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追風箏的人》: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贖

作者:由 歐陽欣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2-07-09

胡賽尼是什麼意思

文/歐陽欣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處女作,1980年,卡勒德·胡塞尼隨父親遷居美國,1999年他開始創作。2003年,《追風箏的人》一出版便引起全美轟動,為此胡塞尼獲得聯合國人道主義獎,約翰斯坦貝克文學獎等多個獎項。

據說,胡賽尼寫《追風箏的人》,是因為看到一篇關於塔利班禁止市民放風箏的報道。在胡賽尼的記憶裡,放風箏是喀布林人民最喜歡的活動之一。風箏大賽的熱鬧場景歷歷在目,然而祖國的人民卻無法自由自在地放風箏了。於是,憤慨的胡塞尼寫下一篇關於風箏的短篇小說。之後,他又抑制不住內心的情感,將短篇擴充成一部長篇小說。胡賽尼還原了19世紀60年代阿富汗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景象,當然也透過孩童的眼光去觀察整個時代形勢的巨大變化。

《追風箏的人》讓我們看到阿富汗人民當初的快樂生活,也體會到現如今他們水深火熱困境。這也是為什麼聯合國會給胡賽尼頒發人道主義獎的原因所在吧!

《追風箏的人》: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贖

一、《追風箏的人》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追風箏的人》主要講述的是兩個阿富汗小男孩之間發生的故事。倆男孩來自不同的階層和種族,有著完全不一樣的家庭生活背景,這些造就了兩個人完全不同的性格,但這一切並不能阻止倆人成為好朋友。

阿米爾是普什圖族小孩,哈桑是哈扎拉人,在那個時空裡,阿米爾是高貴的少爺,哈桑只是他的僕人。雖然事實如此,但是在哈桑眼裡,阿米爾是他最親切的朋友,他可以為哈桑不厭其煩地講述那個關於友誼的故事,而哈桑則可以為阿米爾做任何事情,哪怕為之付出生命。然而,哈桑的忠誠隨著兩個人年歲漸長,變成了阿米爾利用的工具。

懦弱的阿米爾一直不被父親欣賞,而哈桑每一次發生事情總是能挺身而出的勇敢,卻被阿米爾的父親看在眼裡並稱贊有加。阿米爾迫切地想證明自己的優秀,想讓父親認可自己。

在一年一度的風箏大賽上,阿米爾一展風采,奪得冠軍,哈桑一如既往地為他去追那隻被斬斷線的風箏,卻不料遇上之前早已與兩人有過節的阿塞夫。阿賽夫人多勢眾,又仗著自己年齡比哈桑大,於是採取強暴的方式報復哈桑。躲在一旁的阿米爾看著事情發生,卻一言不發。他沒有挺身而出保護哈桑,也沒有告發阿賽夫的惡行,他只是接過那隻代表勝利的風箏去父親那領賞。

《追風箏的人》: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贖

阿米爾雖然獲得了父親的誇獎,但他內心卻倍受煎熬。他看哈桑越來越不順眼,於是在生日後將父親送給他的名貴手錶放進了哈桑房裡,栽贓陷害哈桑偷盜。哈桑默默承受著阿米爾的陷害,不說一句阿米爾的不是,很快哈桑的父親帶著哈桑離開。

後來戰爭爆發,阿米爾一家逃離阿富汗,輾轉到美國。而哈桑留在阿富汗被拉辛汗返聘,為保護阿米爾的住房而被塔利班殺死。其兒子索拉博成為孤兒併成為被性侵犯的舞童。

當阿米爾知道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後,幡然醒悟,決定要贖罪。要對自己的惡行負責,要救索拉博於水火之中。他勇敢地進入塔利班佔領的喀布林。經過一番周折終於救出了索拉博,並將他帶回美國。

故事到這裡就差不多結束了,整個故事講述的就是阿米爾如何犯錯,又如何救贖的故事。從犯錯到救贖,阿米爾終於能夠正視自己的懦弱,從而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追風箏的人》: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贖

二、造成哈桑悲劇的外部原因是什麼?

