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非遺保護不能永遠帶著“氧氣面罩”,必須讓它在現代生活中綻放光彩

作者:由 文匯網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2-10-02

世界非遺有多少種

“非遺保護不能永遠帶著‘氧氣面罩’,必須讓它迴歸生活,走進千家萬戶,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才能彰顯出深層次的文化自信。”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高春明說。

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我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文旅部確定的活動主題為“連線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圍繞這一主題,市非遺協會在線上召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座談會,探討非遺如何更好地活在當下。

非遺保護不能永遠帶著“氧氣面罩”,必須讓它在現代生活中綻放光彩

“非遺保護是階段性任務,不是終極目標。”高春明說,從2001年崑曲申遺成功開始,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已開展20餘年,許多瀕臨滅絕的文化遺產重見天日。然而無論是搶救性保護、立法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生產性保護,依然沒有跳出“保護”的邏輯框架。實際上,保護只是全部工作的一個初始階段,一個基本步驟,不能僅僅為保護而保護。要展現文化遺產生機活力,最有效的做法是合理利用。

“非遺保護的最高境界是無需保護。通常情況下,最有生命力的專案往往是紮根人民群眾生活中最深的,因為這些專案已經迴歸生活,家喻戶曉,深入人心。”高春明表示,上海雖然不是非遺資源大省,但在“連線現代生活”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事實上,滬上不少非遺保護單位做出了有益的嘗試,透過重新整合、設計、開發,使傳統技藝綻放出強大的生命力,不僅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也收穫了豐盈的經濟效益。

比如,作為“玫瑰栽培技藝”的專案保護單位,上海盛政實業集團在崇明擁有數千畝玫瑰種植基地,近年來在深耕玫瑰種植技術的基礎上,形成了一條集玫瑰種植、研發、生產、加工、銷售、展示、服務於一體的全產業鏈,培育自主品牌“蔓陌本草”,開發設計了一系列符合現代生活需求、具有國際化視野的產品。據該集團董事長陳政介紹,玫瑰莊園基地全部採用“傳統+科技”的栽培方式,在繼承古法栽培技術的基礎上融入現代科技手段,確保玫瑰的品質。玫瑰除觀賞作用外,還有重要的藥用價值和文化價值,內服外用皆對人體健康大有裨益。有鑑於此,他帶領團隊相繼研發出洗護用品、養生飲品等一系列符合現代人生活方式的玫瑰產品。他說,要使非遺與現代生活相結合,首先要讓文化和自然遺產“活起來”,只有不斷進行傳承創新,才能讓人們真正享受到自然的饋贈與文化的紅利。

非遺保護不能永遠帶著“氧氣面罩”,必須讓它在現代生活中綻放光彩

緙絲工藝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以真絲為基本原料,以“通經斷緯”的全手工織造技藝為基礎,製作出的畫面栩栩如生,被譽為“絲綢之聖”,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遺名錄。上海絲綢集團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自主品牌“海上絲韻”傳承了這一工藝技術並將其設計製作成多種工藝品和服飾品,比如項巾、緙絲香囊、茶包等,精緻耐看,廣受年輕消費者的青睞,成為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的典型案例。“絲綢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貿易來源,也是中國文化的代表符號之一。弘揚絲綢工藝,關鍵要挖掘人們的現代生活方式與需求,從而做到古為今用。用經典的工藝技術來生產出滿足今天人們生活需求與審美理念的產品,是一條必由之路。”該公司董事長呂鋼說。

非遺保護不能永遠帶著“氧氣面罩”,必須讓它在現代生活中綻放光彩

老鳳祥是上海市民人盡皆知的品牌。作為市級非遺專案“琺琅器製作技藝”的專案保護單位,老鳳祥海派琺琅秉承古法琺琅製作技術,集古今中外細金琺琅文化於一體,產品構思空靈巧妙,製作技藝峰迴路轉,工藝質量精緻上乘,每一件產品都注入了設計者的汗水與心血。近年來老鳳祥在非遺與“現代生活”的結合方面進行了很多探索與嘗試,如近兩年推出的一批琺琅系列產品堪稱“爆款”,深得大眾喜愛。其不同系列的手鍊、項鍊、戒指、耳飾、胸針等飾品,可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穿搭的各種需求,大氣美觀的造型折射出海派文化對精緻生活的追求,深受年輕人的喜愛和追捧。上海老鳳祥琺琅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徐奇說,琺琅猶如一座連線古今的橋樑,很多人對其感到陌生,實際上是缺乏好的創意和產品。對非遺專案的保護,需要在繼承的前提上予以藝術加工、二次創作,加強前端的需求調研,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礎。

非遺保護不能永遠帶著“氧氣面罩”,必須讓它在現代生活中綻放光彩

香囊是一種傳統的手工藝製作品,具有很強的文化價值、藥用價值和審美價值。透過沉香、檀香、白芷等中草藥散發出特有的清香,香囊具有芳香開竅、提神醒腦、安神驅蚊等功效。“隨著現代人審美素養的提高,香囊早已不單單是驅蚊的藥品,更是人們寄託的一種美好祝願。”上海榮慶堂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餘東說。作為“香囊製作技藝”的保護單位,近年來榮慶堂開展了一系列非遺傳承和創新實踐,尤其是香囊大賽、香囊進社群、進學校等活動,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認識香囊、喜愛香囊,為推動非遺與現代生活連線起到了重要作用。

非遺保護不能永遠帶著“氧氣面罩”,必須讓它在現代生活中綻放光彩

說到“末茶”,不少人可能最先想到的是“抹茶”。實際上,末茶起源於中國,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流傳到日本後才被稱為“抹茶”,並被奉為日本的國粹。對末茶的傳承,還包括茶具、茶禮等一整套體系,但它的故事卻鮮有人知。有鑑於此,傳承末茶道協會會長梁文漣近年來積極投身末茶保護。“傳統的末茶禮儀過於冗長,從點茶、鬥茶到吃茶,往往需要數小時,已經不適應現代生活的節奏。而在日本,之所以末茶風靡四方,就是其改良後的產品能夠貼近現代生活方式。”比對了末茶在中日兩國的發展後,她深受啟發,著力把末茶和現代生活方式相連線,近年來與各種食品加工企業合作,將末茶開發成糖果、點心、冰淇淋等各種產品,深受年輕人喜愛。在她的努力下,“古法末茶製作技藝”申遺成功,成為寶山區非遺專案。

非遺保護不能永遠帶著“氧氣面罩”,必須讓它在現代生活中綻放光彩

作者:如煙

編輯:陳熙涵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