優秀,但做了如下點評:“子夏做事總是做得不到位,性格太保守;而子張做事總是做得太過,性格太激進。太過和太激進是一樣的。”

孔子的中庸之道:中庸與折中的區別,你知道嗎

從這個小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在孔子心裡,保守的子夏和激進的子張都是一樣不符合“中庸”的。基於此,我們不難得出,所謂中庸,實則講究的就是不偏不倚,行事適度。

但是,孔子之“中庸”可並非“折中”的意思,孔子之中庸屬於富有原則性和靈活性的適度;而折中,則缺乏原則性,頗有一味調和的感覺。調和,有時候並不是什麼好事。畢竟,有些時候,有些事情最適宜的狀態,不是風平浪靜。在《論語》中我們也能看到孔子對“折中調和”之人的批判,孔子討厭一味適中的“老好人”,認為這種人不分青紅皂白,只想著自保,只會一味去無條件、無原則去折中調和,孔子將這樣的人稱為“鄉愿”,並且還批評說:“鄉愿,德之賊也。”

孔子的中庸之道:中庸與折中的區別,你知道嗎

所以,孔子之中庸之道,並非指沒有原則性的一味去折中。對於把握了中庸之道的人來說,“做事適度”是其行事的技巧,“行事講義”則是其做人的原則。所以我們不難看出,孔子之中庸之道,大抵是在告訴人們做事不要太過,亦不要太不及,要注意“度”的拿捏,但是也要堅守自己的原則,在原則和適度中,要有自己的靈活性。而這個靈活性,實則就是把握中庸之道的最大難點之一,你們覺得呢?

注:本文由顏小二述哲文原創,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