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智慧製造,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

作者:由 寫變數的何帆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2-09-17

挖機算大型機械嗎

智慧製造,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

注:此文得到華為、百度、聯想、三一重工等企業的調研支援,特此致謝。

1

智慧製造,說得多,做得少,做得好的更少。我去看過黑燈工廠、無人倉儲,看完大開眼界,但也就是看看而已,那大多是樣板工程,很難推廣,離落地還早得很。

智慧製造為什麼這麼難呢?

想要實現智慧製造,有三步要走,而且步步維艱。

第一步,資料化。資料化就是要獲取生產資料。

按道理來說,這不算難事。比較先進的機床,本身就能提供實測的資料。傳統的機器裝置、生產線,如果裝上感應器或是升級改造一下,也能收集到更多的資料。

問題在於,生產中採集來的資料,往往不能直接拿來就用。

就像剛拔出的蘿蔔,還帶著泥巴,需要先清洗一遍。

智慧製造,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

圖源:Pixabay

還有,網際網路企業熟悉的是大資料,但製造業企業擁有的是小資料。比如說吧,歐美的汽車企業,每天都要進行撞擊實驗,積累的資料都在他們的手中。你就算挖走了他們的優秀工程師,但工程師也帶不走企業的資料。大資料可以一網打盡,小資料只能靠日積月累。

第二步,數字化。數字化是用資料來做分析和判斷。

這就更難。難處之一,製造業的型別太複雜,難以用一套模式適用全部企業。簡單地說,製造業可以分為離散製造和流程製造。離散製造是組裝加工,流程製造是透過不間斷的化學反應或物理變化,把原料變成另一種產品。適合離散製造的工藝、生產組織方式,就不適合流程製造。流程製造一開工就停不下來,要隨時監控各種控制引數,生產連續性更強,需要更高水平的自動化。過去,科學家以為,人工智慧將是通用的,在現實中的應用多了,才發現

人工智慧是專用的,各有各的人工智慧。

難度之二,資料化無法直接為製造業企業創造利潤。製造業獲得資料之後,比較容易實現的是全程可追溯。比如,一部手機,裡面大大小小的零部件有數百個。如果全程可追溯,出了問題,就能找到是哪個供應商、哪個生產環節有問題。這能更好地保證產品質量,但沒有辦法直接變現。這跟網際網路企業大不一樣。網際網路企業拿到關於消費者的大資料,馬上就能找到各種各樣的變現辦法。網際網路企業可以精準地找到消費者的畫像,定向投餵、精準引導。可是,網際網路企業能做的,製造業企業還做不了。

難度之三,資料化會動到製造業企業的內部組織管理。比如,用資料分析監控,可以找到原來的生產環節,或是採購環節的漏洞。“跑冒滴漏”,就能杜絕。那企業裡過去拿了好處的人就不樂意了。這也是智慧製造經常遇到的現實阻力。

第三步,智慧化。這就是由人工智慧做出決策,人來輔助機器。

這意味著工廠將變成新型的人機協同。人要學會聽從機器的指令。人要學會和機器溝通。人要學會和機器協作。如果不知道如何分配機器人和工人的工作,那就是個落伍的生產經理。如果不知道怎麼面試機器人,那就是個不合格的人力資源經理。

智慧製造,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

圖源:Pixabay

坦率地說,我們距離這一步還很遠。我能見到的智慧製造,大多還停留在第二步。透過資料化,把整個生產過程做到全程可視,用一塊碩大的螢幕顯示出來,讓管理者一目瞭然。這是有真實需求的。第一代老闆喜歡自己進車間,跟工人、車間主任一起幹活。“企二代”誰還下車間啊,能在辦公室盯著大螢幕就算相當敬業了。

很多網際網路企業躍躍欲試,想幫製造業企業做智慧製造,我得給這些企業潑個冷水。這條道路很難走,不賺錢,做不大。

2

但如果換個思路,智慧製造其實也很容易。

我們需要重新定義問題。

製造業是幹什麼的?它們是生產產品的。你能生產出來,我也能生產出來,大家賣的是同質化的產品。那就只能拼價格了。價格戰的結果是廠家兩敗俱傷,消費者只能拿到價廉質次的產品。

所以,

製造業企業的痛點是如何才能避免價格競爭。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把產品變成解決方案。也就是說,要把製造業做成服務業。

