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區塊鏈的錯覺遊戲:打錢錯覺、關鍵詞錯覺、喝啤酒錯覺……

作者:由 尋找中國創客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3-02-04

什麼是貨幣錯覺

區塊鏈的錯覺遊戲:打錢錯覺、關鍵詞錯覺、喝啤酒錯覺……

作者 | 風辭遠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腦極體(ID:unity007)

連腦白金都做區塊鏈了。

至此,迅雷、天涯、人人網、柯達這些記憶深處的名字紛紛加入了區塊鏈大軍,要不是知道這是在玩區塊鏈,簡直以為是80後的集體青春回憶劇——那些我剛買得起電腦時候的名字,裹挾著一種舊校服的味道迎面走來。

這裡插一句,今天這局面,我覺得主流網際網路企業在想清楚拿區塊鏈幹什麼之前,還是別貿然“帶資進組”的好,要不然也被當成“夕陽社團”就不大合適了。

區塊鏈的錯覺遊戲:打錢錯覺、關鍵詞錯覺、喝啤酒錯覺……

當然了,枯木逢春沒什麼不好,又在主流媒體看見這些“老朋友”還有點親切呢。直到我發現,原先探討吃喝玩樂和西二旗八卦的網際網路群,話題只剩下了買幣和買股票;在一次參加媒體活動的時候,身邊兩位同行一個說剛投資了某區塊鏈企業賺了十倍,另一個說過完年他們要發行中國第一份自媒體虛擬幣……我猛然發現,事情好像有一點點不對。

其實吧,這種熱鬧在8月份已經來過一場,國內禁止ICO之後瞬間鴉雀無聲了。這次迅雷和玩客幣似乎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一瞬間無論是輿論還是資本,亦或我們身邊的眾生相,好像都被區塊鏈給點燃了。加上區塊鏈能刺激股價的噱頭一出,老牌網際網路公司攜帶者股民的熱情又來了番“火上澆油”。

可是讓我們停下來思考一下:ICO被禁之前,炒幣在邏輯上還能理解;但今天這個炒區塊鏈,到底是炒什麼呢?

作為一種資訊加密手段,無論是給虛擬幣當背書技術,還是作為智慧合約的實現方式,區塊鏈相比較來說絕不是一個很難理解的技術概念,說白了就是關於資訊可靠性的安全鎖。

這種技術當然很好,應用場景也確實非常廣泛,假以時日或許我們真的會把區塊鏈當做生活中的常態。但恐怕從各個角度想,這都跟短時間超速實現財富自由沒什麼關係吧?

那麼2018年的第一把火,到底是如何燒上大夥心頭的呢?

要我說,這次突然襲來的區塊鏈大潮,就像曾經我們見到的很多次“風口”一樣,運用了人類大腦中的一個基本反映:錯覺。

吹泡沫,割韭菜也是個技術活,必須準確煽動起足夠的付款熱情才能盼來豐收的喜悅。一整套關於技術概念、產業風口和資本預期的,似是而非的錯覺遊戲蔓延開來。最終結果是我們好像都知道區塊鏈,但是我們腦子裡的區塊鏈和維基百科上的怎麼也合不到一起去了……

我們來總結一下今天關於區塊鏈的經典“錯覺”。可能回頭想想大家會發現,始終只是名詞在變,話術在變;但套路沒變,韭菜,也沒變……

“…打錢” 錯覺

有一個已經被大家玩爛的梗叫做“我,秦始皇,打錢”。

區塊鏈的錯覺遊戲:打錢錯覺、關鍵詞錯覺、喝啤酒錯覺……

(一個早些時候大家都見過的詐騙簡訊)

這個騙局,在秦始皇出來之後就變成了梗。但在“蔣介石”那個版本里,甚至還能騙到一些人。其原因就在於,秦始皇讓打錢大家都不信了,但是其他版本里前面的資訊和最後的“打錢”似乎還有點模模糊糊,或真或假的聯絡,反正簡訊很便宜,萬里有一信了就好。

這個錯覺,在邏輯學上叫做“強加因果”。前面亂七八糟和後面的打錢其實沒啥關係,根本說不通,但我們的大腦卻會主動為他們牽線。

除了硬蹭區塊鏈對資本市場講故事的專案之外,大部分希望一夜暴富的區塊鏈專案,實際都運用了這種錯位關係:實際上還是炒幣和ICO,只是必須要在前面加一個儘可能複雜的帽子,讓我們先從智慧合約啊、嵌入式信任啊之類的詞說起,再講講中國講講矽谷,講講多少萬億的市場,講講巧妙的商業模式,最後落腳點呢,其實還是“我,區塊鏈,炒幣”。這樣似乎就可以逃離監管的閘刀,同時達到了快速升值的夢想。

就像迅雷大起大落的故事一樣,前面分散式計算、上行寬頻利用等等故事可謂鋪平墊穩,中間繞道玩客雲的硬體也沒什麼問題。直到玩客幣的出現,無論迅雷方面是有意還是無意,在玩家的眼裡只看到四個字:有幣!能炒!

