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讀懂廣州·解密|唐代名相:削山劈嶺開通千年商貿路

作者:由 廣州日報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2-09-17

大運河是誰在位時開通的

讀懂廣州·解密|唐代名相:削山劈嶺開通千年商貿路

置身懸崖峭壁之間,一斧頭一斧頭削山修路,聽上去有點像個神話,但確是發生在一千多年前的真事。

無畏無懼的嶺南先民歷盡艱辛修成的千年古道,持續千年充當廣州與內地商貨流通的動脈,對古代廣州海外貿易之繁榮居功至偉。

海上絲路上的簇簇帆影,是如何與懸崖峭壁間斧子削山的迴音奇妙地聯絡在一起的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讀懂廣州·解密|唐代名相:削山劈嶺開通千年商貿路

清代大庾山(梅嶺)口,船來船往,頗為繁華。

要想富先修路中外商賈走通途

早在唐代,廣州就成了中國第一貿易大港,舶來香藥、珍珠堆成山,還有無數外商聚集於此。遠道而來的外商,有一部分定居廣州,還有一部分一路北上,進一步求購貨物(最重要的是絲綢)、開拓市場。根據美國曆史學家薛愛華的研究,不管是在揚州、長安、洛陽這樣的大都市,還是深入湖南、江西腹地的小鎮,只要有利可圖的地方,就有從廣州北上的外商的蹤影。與此同時,來自中原各地的商賈也千里迢迢,南下廣州,希冀在這個最有國際化色彩的南方城市實現財富夢想。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北上外商,或南下的中原商賈,會選擇什麼樣的交通路線呢?畢竟,那時既沒高鐵,也沒飛機,走遠路主要靠船,如何減少出行與貨物運輸成本,是極其重要的事。

●山路太窄貨物必須找人扛

說起來,若是在公元716年(唐開元四年)以前,怎麼選都不容易。當時,中外商賈北上的路大約有兩條:一條路,從廣州取道西北方向,溯桂江而上,繞道廣西,經過開鑿於秦始皇時期的偉大水利工程——靈渠,進入湘江,然後沿著長江乃至大運河,到達目的地。不過,中外商賈都不太願意走這條路,因為繞這麼個大圈,多花旅費還是小事,錯過了貿易最佳時機,就什麼都來不及了。另一條路,則是從廣州正北沿著湞水(今北江),到達韶州(今韶關),翻越大庾嶺,再搭船進入贛江,然後經贛江流域進入長江,就可以沿著發達的水運系統去往中原各地了。這條路雖然不繞遠,而且只需走幾十裡的陸路,其餘都可以坐船,一路順風順水,但中外商賈一提起這條路,就會唉聲嘆氣,因為大庾嶺實在太難翻了,一條窄窄的山路,沿著懸崖峭壁蜿蜒而上,年久失修,破破爛爛,連獨輪車都走不了,更別提馬車了,商人只能僱用本地老百姓,把貨物背在肩上,翻過山去,一不小心,腳下一打滑,就連人帶貨摔下山去,難免人財兩失。李白過蜀道,曾發出“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感慨,無可奈何翻越梅嶺的中外商賈,對此一定特別有共鳴。

讀懂廣州·解密|唐代名相:削山劈嶺開通千年商貿路

廣東南雄,梅嶺古道。(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修成驛道持續繁華千年

不過,若把時光再拉後幾年,翻越大庾嶺就不再驚險萬狀了。不信,咱們就穿越回去看看,一條足足寬5米的驛道,順著山嶺蜿蜒而上,坡度也比以往平緩很多。驛道不僅可走行人,還可走馬車、牛車,再也不需僱人肩扛貨物,冒險翻山了。

驛道兩旁,古樹參天,梅花芬芳,還有本地人開設的一間間酒家客棧,供人歇腳打尖,一輛輛滿載絲綢、香藥、瓷器、食鹽、糧食等貨物的車輛經過,留下一路的歡聲笑語。就算是你我這樣坐慣了高鐵、飛機的現代人,看到這樣生氣勃勃的景象,都會禁不住感慨:“要想富,先修路,果然是千古至理名言啊。”

這條驛道便是在南粵歷史上千年綻放異彩的梅嶺古道(注:因道旁廣種梅花而得名)。它當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出自前輩對故土的愛與關切,出自永不磨滅的辛勞、智慧與創造,您先喝口茶,且聽我細細道來。

