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領導力就是說對十句話:常說這10句話,助你成為卓越的領導者

作者:由 第一管理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2-05

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是什麼句型

經驗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想清楚了才去做一件事情,而是先做一件事情然後回過頭來,仔細琢磨,才把它想清楚。涉及到今天要討論的領導力,我們發現,在思想、言語、行動三者中,言語也許還相對更為重要,言語可以反過來影響我們的思想,言語還可以推動行動。所以,領導力是“說”出來的。

今天,第一管理學派給大家推薦的書是

《領導力就是說對十句話》

,作者是劉瀾。《領導力十律》強調領導力的關鍵不在於你“是什麼”,不在於你“又什麼”,而在於你“做什麼”。《領導力就是說對十句話》作為續篇,進一步強調領導力還在於你“說什麼”,並提供了具體的“領導力的十句話”,讓《領導力十律》更具操作性,讓經理人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馬上使用。

領導力就是說對十句話:常說這10句話,助你成為卓越的領導者

本書的核心內容:

發揮領導力要說的十句話

一、第一句話:我來——承擔責任

這個句式,包括了“我來”和“讓我來”兩種。其實“讓我來”就是橫向領導力,能否聚集周圍的資源、主導一件事,本質上跟職務大小關係不大。

領導力不是你說了什麼,不是你有什麼,而是你做了什麼,它是一個動詞。

優秀的領導者會常講“我來”,敢於承擔責任本身就是發揮領導力的過程,一句“我來”,背後是更多的承載。他跟你是誰沒有太多關係,哪怕你是一個剛入職的新人,只要你願意講“我來”,然後採取行動,也會產生影響力,從而發揮了領導力。所以說,

發揮領導力跟職位沒有關係,跟你願不願意承擔責任有關

二、第二句話:我不知道——解決難題

發揮領導力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勇於說“我不知道”。不帶成見的去面對問題,並且因為“我不知道”,所以會給團隊其他成員浮出水面的機會。動員群眾解決問題,讓專業人士在團隊中發揮更大作用。

領導者要說“我不知道”理由有三:一、“君子不器”,對技術性知識我不知道。二、面對挑戰性難題,我真的不知道。三、要動員群眾,即使我知道,我也可能說我不知道。

說“我不知道”有三點注意事項:第一、你不能只說“我不知道”,你還要說“我知道”,不知道要必須要跟我知道結合起來;第二、在有權威的時候說“我不知道”,在別人已經承認你的職位權威或者知識權威的時候,你可以有選擇地說“我不知道”;第三、“我不知道”往往不能單獨說。比如在說“我不知道”之前你應該說“我來”。這個事情“我來”,但是“我不知道”。“我來”表示你承擔責任,但是這個問題是個難題,“我不知道”怎麼解決。

三、第三句話:你覺得呢——密切聯絡自己的隊員

多問“你覺得呢”,不僅僅是一種激發他人主動思考的方式,還是一種與隊員廣泛建立關係的好辦法。

與群眾建立關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就算你動員群眾去解決一個難題,也應該跟他建立關係,因為解決難題要求群眾改變,你跟他建立了一個良好的關係,他會更願意聽你動員,更願意投身改變。更何況,卓有成效的領導者不是動員群眾解決完一個難題就散夥了,跟群眾建立好關係,他們才願意追隨我們去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

瞭解資訊和建立關係,這是密切聯絡群眾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相互交叉且都要求我們問:“你覺得呢?”

四、第四句話:我講個故事——製造同一場景和處境。

不講道理,多講故事,特別是把“我的故事”變成“我們的故事”,把大家拉入同一思維場景。

領導力的核心是動員群眾解決難題。透過分享故事的方式,將公司的願景、使命、價值觀、員工成長、顧客見證傳遞出去。“你過來,我給你講個故事”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

持續的分享帶來持續的成長,一個公司的文化、價值觀、使命、願景,透過故事的傳承是最好的方式。

在動員群眾解決難題的過程中,講故事有特別的重要性。難題是錯綜複雜的,道理又很難講清楚,而故事的內涵是很豐富的,講道理不一定能講清楚難題,而用一個故事能夠把它生動形象地講出來。更關鍵的原因在於:故事推動群眾改變。

五、第五句話:我教你——當一個好老師。

精確地使用讚賞和批評的工具,幫助別人實現真實的成長。而且這一能力,可以透過反覆練習獲得提高。狹義的領導力是解決挑戰性難題,廣義的領導力則把管理包括在其中,你既要解決技術性問題,又要解決挑戰性難題。解決技術性問題,你很可能知道答案,你教人就行了。解決挑戰性難題,需要動員人去改變,這是育人的工作。

當老師要常講“我教你”,實際上,好的領導者必然是一位好的教練,做教練有教練的原則。

作者講到三條:第一,嚴格的訓練;第二,用人之長;第三,及時反饋。

好的教練,看到的是員工的潛能,看到的是團隊成員的長處,知道如何發揮其優勢。透過幫助小夥伴及時的更正工作中的問題,其實就是教導力在發揮作用,善於透過教導的方式讓團隊成員明白工作的意義。

