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家教書評 | 徐梓:面向未來的歷史探究——讀趙忠心著《中外家庭教育思想簡史》想到的

作者: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3-01-27

徐梓什麼女名

中華家教 2022 年第二期

家教書評 | 徐梓:面向未來的歷史探究——讀趙忠心著《中外家庭教育思想簡史》想到的

徐勇

(筆名徐梓)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趙忠心教授的《中外家庭教育思想簡史》(以下簡稱《簡史》)一書,2021年9月由中國婦女出版社出版了。這部40多萬字的著作,不僅是我國家庭教育領域標誌性的成果,而且對我國方興未艾的家庭教育事業具有借鑑和啟示作用,同時對我國的家庭教育研究具有示以準繩、匡其趣向的意義。

一、到歷史中尋找智慧的自覺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頒佈,我國學術界出現了一種深入開展家庭教育研究、以發揚中華民族重視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引導全社會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增進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的風氣。一時間,各種研討會、座談會紛紛舉行,家庭教育指導師培養工作漸次展開,全社會高度關注家庭教育工作,而且大有方興未艾之勢。如何透過紮實的學術研究,保證這項工作不偏離深入、有效和可持續發展的軌道,是擺在家庭教育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課題。《簡史》出版的意義之一,就是給人們指明瞭方向:要從傳統中開發資源,到歷史中尋找智慧。

任何一項人類活動,都有一個發生、發展、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歷史。作為連續不斷髮展過程的歷史,是由無數個環環相扣的、現實的片段疊加構築成的。我們通常說我們既不能生活在過去,也不能生活在未來,只能生活在現在。實際上,現在具有轉瞬即逝的特點,就在我們說它是現在的時候,它就成為了過去。所以,與其說我們生活在現在,不如說我們生活在不斷行進的歷史過程之中。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現實不過是歷史的一個截面,只是歷史瞬時的停頓。或者說,現在不過是歷史發展鏈條中的一環,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段。

很顯然,靜止、孤立地研究歷史發展鏈條中的一環、歷史長河中的一段,根本不可能認識它,更不可能獲得對其本質的認識。因為從時間上說,在它前面有無數導致它出現的原因,而在它後面,則有眾多由它所派生、所影響的結果。從空間上說,現實中的每一個構成要素,都是眾多比它更小要素的集合,各個要素之間都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在現在既與過去關聯、又與未來關聯、寄生於同一條歷史長河之中的情勢下,將現在放置的時空容量越大,或者說與它相關的時空背景越大,它所具有的意義就越豐富、越深刻。同一個歷史事件,放置在不同的時空場景下,我們就能從它身上讀出不同的意蘊。

所以,要了解現在,就必須有歷史的眼界和思維。我們甚至可以說,歷史是瞭解或認識任何事物的唯一途徑。只有通過歷史,知道它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現在在哪裡,受什麼條件限制,為什麼會以這樣的面貌呈現,我們才能瞭解該事物。單純地專注現在,就像面牆而立,沒有必要的觀察距離,難免會犯盲人摸象的錯誤,甚至熟視無睹,完全茫然。所以,為了更好地掌握現在,我們有必要離開現在,追溯它的原始,展望它的未來,藉助未來特別是過去的參照系來認識它。或者說,理解現在的唯一方法,是離開現在並把它看作連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環節,看作整個變化系統中的一個部分。我們現實的境況,以及通向未來的道路,都只能在歷史中得到解釋。正如科林伍德所說:“歷史學的價值就在於,它告訴我們人已經做過什麼,因此就告訴了我們人是什麼。”[1]

作為第一部中外家庭教育思想史著作,《簡史》還有一個“家庭教育的歷史經驗與智慧”的副標題。在《前言》中,作者一再宣告,“史”的研究或者說“縱”的方面的研究,是全方位地解剖和認識家庭教育本質的重要方面。因為我們今天的家庭教育,是在以往家庭教育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今天的家庭教育思想,是以往家庭教育思想的繼續和發展。所以,不認真研究家庭教育思想史,就難以解釋和解決今天家庭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就不可能對家庭教育發展趨勢做出有效的把握和進一步的發展。作者著述的目的,就是要採礦於銅山,從古今中外前賢的家庭教育思想中吸取經驗和智慧,以豐富和深化我們今天的家庭教育。

