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你所不知的孟子,春秋百家大師裡的現代先驅

作者:由 西部文旅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2-02

君子平其政行闢人可也什麼意思

《孟子》這本書一共有七篇,每篇又分上下,孟子的思想內涵和外延都很廣,撒開了說咱肯定沒那時間。循章逐句地解讀就跟學校上課一樣,那超級趕人的,把觀眾都趕跑了,非常枯燥乏味。所以今天我只挑兩個我自己最有感的、個人體會最深的要點來講。

你所不知的孟子,春秋百家大師裡的現代先驅

首先,大家知道傳統儒家思想和現代政治文明相融合有一個很大的障礙,就是歷史上儒家的主流不注重區分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公德和私德不加區分。而這恰恰是近代政治文明的起點。因為儒家講內聖外王,修齊治平。按《禮記。大學篇》所設計的那個步驟,先要誠意、正心、修身,這都是你個人的內在修煉,然後才是由近及遠地推廣到他人: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認為你治理國家的成功,得建立在你人格和道德感召的基礎上。這個修齊治平的思想,它奠定了一條很好的判斷原則。就是從國家、到家庭、到個人,在人性層面,只有一個道德,沒有兩個。你不能說作為個人你得誠實,到了國家層面為了國家的利益撒謊就應該鼓勵,那不行,你國家也得講誠實。作為個人,你欺負弱小的鄰居,搶別人的東西要被譴責;作為國家你恃強凌弱反而是件值得吹噓誇耀的事,那不行,也得譴責。這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在涉及到人性的問題上——也就是人類能結成社會所遵循的基本原則上是這樣,在這個層面上談問題,我們得講“道不二出”。因為人類能結成社會,能有協作,其聯結紐帶是信任。如果地位低的人被要求誠實,地位高的人就可以不誠實,那信任將斷裂,文明將瓦解。

可是修齊治平、內聖外王的思想帶來的問題就是公德和私德不分,你這個人私生活上有瑕疵,你就不是聖賢,你不是聖賢,又憑什麼帶領我們開創太平盛世呢?就有這問題。在現代社會,你要求領袖個個都是聖賢,少年時沒逃過學、青年時沒打過架、中年時沒離過婚,那你根本就挑不出人來。為什麼政治倫理的傳統性和現代性有這樣的一個鴻溝呢?不管你是儒粉,是支援儒家的;還是儒黑,是批判儒家的,一定不能忽視了儒家的主張所依託的物質環境。修齊治平要有效,它得是在一個熟人社會里,小國寡民、人們彼此熟悉,若干代人在一個小範圍的地理空間裡活動,有長期積澱下來的各種層面的紐帶。你在這個熟人社會里隨便找兩個人,他們可能既是師徒、又是上下級、又是鄰居、往上推兩輩又是親戚。在這種環境下維繫社會的是溫情的紐帶,作為一個社會治理者,其實沒有多少強制性的工具給你用,你說我作為管理者要鐵面無私,有個人拖欠交稅,把他關起來。結果一查族譜,他是你堂大爺。過年的時候要走親訪友,家家給你吃閉門羹,也沒有親戚上你家拜年,你馬上就感到被熟人孤立的巨大壓力,那算了,還是把他放出來吧。

你所不知的孟子,春秋百家大師裡的現代先驅

所以這種社會環境中最低成本、也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確實得靠自己的人格修養,讓大家自願服從。而儒家學說的初衷,也就是要維護這個熟人社會的穩定。

而現代社會是“資本主義”,資本主義是什麼?大範圍的陌生人協作,全社會以交易活動為中心,大範圍陌生人群的分工協作,熟人小圈子被打破了,人們從四面八方彙集到城市,你在生產線上工作,你知道你旁邊那位是什麼來歷嗎,他跟你八竿子打不著,管理於是成為了一項高度專業化的工作。這時候,你在你們老家修身齊家就算成功,不代表你能勝任管理工作,不代表你能做供應鏈管理、節約成本;不代表你懂宏觀經濟,決定是該加息還是降息。

你道德再高尚、動機再善良,做出一項錯誤決策就會給社會造成災難,所以隨著社會的複雜,內聖就未必能外王。最起碼內聖和外王這兩事之間的環節就多了很多,不那麼直接了。

在這種環境下,你就要區分公德和私德。清廉、沒有貪汙受賄的劣跡、有責任感、行政活動透明公開,這是公德的領域。你年青時有沒有打過架、抽過大麻;談戀愛有沒有腳踩兩隻船,傷害了某位純真少女的感情,只要不觸犯法律,那是私德的領域。私德的瑕疵只要不大到影響大家對你履行公職的信任,就是可以包容的了。

