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個人慾望的知足是快樂的根基,幸福的源泉,這個道理悟得越早越好

作者:由 明話頻道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1-30

勿貪必憂是什麼意思

文|歐陽德祥

個人慾望的知足是快樂的根基,幸福的源泉,這個道理悟得越早越好

清人胡澹庵編輯的《解人頤》書中,收錄了幾首有關人生“知足”與“不知足”的趣詩。

其中一首是《知足歌》:人生盡受福,人苦不知足。思量事勞苦,閒著就是福。思量疾厄苦,無病就是福。思量患難苦,平安就是福。思量死來苦,活著就是福。也不必高官厚祿,也不必堆金積玉。看起來,一日三餐,有多少自然之福。我勸世間人,不可不知足。

還有一首叫《不知足詩》:終日奔忙只為飢,才得飽食又思衣。身著綾羅和綢緞,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和四妾,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得田園多廣闊,又嘆無官受人欺。四品三品嫌官小,還想南面做皇帝。一朝登上金鑾殿,卻慕神仙下象棋。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那有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還嫌低。

個人慾望的知足是快樂的根基,幸福的源泉,這個道理悟得越早越好

其實,人的“知足”與“不知足”,看是對什麼而言。不知足,乃人之本性。貪慾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一個人沒有了慾望,什麼都知足了,也就停止了向上的動力和爭取更美好的努力。魯迅先生曾說過:“不滿是向上的車輪,能夠載著不自滿的人類,向人道前進。”當然,這裡說的“不滿”,不是指個人對官位、權力、名利、金錢等各種慾望的追求,而是對個人知識、素質、能力、奉獻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不滿足。

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就是要有一股不知足、永不滿足的精神。人類社會的每一次發展,每項事業的前進,每項發明的產生,都起點於不知足。正是這種不知足,才推動了科學的不斷探索、攀登和創新,推動著社會向文明、富裕、和諧的不斷進步。不知足,永遠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強大驅動力,永遠是一個人一生髮展的主題,永遠是人類促進社會前進的原動力。

個人慾望的知足是快樂的根基,幸福的源泉,這個道理悟得越早越好

當然,如果將不知足用在了個人對官位、權力、名利、金錢等各種慾望上,那這種不知足就變成了禁錮個人的枷鎖,甚或導致慾望迷津,怪力亂神,整個人就會毀在不知足中。從查處的眾多高官、高管案件看到,他們身居高位,應該說是“人上人”了,比咱普通老百姓強十倍、百倍。可他們卻慾壑難填,永不知足。結果“貪慾反為貪慾誤”,落得不僅失去了原有的東西和人生自由,有的甚至失去了生命。

知足,是人生存的智慧。明代呂坤認為:“萬物安於知足,死於無厭。”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曾寫過這樣一則故事:有個農夫,每天早出晚歸耕種一塊薄地,收效甚微。一位天使可憐農夫的境遇,對農夫說,只要你不停地往前跑,你跑過的地方就全歸你所有。農夫興奮地拼命地向前奔跑著,累得不行了也不聽人勸告停下來歇歇。最後,他終於心衰力竭,倒地而亡。

個人慾望的知足是快樂的根基,幸福的源泉,這個道理悟得越早越好

於是有人挖了個坑,就地埋了他。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的時候說:“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就這麼大。”生命沒有了,土地沒有了,不知足的慾望,使他失去了一切。

知足,是人生活的境界。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寄張十八詩》中寫道:“飢止一簞食,渴止一壺漿,出入止一馬,寢興止一床……”人生在世,官有多大才算大,名有多高才算高,錢有多少才算多。其實,一個人所需的物質、金錢十分有限。

因發現“光電效應定律”而榮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愛因斯坦,為了躲避法西斯的迫害而移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以當時最高年薪16000美元聘請他,他卻說:“這麼多錢?能否少一點?給我3000美元就夠了!”人們大惑不解,他脫口道:“依我看每件多餘的財產都是人生的絆腳石,惟有簡單的生活,才是給我創造的原動力!”他還說:“簡單的生活,無論對於身體還是精神,都大有裨益。”真乃人心足,處處福。

個人慾望的知足是快樂的根基,幸福的源泉,這個道理悟得越早越好

知足,是養生保健的良方。兩千多年前,老子就說過:“樂莫大於無憂,富莫大於知足。”“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佛家說:“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養生保健,最重要的是保持心裡的平靜,不對世間慾望作無盡的追求。

《清靜經》中說:“遣其欲則心自靜”,心無妄想夢魂安。因為“知足則常樂,常樂則無憂,無憂則心順,心順則神不擾,神不擾則精保,乃養生之道也。”

知足與慾望是成反比的,欲求越多滿足越少,其欲多多,其樂少少。“事能知足心常泰”,知足則樂,務貪必憂。個人慾望的知足是快樂的根基,也是幸福的源泉。培育好這一根基,我們才能瀟灑、快樂地行走在人生的幸福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