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富春山居圖》千古流傳,歷久彌新

作者:由 愛文化的小老虎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3-01-04

古時江南四大才子是誰

《富春山居圖》問世以來,流傳中充滿著傳奇的色彩,成為無數墨客文人、藏家古商的傳家寶。“愛根未淨”的無用師榮幸地成為《富春山居圖》第一位守畫者,尤知師兄作畫之難,尤感畫之珍貴,日夜看護,始終珍愛有加。元至正廿四年(1364)無用師攜“寶藏”北遊,時刻自隨,善加藏弆。此後六百年間由《富春山居圖》流傳而起的傳說故事如數家珍,件件神奇。

《富春山居圖》千古流傳,歷久彌新

這些故事有情有義、有愛有恨、有得有失,如富春江泛起的朵朵浪花,在歷史的長河中展現著它豐富的人生哲理,吟詠著升騰跌宕的生命之歌,使這幅有情懷、有意義、有神韻的《富春山居圖》千古流傳,歷久彌新。

(一)吳洪裕非我莫屬的執著愛意

《富春山居圖》的流傳如大痴公顛沛流離的人生之途,驚心動魄。自董其昌將畫卷典押於蘇州宜興吳達可這位身份顯赫的收藏家後,一個悽美的守畫故事即刻開啟。清順治年間,吳達可將此畫傳給其孫輩吳洪裕,此人可真所謂“生死相許以畫”。

《富春山居圖》千古流傳,歷久彌新

而“太用力的愛,是一場災難”,視畫如命的吳洪裕,正如他的名字般對此畫有著如洪水般的愛慾,陪畫同吃、同睡、同遊二十餘年。為此,在臨終前,他帶心愛的《富春山居圖》共赴黃泉,讓侄子吳靜庵投入火盆殉葬與他,才得以瞑目。在畫作投入火盆的一剎那,幸好吳靜庵眼疾手快搶救於火海,畫作才得以倖存。但畫已燒出幾個連珠洞,並斷為前後長短兩段,裝裱後的《富春山居圖》短的一段為《剩山圖》,長的一段為《無用師卷》。

《富春山居圖》千古流傳,歷久彌新

吳洪裕以畫殉葬的故事,扣人心絃。作為黃氏族人的我們,在此感謝吳家侄子吳靜庵的“火海救美”之壯舉,讓七百年後的世人有幸目睹先祖遺作。同時,我們不禁思考:吳洪裕這份“至死不渝”的毀滅之愛究竟是自私的佔有,還是另類的成全保護?

《富春山居圖》千古流傳,歷久彌新

(二)乾隆帝錯愛丹青的焉知非福

火海中逃生的畫作根據題跋線索,經過季因是、高士奇、王鴻緒諸人的收藏直到清乾隆年間,從清代鑑賞收藏家安岐手中以重金購入皇宮內府。分為兩段的《富春山居圖》擁有更多悽美婉轉的守畫故事,徜徉於歷史的長河中,也因此令這幅畫有了更神奇的色彩。可知,乾隆早已在1745年徵入《富春山居圖》的《子明卷》入宮,愛不釋手,隨身攜此畫,隨時欣賞,隨處題跋,隨心加璽。

《富春山居圖》千古流傳,歷久彌新

一幅畫題跋五十五處,最終變成了他微服私訪的“筆記本”。這張畫體無完膚,也讓我看到了過度“寵幸”即是一種傷害,造成了如今“悲劇”的畫面感。從安岐手中購得的《富春山居圖》真跡,乾隆鑑定其為偽作併入乾清宮收藏。直到1816年,胡教等奉嘉慶帝編撰《石渠寶笈》二編使其正名—百年沉冤一朝雪,正義清白遲來過。

《富春山居圖》千古流傳,歷久彌新

我還真為大痴公慶幸,事出何因,緣於乾隆的錯愛之舉。只因《富春山居圖》真跡失寵於乾隆之愛,讓這幅真跡完好無損,沒有成為他手中的“筆記本”,不至於如《子明卷》般面目全非。這讓人不禁想到“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真意,得到不一定是幸福,得不到反而是一種幸運。人生的智慧是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