對於像《簡史》這樣的著作來說,通常是很少有副標題的。這一具有指示性意義的副標題,反映了作者對歷史的意義和價值有著高度的自覺,可以看作本書的著述宗旨。所以,《簡史》最突出的意義和價值就在這裡,它能讓我們知道,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的家庭和家庭教育起了怎樣的作用?對於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家庭,古今中外哪些閃光的思想家對它做了怎樣的思考:關注的是什麼問題?用的是什麼方式方法?特別是,取得了怎樣的思想成果?這些思想、觀點和作者的家庭環境和人生際遇又有怎樣的關係?等等。

任何一個學術問題的解決,都有賴於它的歷史資源,都有賴於前人在這個問題上所取得的成績。沒有歷史的積累,每一代人的生活就都要從茹毛飲血開始,每個學科都要從零起步。我們做學位論文,文獻綜述之所以重要,意義正在於此。它的目的是透過總結前人在某個特定問題上的工作,瞭解前人將這個問題的解決推進到了哪裡,現在根本性、關鍵性的問題是什麼,以確立進一步研究的起點。這就如同熊彼特所說的經濟學:“經濟學的內容,實質上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獨特的過程。如果一個人不掌握歷史事實,不具備適當的歷史感或所謂的歷史經驗,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時代(包括當前)的經濟現象。”[2]《簡史》最突出的意義體現在這裡,它提醒我們,在古今中外有關家庭教育的思想中,哪些主題是前人思考過的,關於這一主題又有怎樣的思想成果,我們現在面臨全新的形勢又該怎樣利用這些思想成果,從而明白我們的家庭教育應該怎麼做,我們的家庭教育研究朝哪個方向發展。“讀史使人明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二、十六座路標提供的比較視野

家庭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人所共知,這也是歷代思想家闡釋家庭教育思想的起點。對個體而言,家庭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棲息地,是一個人獲得生存所必需的社會和文化資源,或者如韋伯所說,是一個人獲得“生活機會”的主要場所。同時,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最基本的社會組織。和諧的家庭關係,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家庭這一細胞的健康與否,直接關係到社會這個肌體的健康狀況。而家庭教育,則影響乃至決定著一個家庭內部關係的和諧與否,決定著家庭這一社會細胞的健康與否。

針對家庭和家庭教育這麼重要的主題,古今中外的賢哲都在思考,並創造出眾多思想成果,但中外學術界為什麼長時期沒有一部中外家庭教育思想史呢?這顯然是因為,寫這樣一部書不容易,它所需要的知識結構,一個人難以兼而有之。它既需要認識中國,更需要了解世界;既需要有對古代研究的良好基礎,也需要有對現代社會的敏銳識見;既需要紮實的歷史基礎,還需要良好的理論素養。中外比較、古今溝通、史論結合可以作為一個學者的學術追求,但真要具備這樣的學術素養則異常困難。這樣高標準的學術要求,是“迄今為止,無論國內還是國際上,還沒有以宏觀的方法研究家庭教育思想發展史的著作”[3]的主要原因。

《簡史》駕輕就熟,舉重若輕,它沒有面面俱到、像撒胡椒麵一樣,將一般的、零星的家庭教育思想予以闡發,重點也不是將特定歷史時期的家庭教育思想予以概括和總結,而是集中於古今中外16位對家庭教育有重大影響的教育家思想的深度挖掘。或者說,作者不是著眼於一個“面”的問題,而是致力於一個“點”的問題,這樣就易於將問題的研究引向深入。書中將每位教育家的思想獨立作為一章,每章分兩節,一節介紹其生平和相關著作,另一節闡釋其家庭教育思想。有關家庭教育思想的闡釋,集中於家庭教育的意義、內容、原則和方法幾方面。每章之後,作者往往會分析該思想家的家庭教育思想對後世的影響,並作出評價。總之,《簡史》就是由中外家庭教育思想史上十六座閃光的路標構成的。整體看來,《簡史》體現了中外家庭教育思想史發展的基本脈絡。