因此我們有很多愛好傳統文化的朋友,在談復興傳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到這個社會基礎環境的變化

介紹了一大堆背景,來說孟子。孟子在儒家其實算是個另類,在兩千多年前,他就把公德和私德加以明確區分,在儒家所推崇的聖賢中,他是非常罕見地明確這樣做的。因此他既是一個堅定的傳統維護者,不是我們今天說的傳統、而是在戰國那個時代他仍然是周禮所代表秩序的堅定維護者,在那個時代他就算堅定的維護傳統派;可同時他身上又有現代性的光芒。非常難得。

你所不知的孟子,春秋百家大師裡的現代先驅

孟子是怎麼將公德和私德加以區分的呢?在《孟子。梁惠王下》這一篇裡,孟子給齊宣王講解了什麼叫王政,鰥、寡、孤、獨這四種人是最窮苦無靠的,文王是辦社會福利的先驅,他行政一定要先照顧這四種人,一定要先考慮到他們,這叫王政,《詩經》裡說:“哿(葛)矣富人,哀此煢獨”。齊宣王聽了以後很感動:您說的真好啊。

孟子說:王如果覺得好,為什麼不這麼做呢?

齊宣王就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寡人有疾,寡人好貨”。我這人有個毛病,摳門。有錢了、有好東西,我都想自個兒存起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齊宣王雖然不算什麼明君聖主,但他還是挺誠實的,不避諱自己的缺點。不裝。

孟子就又給他講了《詩經。大雅。公劉》篇裡的一段:“乃積乃藏, 乃裹餱糧,於橐(駝)於囊。思戢(輯)用光, 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就是說當年周人的祖先公劉也喜歡錢財,攢了不少西。但是那個時候留在家裡的百姓有存糧,行軍的人有乾糧。大王愛好錢財,與百姓同之,又有什麼關係呢?

什麼叫“與百姓同之”,咱們接下來解釋。

齊宣王又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我這人還有毛病,我喜歡漂亮妹子,離不開呀。

孟子就說:那也不是問題,周太王古公亶父也喜歡漂亮美眉呀。又給他講了一段《詩經》:“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須)宇”就是說古公亶父(周人的祖先,文王的祖父)在帶領部族遷移的過程中、在辦很多重要公務的時候、在做堪察地址建新居這些事的時候,都把他的妻子姜氏帶在身邊,也是同行同止、同宿同眠,也是很愛他的妃子,一天也離不開的。但是那個時候,社會上沒有嫁不出去的老處女,也沒有討不著媳婦的老光棍。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又有什麼關係哩?

這裡我們就要解釋,什麼叫“與百姓同之”?是不是說勸說齊宣王把府庫開啟,把你攢的這些東西都分給老百姓呢?

所謂“與百姓同之”意思是:當你喜歡一樣東西的時候,你要想到你是人、別人也是人,你喜歡的東西別人也會喜歡。不能因為你喜歡攢東西,你就把老百姓搜刮個底朝天。把人家家裡的存糧都弄到你的倉庫裡、把人家出行帶的乾糧都弄到你的糧倉裡。

不能因為你喜歡漂亮美眉,你就派出使者到處尋訪美女,把妹子們都弄到你的後宮裡圈裡來。結果你又顧不過來,做不到雨露均粘,弄得內有怨女、外有曠夫。讓人家女孩子蹉跎了青春,宮牆外又有一大堆找不到媳婦的老光棍。

所以“與民同之”的意思是要有同理心,其實就是換了一種方式給齊宣王講儒家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在語言表述技巧上我很佩服孟子,也是我學習的楷模。《論語。里仁》篇裡有曾子的一句話:“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老師孔子的學說,最精髓的就是“忠恕”兩個字啊。我剛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摸不清頭腦,啥叫忠恕啊?脫離了當時那個社會環境、語言環境,你光繃著一本書看會有很多這樣的疑問,當時人覺得不言自明的東西,你跟本就不知道他在說什麼。

可是孟子和齊宣王講,你喜歡錢財不要緊啊,有同理心,與民同之。你好色也不要緊,與民同之。我一下就明白了,這就是在講“推己及人”、就是在解釋忠恕之道。特別生動,一下子就讓你理解了。

關於這個“與民同之”的同理心的說教,實際上可不可行,今天不去討論他,當時的統治者已經不能去實踐了。

可是這裡我注意到的是,孟子把政治人物公德和私德做了明確的區分,你好色,是你私德的瑕疵。好不好呢?不好。可是你是王,只要你實踐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讓天下內無怨女、外無曠夫,人們生活幸福美滿,在公德的領域你就沒有欠缺,你就是一個賢王嘛。