造成哈桑悲劇的外部原因,無外乎是當時的社會環境影響。當時嚴格的階級制度,嚴重的種族歧視,和不良的社會風氣,似乎在醞釀一場巨大的災難。普什圖族人對哈扎拉人的鄙視根深蒂固,除了極少部分人以外,其他人則永遠把他們放在低等的位置上,肆意侮辱,貶低,甚至是暴力傷害他們。

到了19世紀70年代後期,歌舞昇平,風聲四起的喀布林其實早已千瘡百孔,動亂一觸即發。1979年,蘇聯軍隊乘著BMP步兵戰車進入了阿富汗,從此,阿富汗打開了動亂歷史的序幕。

和蘇聯的抗戰長達10年,終於在1989年告一段落,人民還沒有得到喘息,塔利班就來了,美國人也來了。在這片滿目瘡痍的土地上一場又一場令人髮指的戰爭又開始了。

《追風箏的人》: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贖

人們無力阻止,更沒有能力抗爭。那些暴徒們無視生命、道德和人權,肆意妄為。書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在一場足球賽中場休息的間隙,塔利班帶上來一對有姦情的情侶,一群人圍著這兩個人砸石頭,當場把兩人砸死,以此宣判死刑。這是個恐怖的社會,所有人都想逃離,卻未必都能逃離。

那些有能力逃跑的人早早地離開祖國,到他國避難。而那些沒有能力逃跑的人,如哈桑這樣處於社會底層的普通人民,沒有足夠的資本,也沒有相應的渠道協助他完成逃跑,他們被留在動亂的國家裡苟延殘喘。

阿米爾的栽贓陷害讓哈桑離開別墅,而戰爭的爆發,又讓阿米爾離開祖國。阿米爾和哈桑從此遠隔重洋,老死不相往來。可以說哈桑就此被拋棄了,被自己的生父和親哥哥拋棄了。在逃亡過程中自身難保的阿米爾父親哪裡顧得上這個已是哈扎拉族人的親人呢?

戰爭爆發後,哈桑重新回到阿米爾的別墅,為他看家,在塔利班佔領之際,用生命守到最後一秒,當然也為捍衛他的友誼付出生命的代價。

那個可怕的時代環境是造成哈桑死亡的原因,也是造成千千萬萬普通阿富汗人受難的原因所在。戰爭從來就不是一個好東西,他總是嫉妒美好,總是看不慣和平,總是用最暴力的手段去解決任何異議,給整個社會和國家帶來極為嚴重的災難。

《追風箏的人》: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贖

三、造成哈桑悲劇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

哈桑的悲劇從阿米爾嫉妒他的那一刻就註定要發生。

阿米爾深知自己的缺點所在,他生性懦弱,他妒忌哈桑的勇敢無畏,他不及哈桑聰明,但他不願意承認,更不希望被其他人察覺。

然而,他最敬愛的父親卻看到哈桑的優點,對哈桑讚賞有加。父親在他心目中就是一個偉岸的神一般的存在。他渴望得到父親的認可,然而父親卻不曾誇獎自己,反而誇讚一個僕人的兒子。這對於阿米爾而言是一種恥辱。

妒火中燒,阿米爾喪失了理智,他對哈桑為他做的犧牲不心存感激反而厭惡不已,於是阿米爾栽贓陷害哈桑偷盜名錶,迫使哈桑離開喀布林。

阿米爾一直認為眼不見為淨,看不到哈桑他就能夠忽視自己的懦弱,接受自己的平庸,忘記自己所做的壞事。但事實並非如此,即便是遠離故鄉,遠離哈桑他依然承受著內心的譴責。

《追風箏的人》: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贖

懺悔是贖罪的開始。內心深受煎熬的阿米爾,接到了父親摯友拉辛汗的電話。拉辛汗要求阿米爾去巴基斯坦,因為“那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阿米爾年幼時所做的壞事,間接造成哈桑的死亡。阿米爾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必須為自己當年犯下的過錯贖罪。

如果沒有阿米爾的妒忌心理作祟,或許哈桑的身世能夠在他死之前真相大白,或許以他的聰明才智,哈桑能夠成為比阿米爾優秀得多的人。然而沒有如果,嫉妒是一把利劍,斬斷了哈桑的所有美好的可能。

四、《追風箏的人》帶給我的思考

1。在任何一段關係裡,你都不可以把自己放在卑微的位置上。

阿米爾和哈桑地位上的不對等,導致兩人關係上的不對等。一個是少爺,一個是僕人,在旁人看來就是主僕關係。然而最初,在兩個人的心中,他們是簡單而純粹的友誼,是男孩之間的革命友情。