按照這樣的思路,網際網路企業再去幫製造業企業,就很順手了。

Step 1:連線終端使用者。

這是製造業企業很吃虧的一件事。賣冰箱的企業,把冰箱賣出去,後面發生的故事就一無所知了。誰在用,怎麼用,壞了誰去維修,都無從知曉。賣榨汁機的企業,研發了各種用榨汁機的辦法,但怎麼教給自己的使用者呢?不知道,因為根本找不到使用者在哪兒。

解決這個問題,突破點就是用各種感測器接收使用者資訊。難點有二。一是很多家電的單價很低,加裝個感測器,成本就上來了,比競爭對手多賣一塊錢,消費者可能都不答應。這就要大幅度降低家電智慧化的成本。二是對消費者的隱私保護。不能染上某些網際網路企業肆意獲取消費者資料的惡習。解決的方案也很簡單:用方便換取資料。我跑步,佳明手錶知道我的資料,這我沒有意見。我用印表機,手機直接連線印表機,資料傳送給印表機,我也沒意見。你給我方便,我就給你資料。

智慧製造,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

圖源:Pixabay

Step 2:完善產品。

有了使用者的資訊,就能找到使用者的真實需求。

使用者買的並不是產品,而是解決方案。

舉個例子。三一重工的朋友告訴我,他們的客戶買挖掘機不是圖便宜,而是看好用不好用,耐用不耐用。客戶算的賬是,萬一出了故障,不僅要花錢維修,還會因為裝置停機,造成巨大的損失。假如一個十億元的基建專案,需要在一年內建設完成,那停工一天,工程損失就是近三百萬。如果裝置出現了故障,那又會出現一個使用者的痛點。施工隊買了挖掘機,一般都是在交通不便的地方施工作業,要是裝置壞了,可不像汽車壞了,去店內維修或是找拖車拉走就行,而是需要維修人員趕到現場進行維修的。

那三一重工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他們把挖掘機這些裝置都連上網,這樣就能利用裝置採集到的資料資訊,遠端監測、遠端診斷。如果哪一臺挖掘機出現了異常,該更換配件了,客戶還沒有發現問題,三一重工就已經通知客戶,而且把要更換的配件交到客戶手裡了。實現了資料聯網之後,還能讓工程師不到現場,在遠端就能與裝置進行通訊,做相關的程式調整或者在遠端指導現場的人員排除故障。

Step 3:重塑流程。

從使用者資訊入手,找到使用者的真正需求,這能幫助製造業企業提高競爭力,因為解決方案幫企業增加了附加值。以原有的產品為基礎,圍繞著如何滿足對客戶的承諾,完善產品的質量和服務,這能幫助製造業企業降低變革的風險,因為不需要推倒重來。但最難也是最有意義的變革在於,按照這樣的打法,必須對製造業企業的流程進行重塑。

製造業企業最需要向網際網路企業學習的,就是如何緊緊地貼著終端使用者,不斷進行迭代。

這意味著企業關注的不僅僅是生產過程,而是服務質量。這就要求各個部門協同作戰,要有好的產品經理,而生產經理、銷售經理、財務經理和人力資源部經理都要被調動起來,為了一個終極目標,即全心全意為使用者服務團結一致。這在很大程度上會衝擊製造業企業原來的生產管理方式。

3

再往深裡想一想。為什麼智慧製造做起來很難?因為用大資料預測消費者行為容易,整合供應鏈很難。

但是,很多看起來解決不了的難題,很可能是因為提問方式錯了。如果你把智慧製造定義為用機器替代工人,那會很難。更何況,習慣了大資料的網際網路企業對千差萬別的製造業流程完全不熟悉。你不可能讓空軍飛行員去打巷戰。

如果我們換個思路呢?

從製造業企業的終極需求入手,從網際網路企業的比較優勢入手,這才能找到二者的結合點。

按照這種思路,要學會“逆鏈經脈”,也就是說,要把流程顛倒過來,不是從生產過程的改造開始,而是從瞭解消費者的真實需求開始,從後往前推。

這個思路有三個好處:

製造業企業能賺到錢。

有了錢,它們才更有積極性為智慧製造投資。

網際網路企業能說得上話。

用自己的優勢去幫助製造業企業,同時也能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熟悉各種生產流程,理順一個個供應鏈的佈局。

這套模式可以很方便地變成模版,那就能在更廣的範圍內推廣。

這才能在更短的時間內助力中國的製造業企業,幫助它們脫胎換骨。

先找到一個破局點。按照自己的優勢,我打我的。改變約束條件,換個角度思考問題。這套思路,就是我說的“騰挪”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