六、第六句話:不要緊——從失敗中學習

一個美國記者曾經問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你的企業為什麼那麼成功?稻盛和夫只回答了一點,他說,也許是當一名員工失敗的時候,我們從來不懲罰他。

允許積極試錯,而且善於重新定義失敗。一個團隊對失敗的坦率程度和界定方式,決定了這個團隊長遠的出息。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從錯誤中獲得成長,好的公司獎勵失敗,尤其是那些創新的失敗,同時還評比出對大家幫助最大的錯誤。

七、第七句話:學到了什麼——反思。

一個團隊應有一套完整的反思機制,徹底放下情緒和利害關係,展開反思與學習。反省是最高階的人生智慧,經常問“你從中學到了什麼”,“我們今天的交流,你學到最重要的是什麼”。作者提出:經驗+反思=知識,反思的核心就是問:你/我學到了什麼?

反思的過程,可以分成七步:第一步“知”,你要知道有值得反思的經驗發生。這個經驗可以是失敗,也可以是成功;第二步“止”,發現有值得反思的經驗後,就停止行動,走上看臺,進入反思空間;第三步“定”,把注意力集中在你反思的經驗上,回憶清楚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第四步“靜”,不僅搞清楚當時發生了什麼,而且理清自己當時的思緒,行動背後的思考過程是什麼;第五步“安”,不僅搞清楚自己當時想什麼,而且回憶清楚自己當時的感受是什麼,而現在要把這些感受“放下”;第六步“慮”,重新思考,這是反思的關鍵步驟。當初行動的時候,已經思考過一次,現在回過頭來,換個角度再來思考一次;第七步“得”,得出可以實踐的結論,指導自己的行動。

八、第八句話:為什麼——深度思考。

多問幾個“為什麼”。深度思考的能力對於每一個領導者是非常難得的,我們都知道事物都有其規律,而獲得底層邏輯就需要我們具有深度思考的能力。高瞻遠矚、決斷未來、深挖洞廣積糧、未雨綢繆等等都是一種長遠思維的能力,作者對於“為什麼”提出了決策思考、比喻思考、系統思考、整合思考等思考方式。

做一件事情有三種思考模式;一種問“做沒做”;一種問“怎麼做”,或者問“做沒做好”,還有一種問“為什麼做”,或者問“做沒做對”。思考的品質不僅決定了我們工作的品質,實際上也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品質。

九、第九句話:我是誰——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實際上就是要經常問“我是誰”。我的優勢是什麼?我的劣勢是什麼?我最擅長什麼?我的願景是什麼?我的機會是什麼?我的價值觀是什麼?我熱愛什麼?

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發揮領導力要常問“我是誰”,這樣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作為經理人,還要知道自己擅長的工作方式是什麼。這是管理大師德魯克非常強調的一點。他說有兩種基本的學習方式:閱讀和傾聽。大多數人都可以分為閱讀型和傾聽型這兩種。你不僅要知道自己是閱讀型還是傾聽型,還要知道自己的上司是閱讀型還是傾聽型的。如果你的上司是閱讀型的,你就別老給她打電話,別老找他當面彙報工作,你就給他寫郵件、寫報告。如果你的上司是傾聽型的,你就得反過來。

十、第十句話:我該是誰——成為自己。

作者指出:成為自己不是要be yourself,而是要make yourself,即要創作自己,經營更好的自己。它常常需要問的是“我該是誰”,保持強烈的好奇心,不斷的挑戰自我,實際上是很重要的領導力。這樣能指引自己不斷變得更好、更新,背後的原動力就是創造。

現在的你可能還不是你自己,或者說

不是一個理想的自己,你可以是一個更好的自己、更新的自己,這需要你去創造出來。這個過程,也可以說是“成為自己”的過程。成為自己,就是創造自己。要創作一個怎樣的自己呢?你要問:“我該是誰?”

有四個更具體的問題:

1、我該是我想成為的自己,還是別人像我成為的自己?

2、我該是這個角色的自己,還是那個角色的自己?

3、我該是追求結果的自己,還是堅持原則的自己?

4、當兩個原則衝突的時候,我該是堅持這個原則的自己,還是堅持那個原則的自己?

總結

每一句都對應一項大原則,值得用一輩子去踐行。每一項的背後都能引導領導者變得更好,引導團隊變得更好,引導公司變得更好,更重要的是引導自己變得更好。

更多經典管理書籍精華解讀,點選下方專欄卡片瞭解↓↓↓↓

↓↓ 擴充套件閱讀 ↓↓

帶出一群“狼”,還是一群“羊”,關鍵在於領導者的這4項能力

管理鐵三角!定製度,走流程,抓執行,讀懂這個,團隊管理更高效

不會講故事的領導不是好領導,聰明領導講故事,笨拙領導講道理

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公司靠團隊打天下,企業靠管理定江山

用制度管人,用流程管事,以制度為保障,避免管理瞎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