隨著兩個人的成長,遇到那些對他們區別對待的人,從旁人的眼中,阿米爾和哈桑看到兩人的區別。哈桑就此把自己放在一個卑微的位置上,而阿尼爾則承認了自己的高高在上的少爺地位。

因為身份上的懸殊,阿米爾無法忍受哈桑比自己優秀,於是壓抑不住內心的妒忌才間接導致書中的悲劇。

像阿尼爾和哈桑這樣不對等的關係,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朋友中一個比另一個優秀的情況時常出現,如果在不對等的關係中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不卑不亢地和對方交往,就會把對方抬得很高,把自己放得很低。最後,必然將對方摔得很慘,而自己卻低到塵埃裡,暗無天日。這樣的關係是不健康的,傷人傷己。

無論是友誼,親情,還是愛情,都應該在給予平等的前提下,互幫互助,共同前進,唯有這樣才能夠健康持續穩定的進行這段關係,才能夠促進雙方的共同成長。

《追風箏的人》: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贖

2。妒忌是罪惡的孵化池,認清自己,端正自己的位置,才是不斷前進的基礎。

哈桑的悲劇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出自於阿米爾的妒忌心理。在歐陽看來,妒忌是罪惡的孵化池。歷史上因為妒忌傷人害己的事情,數不勝數。最出名的要屬周瑜嫉妒諸葛亮這一出了。

周瑜一生與諸葛亮鬥智鬥勇,就為了證明自己比諸葛亮強。為此,耗費大量精力,甚至把自己給氣病了。在臨死時留下千古遺言:“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放不下心中的執念,含恨而終。他的死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他沒有認清自己,沒有端正自己的位置,嫉妒心害人。

最近我看了一部電視劇《正陽門下》。其中男二叫程建軍,也是一個善妒的主。為證明自己比韓春明強,不惜鋌而走險,以身犯法,做起了製作古玩贗品,倒賣贗品的活兒來。最後為了讓韓春明打一次眼(古玩收藏界的術語,意思是“看走眼”,多指把假的東西看成真的),活生生把自己給氣吐血了。

德國詩人歌德曾說過:憎恨是積極的不快,妒忌是消極的不快,所以妒忌很容易轉化成震撼,不足為怪了。

但妒忌轉化為憎恨,那離犯罪就不遠了。阿米爾的妒忌將哈桑推進水深火熱之中,導致自己一生懺悔;周瑜的妒忌讓他無法正視自己的成績,最終含恨而終;陳建軍的妒忌傷人傷己,差點把自己送進監獄。

正視自己,平靜地對待他人的優秀。消除妒忌心理,才能有益於我們的身心健康,才能夠讓我們的人生路走得更順當。

《追風箏的人》: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贖

3。勇敢的面對自己的懦弱和所犯的罪過,從懺悔開始,用善行彌補惡行,一切都為時不晚。

當阿米爾聽到拉辛汗告訴他,自己和哈桑身世的真相時,他第一次把哈桑放在與自己平等的地位上,雖然他曾經很強烈的負罪感,但是他從沒有想到過要贖罪。而這一次他決定解救哈桑的孩子索拉博於苦難之中,用這件善事去彌補之前自己做下的罪孽。

拉辛汗說: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贖。

作惡易,行善難。阿米爾的惡行導致哈桑的悲慘人生,也導致索拉博的不幸遭遇,他唯有拯救索拉博才能贖罪,才能救贖自己骯髒的靈魂。這一次,他終於勇敢地面對自己了,面對罪惡了。

人要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陰暗,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而要打消這種陰暗,救贖自己的靈魂,更是難上加難的事兒。《追風箏的人》將阿米爾救出索拉博的事情,描寫的波折艱辛,正是為了告訴千千萬萬的讀者,如果沒有付出沉重的代價,沒有做出足夠的努力,那麼所謂的贖罪根本不值得一提。

用善行彌補惡性,用勇敢救贖靈魂。《追風箏的人》告訴我們在面對自己內心的時候,請認清自己,直視曾經的無知犯下的過錯,及時補救,或許還能夠拯救你的心靈。

我是歐陽欣,一個熱愛閱讀的妹子,歡迎關注我,一起閱讀,一起收穫,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