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黃帝內經》與辯證思維(《六節髒象論》與《至真要大論》)

作者:由 立根有道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2-06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

《黃

帝內經》與辯證思維

《黃帝內經》與辯證思維(《六節髒象論》與《至真要大論》)

素問·六節髒象論

帝曰:髒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①之處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②,通於夏氣。肺③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太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脾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

【註釋】①關於中醫的 “神、魄、魂、意、志”與五藏:中醫學認為人的精神思維活動與臟腑有關,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藏。神,指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主要是心的生理功能,故心“藏神”。魄,指精神活動中司感覺和支配動作的功能。肺主氣以養魄,故魄藏於肺。魂為隨神氣而往來的精神活動,寄居於血,肝藏血,故藏魂。意,意念;是五臟精氣所化生的情志活動之一,為脾所主。思慮過度可傷脾,以致出現食慾不振、胸腹痞滿等病症。腎主骨生髓通於腦,腎精氣充盛則腦髓充而精力旺盛,記憶力強;腎精氣不足,則精神不振,健忘。②篇中之“太陽”指極盛之陽氣;“太陰”指極盛之陰氣。“少陽”指陽氣較弱。③心、肝、脾、肺、腎、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均是中醫髒象名。

素問·至真要大論

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①。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②,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政之,燥者濡之③,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④,開之發之,適事為故。

帝曰:何謂逆從?

岐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謂?

岐伯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

【註釋】①君臣佐使: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種人分別起著不同的作用,中醫指中藥處方中的各味藥的不同作用。君,發揮主要治療作用;臣,協助君藥發揮作用;佐,制約藥物毒性發揮;使,引導藥物直達病所。②微者逆之:病情較輕則逆著病情治療。③留者政之,燥者濡之:病邪滯留,就加以攻逐;病屬於枯燥的就加以溫潤。④摩之浴之,薄之劫之:按摩、沐浴、迫邪外出、截邪發作。

【原典導讀】

在中醫看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人體的健康與自然與社會有著密切聯絡;人體本身的結構、機能,也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其生理病理互相聯絡、互相影響的。如《六節藏象論》就集中闡述了中醫的藏象學說,充分體現出中醫以五臟為中心,臟腑之間相互聯絡、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觀和體內外環境的整體觀;而《至真要大論》則主要論述對症下藥,因病施治,“正治反治”結合,同病異治,其治療手段非常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