《簡史》古代篇介紹的顏之推、司馬光、袁釆三人,均屬於中國;近代篇介紹的洛克、盧梭、斯賓塞、別林斯基都屬於外國,只有朱慶瀾一人屬於中國;現代篇的羅素、馬卡連科、蘇霍姆林斯基屬於外國,而魯迅、陳鶴琴、惲代英、王鴻俊、宋慶齡屬於中國。或許有人會說,西方歷史上第一部論述家庭的著作《論家庭》的作者、義大利“典型的文藝復興人”阿爾貝蒂應該在列,這樣就可以補古代篇沒有外國人之缺。但我們也可以由此知道,作者沒有刻意在中外之間尋求人數上的平衡,而是根據自己的認識,選擇那些具有重要性的思想家予以介紹。的確,《簡史》也很少進行中外比較,即便是在最有可能進行比較的每篇之首的《概覽》中,也很少涉及這一內容。但作者將這些中外家庭教育思想家混編在一起,人們閱讀這樣的《簡史》,也就會產生比較意識。

所謂比較研究,是透過兩種或兩種以上現象的比較,來擴大、加深和驗證人們認識的一種方法。比較既可以是時間序列上前後階段的縱向比較,或稱垂直比較,也可以是空間序列上同一階段的橫向比較,或稱水平比較。如果說歷史研究側重於從時間、從縱向的角度開啟思維向度的話,那麼,比較研究更多的是從空間、從橫向的角度開啟思維的向度,從而把特定的現象和其他事物建立聯絡,以便在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的關係中,認識該事物的本質特徵。這就是法國年鑑學派宗師布羅代爾所說的:“遠離故土產生的新奇感是認識的重要手段,它能幫你更好地瞭解周圍的事物(距離太近反而看不清楚)。即使你在倫敦住上一年,你對英國的事仍是一知半解。但在新奇感的啟示下,透過比較,你會對法國的某些特點豁然開朗,這正是你拼命認識所認識不到的特點。與現實相對而言,過去也是改變環境的一條途徑。”[4]

《簡史》本身,已經讓人們避免了僅僅關注一時一刻,能從高遠的、長時段的過程而不是瞬時的片段來看待一個思想家對家庭教育的思考,而將中外混編,則避免了出現發展線索單一和認識狹隘的問題。如果說,在一個系統內部進行比較,主要是區別不同的事物、認識其各個階段特性的話,那麼,在更大範圍內的比較,則有開闊視野、認識不同事物的獨特價值的意義。比如,《簡史》認為,陳鶴琴家庭教育思想的思想資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他對自己的子女和別人的子女所受家庭教育的系統試驗和觀察;二是對我國古代家庭教育優良傳統批判性的繼承和發揚;三是對於當時引進的西方家庭教育的思想和方法的研究。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再來看《家庭教育:怎樣教小孩》,會發現其中有關家庭教育的原則,如及早施教、以身作則、嚴格要求、教養態度一致,顯然出自中國的傳統;而有關家庭教育的具體方法,如培養和訓練衛生習慣、注意心理衛生、鼓勵孩子的探索精神以及遊戲教育法、激勵教育法、暗示教育法等,則明顯受了西方的影響。這時,讀者就會比較中西家庭教育的特質,在這種和另一個參照系的比較中,看出各自的優長和問題,並有針對性地長善救失。

三、取精用弘的高見遠識

趙忠心教授從1980年就開始研究家庭教育,四十餘年,孜孜矻矻,毫不旁騖,專心於斯,是我國當代家庭教育研究的開拓者。先生在耄耋之年推出的《簡史》,稱得上凝聚著他一生的心血,是四十年家庭教育研究的厚積薄發所致。也正是藉助長期的積累,《簡史》在人物的選擇、材料的組織、觀點的表述上,都新穎獨到,富有洞見,給人以啟發。