修路不易南粵才俊 心牽故土父老

使這條千年古道成為現實的第一大功臣,便是有“嶺南千年第一相”美譽的唐代名臣張九齡。

據史料記載,張九齡出生於韶州(今韶關),酷愛讀書,年少早慧。13歲時,他做出了一件讓人們差點驚掉下巴的事——上書主政廣州的刺史王方慶,縱論時局與對策。王方慶貴為一方大員,不但沒覺得受到冒犯,反而大為激賞,說他將來必有大出息。張九齡的出身並不高貴,父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縣令,單憑自己的才華得到地方大員如此點贊,也可見當時的開放精神,難怪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對盛世大唐念茲在茲,懷想不已。

張九齡20多歲就高中進士,到了30歲才“正式從政”,在秘書省充任校書郎,這個職位只有從九品,相當於皇家圖書館的校對員,可以說是最底層的職位了。35歲那一年,張九齡官升一級,成為諫官,可以對朝廷大政提出諫議。升官本是好事,可這位耿直爺又管不住自己的嘴巴,經常對朝廷選人用人的得失發表意見,結果得罪了宰相,日子更難過了。

張九齡審時度勢,以孝養母親為名,請辭回故鄉去了。在長安這麼多年,他對遍地荔枝樹的故鄉一直念念不忘,同僚視若畏途的瘴癘之地,在他心裡是“山幽水秀”的可愛故園,既然在長安難以施展抱負,不如返回故園,為父老鄉親做點能做的事吧。

讀懂廣州·解密|唐代名相:削山劈嶺開通千年商貿路

張九齡畫像。董力男/FOTOE

●星夜勘探 選擇最佳路線

張九齡動念修建驛道,除了對父老鄉親的體恤,更有遠見卓識。且看他在驛道修完後寫就的《開鑿大庾嶺序》,其中說道:“海外諸國,日以通商,齒革羽毛之殷,魚鹽蜃蛤之利,上足備府庫之用,下足贍江淮之求。”意思是,廣州海外貿易日益發達,打通這一段交通瓶頸,既可充實國庫,又於民生有利。

張九齡一紙奏章遞上去,朝廷很快就批准了。張九齡的奏章是怎麼寫的,我們並不清楚,不過,從《開鑿大庾嶺序》中那一句“不有聖政,其何以臻至乎”(意思是說,如果不是朝廷聖明,怎會有如此盛舉呢)來看,他一定說了些好話。張九齡是耿直爺,但並不是缺心眼,可有說話藝術呢,何況,他後來重返官場,一直做到宰相,從政智慧多的是,不過,那一顆“體恤民生”的初心從未改變。

言歸正傳,公元916年,張九齡開始了修路工程。他親力親為,帶著“團隊”走上灌木叢生的山路,冒險勘探、丈量,設計最佳方案。工程計劃議定之後,他就在當年冬天農閒之時,募集大批民工來修路。“路通財通”的道理誰都明白,民工幹得賣力,張九齡也不含糊,時常星夜上嶺,視察工程進度。驛道要通車,就不能過於陡峭。在耿直爺的指揮下,這些民工硬是一斧子一斧子削山劈嶺,最高處居然削去了30多米。你若願意想象一下這個畫面,肯定也會像我一樣驚呼這些先輩真有一股“豁出去、不要命”的精神,這樣的精神也傳承至今。

●修成古道 千年路通財通

可以想見,一千多年前聚集廣州的中外商賈以及珠江沿岸的南粵百姓,得知梅嶺驛道修成的訊息後,那種喜悅與興奮的心情,與今天高鐵或新航線帶給我們的喜悅並無太大不同;而當他們站在山腳,看著“一線天”下“坦坦而通五軌,闐闐而通四方”的驛道,想著它們是工匠們一斧子一斧子削低山嶺修出來的,內心也必會發出驚歎,備受鼓勵。

根據歷史學界的共識,自唐代修成,直到清末粵漢鐵路開通,梅嶺古道一直是廣州與內地商貨流通的主幹道;正是有了這條古道,古代廣州的海外貿易日益繁榮。對這一點,古人也看得分明,就像典籍中說的那樣:“茲路既開,然後五嶺以南人才出矣,財貨通矣,中朝之聲教日遠矣……”海上絲路上的簇簇帆影,與一斧子一斧子削平山嶺激起的回聲,就這樣憑著先輩的智慧與勇氣,奇妙地聯絡在一起。

(注:本文參考了《嶺海千年第一相——張九齡》《古代大庾嶺地區道路交通研究》等資料。)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王月華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林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