你貪財,也是你私德的瑕疵,好不好呢?不好。可是你是王,只要你讓天下富足,百姓們也能攢錢存糧,你在公德的範疇上就沒有欠缺,你就是一個賢王。

將公德與私德相區分,這是現代政治倫理的基礎,孟子就明確地表達了,在他那個時代真是非常難得,所以我說他是古代社會里的現代先驅,是傳統性的裡的現代性先驅。

類似的觀點在《孟子》這本書裡有很多處出現。比如《離婁下》這一篇裡,記載了這麼一件事,子產在鄭國執政的時候,用自己乘坐的車子幫助老百姓渡河。孟子聽說這事以後就批評:如果他11月修一座供人行走的橋、12月修能過車馬的橋,老百姓就不會為渡河而發愁了。“君子平其政,行闢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濟之”?你作為執政者,做好你份內的事,就算你出門鳴鑼開道,清空街道都是可以的,怎麼能一個一個地幫助百姓過河呢?”

你看,子產用自己的車子幫百姓渡河,愛民如子吧,私德很好吧。可是你沒有安排好修橋這件事,是你公德上的欠缺,是失職。作為一國的執政者算好、還是算不好呢?算不好。

所以在孟子的觀念裡,公德和私德的區分是非常明確的。

《論語》主要記錄孔子和學生的問答,至於孔子怎麼在君前奏對,在和國君打交道的時候具體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其實資訊很少。而《孟子》則是很詳細地記述了他和梁惠王、齊宣王、滕文公這些統治者打交道的過程。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什麼叫“布衣懷道,抗禮天子”的風骨。他面對這些君王的時候,禮節上不卑不抗,可言談舉止間,這些君王在孟子面前是大氣都不敢出的。齊宣王是個文藝青年,喜歡聽音樂,孟子從莊暴那裡聽說了這事,問齊宣王:“大王曾經對莊暴說你喜歡音樂,有這事嗎”。齊宣王啥反應?馬上滿臉臊得通紅,跟做錯了事的小學生一樣,對孟子說:“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直好世俗之樂耳”。

你可以看得出來,齊宣王別看他是王,在孟子面前完全處於人格被碾壓的地位。這就像突然貝多芬上你們家來,跟你說:“小王,聽說你很喜歡聽音樂啊”。你敢在貝老爺子跟前說我懂音樂嗎,你只能說:“跟您說的音樂比,我聽的那個都不叫音樂,只能算個流行小曲”。

孟子是言必稱堯舜,他要跟你說音樂,肯定說黃帝時期《雲門》之樂、帝舜時期的《韶》樂。齊宣王知道自己完全夠不上這些高大上的邊,就主動承認:我喜歡的只是些世俗流行音樂,夠不著您說的雅樂。

你所不知的孟子,春秋百家大師裡的現代先驅

他是王又怎麼樣呢?兩人往那一擺,氣場就在那,人格的高下、氣勢的強弱一目瞭然。孟子多數時候對君王是用長者循循善誘的語氣,有的時候也相當不客氣。孟子見梁襄王,出來就跟人說:“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見其所畏焉”。遠遠搭一眼,就知道梁襄王沒個國家領導人的正形。這叫“望之不似人君”。

看電視新聞裡,奧巴馬從總統專機的舷梯上下來,這麼一顛一顛地一路小跑下來。腦子裡馬上就蹦出孟子的這句話:“望之不似人君”——輕佻,沒個大國領導人的正形。

孟子這種“布衣懷道,抗禮天子”的氣勢,在大約同時代的歐洲有另一個人能和他相比,就是希臘哲學家第歐根尼。這位老兄糞土世間名利,經常住在一個大木桶裡,出太陽了就從桶裡出來曬太陽。亞力山大很傾慕他,征服希臘之後專門去看他。亞歷山大的隨從說:站在你面前的是世界征服者亞歷山大。亞歷山大也很溫和謙卑地問第歐根尼說:“我能為你做什麼嗎”?

第歐根尼說:“就一件事,請你不要站在我和太陽之間”。(潛臺詞)沒看見我在曬太陽嗎,您擋著我了,你挪挪行嗎。

其實這句話有個隱喻,陽光代表真理,我第歐根尼心中只有真理。亞歷山大代表權勢,我心中沒有給權勢留有任何空間,請你不要站在我與陽光、我與真理之間。

總結一下,今天講孟子,其實就說了一個要點,他既是傳統的捍衛者,在一些思想上又是現代的先驅。對孟子的感觸我還有很多,以後找機會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