關於人物的選擇,朱慶瀾就是典型的一例。在中國知網輸入“朱慶瀾”的主題詞,雖然能看到65篇檢索結果,但基本都是將其作為抗戰先驅、慈善元老加以介紹,有限的3篇論述朱慶瀾家庭教育思想的文章,都出自趙教授的手筆。這意味著學術界基本忽略了朱慶瀾和他的《家庭教育》,沒有給予其人其書應有的地位。《簡史》將朱慶瀾作為重要的家庭教育思想家收入其中,與另外十五位大名鼎鼎的學者並駕齊驅,完全是基於朱慶瀾的家庭教育思想在我國家庭教育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意義。他不僅撰著了《家庭教育》一書,結合我國家庭教育的實情,對家庭教育的意義、原則、內容和方法等基本理論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而且在任廣東省長期間,將該書自費公開印行出版,並分發給全省家家戶戶,用以指導施行。或者說,《家庭教育》具有其他同類著作少有的意義,這就是“落地”或“接地氣”。這不僅體現在該書通俗易懂,“看了這本書,就同對著省長說家常話一樣”,而且體現在“我做廣東的省長,就是廣東一家的家長;家家的小孩,做省長都應該幫助教育”[5],是一省之長在倡導、率領實行。

作者數十年默默勤耕、專心一意,但絕不是深閉固拒,而是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善於從其他學科那裡獲得支援意識,因而表現出一種高見遠識,學術視野非常開闊。《簡史》在論述袁釆的《袁氏世範》時說:“《袁氏世範》這部書好在原汁原味,不僅引起了當時諸多國內學者的青睞,也使袁採在多個世紀以後走向了世界。如今,在西方漢學界,袁採的著作引起了不少學者的重視。美國漢學家伊佩霞、墨子刻、約瑟夫麥克德莫特和包弼德,都研究過《袁氏世範》。”[6]接著,書中介紹了伊佩霞將《袁氏世範》譯成英文出版,並著有《宋代中國的家族與財產:袁釆的社會生活觀》一書。書中還寫了包弼德在《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第一章中,將《袁氏世範》與《顏氏家訓》進行比較,以論證從南北朝到唐宋時期中國知識分子思想觀念的轉型,即從“一個有文化的人”轉向“一個倫理的人”,或者說,知識分子放棄了顏之推的文化之學,而轉向偏愛袁採的倫理關懷。很顯然,一個研究家庭教育的學者,哪怕再注重中國傳統家庭教育資源,如果沒有開闊的學術視野和長期的博收廣取,也難以注意到像伊佩霞、包弼德等漢學家的學術成果。

正因為作者積儲豐厚,厚積薄發,才能取得精,用得妙,選擇自如,左右逢源,不經意間表現出精意覃思。許多論述儘管著墨不多,但往往一語中的,直擊要害。比如,作者認為,洛克的主要教育思想可以歸結為“紳士教育論”,這一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紳士,也就是有德行、有才能、善於處理各種事務的統治精英,或者說,是集道德、智慧、禮儀、學問和健康於一身的人。洛克之所以注重家庭教育,就是因為紳士只能在家庭中培養。一方面,早期教育對一個人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而早期教育恰好是在家庭中進行的;另一方面,紳士品格的培養,只有透過個別教育才能實現,而個別教育在學校很難實現,家庭教育才是主要途徑。

總之,《簡史》在這個時節出版富有意義,它提醒我們,現代的家庭教育研究要從歷史寶庫中尋找動力和資源,在與外國特別是西方世界的比較中認清自己,認清我們家庭教育走過的路,更認清我們前行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柯林伍德。歷史的觀念[M],何兆武,張文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11。

[2] 約瑟夫熊彼特。經濟分析史:第1卷[M],朱泱,李宏,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29。

[3][5][6] 趙忠心。中外家庭教育思想簡史[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21:4,233,75。

[4] 費爾南布羅代爾。資本主義論叢[M],顧良,張慧君,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186-187。

原標題:《家教書評 | 徐梓:面向未來的歷史探究——讀趙忠心著《中外家庭教育思想簡史》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