這也是為什麼迅雷這套還是被定義為變相ICO,很快受到了監管部門的關注。

當然了,迅雷的區塊鏈邏輯其實是這輪大火裡很踏實的一種了。很多不必提名字的融資專案,那邏輯那叫一個牽強,簡直能給郭德綱當素材。當然,也正是這些急於上手圈錢的“區塊鏈專案”,才把“打錢”的主體拉到了“秦始皇”的段位。

還有一種“打錢錯覺”,是用來給自己的區塊鏈專案或者虛擬幣拉背書。

比如我們能看到,很多知名學者、銀行高管都在最近討論區塊鏈時,確實用了“轉折點”“顛覆”一類的詞,然後咱們身邊的“明白人”,就會在群裡猛發這些連結,告訴你偉大時代終於到來了,咱們擼起袖子趕緊上吧。

但問題是,人家說的是區塊鏈可以降低信任成本,提高社會共識的達成效率,在社會經濟學的角度看並沒有什麼問題。但群裡討論的是某個幣又要漲價,根本不是一個東西啊!

這種就屬於偷換概念式錯覺,把其他模糊近似的東西和我要說的“打錢”強行串在一起。這就好比人家說電能改變世界;我說對啊對啊那咱們趕快去用電棍搶劫吧…。。

關鍵詞聯想錯覺

在今天只能玩區塊鏈的這些企業還很紅的那個年代,有本神書叫《貨幣戰爭》。

大概現在大夥都知道這書很搞笑了,當時可是正經唬住不少人的。這本書裡,描寫美國總統遇刺是這麼寫的:林肯總統表面上被南方暗殺,實際他是在簽署了某金融協議後被殺害的;肯尼迪總統遇刺前簽署了某總統令,宣佈收回美聯儲的貨幣發行權限;里根總統在簽署某金融協議,削減某某大財團的利益後就遭到刺殺。

想來不少讀者看過這段之後,會出現一種原來如此的瞭然感,原來美聯儲這麼黑暗呢!但實際上呢?這些總統遇刺前一年內簽署了各種各樣相同或類似的協議,但作者都沒說,只是把金融協議和遇刺兩個關鍵詞拿了出來,剩下的交給讀者自己聯想。

這就是一種典型的關鍵詞聯想錯覺,也就是邏輯學上的“錯誤歸因”。我們把整體語境抹去,只拿出一些關鍵詞,然後借題發揮,最後受眾感知的可能就完全是另一個意思。

今天在宣傳區塊鏈專案的時候,這也是一種相當常規的操作。

最常見的方案,是用關鍵詞聯想的方式來把區塊鏈萬能化。在宣傳區塊鏈專案的時候,一些專案發起人、投資人和KOL會故意隱去詳細的說明,只保留像“去中心化、去信任化、不變性、顛覆所有行業”這些極具聯想空間的關鍵詞。

區塊鏈的錯覺遊戲:打錢錯覺、關鍵詞錯覺、喝啤酒錯覺……

事實上,假如各行各業都用了區塊鏈,那確實是顛覆了所有行業(雖然顛覆程度可能不是很大)。但問題是,到底是已經顛覆,還是必定顛覆、馬上顛覆、可能顛覆?這就沒人解釋了,只是告訴你“顛覆了,打錢”,哦不對,應該是“顛覆了,打幣”。

想要把一個並不複雜的技術動因,吹成碩大的泡沫,這套關鍵詞再聯想邏輯近乎是無往而不利的。可能人性中期待的就是自己從事的事情足夠複雜,足夠萬能,但又不能太晦澀讓自己搞不懂。

所以在講區塊鏈的時候,不能講“區塊鏈是利用雜湊演算法進行的雜湊值構建鏈式結構”這種技術語言,也不能講“區塊鏈就是把錢上的防偽技術放到各種地方”這樣的大白話。那麼剩下的,可能就是觀眾想聽的吹泡沫了。

對於區塊鏈,今天能看到的大量所謂專家,都是在提取關鍵詞後粉飾以各種“網際網路話術”,最終匯出各種各樣宏大且可以說很久的結論,比如什麼區塊鏈思想,區塊鏈信仰。

天啦嚕,我第一次聽說區塊鏈信仰這個詞的時候都驚呆了!就算區塊鏈像蒸汽機一樣重要吧,我實在不知道當年有沒有信仰蒸汽機的人。假如有的話,也不知道他被蒸汽機燙著了沒有?

回首一下P2P吧。吹偽裝的理論泡沫時,P2P跟今天的區塊鏈近乎是一模一樣的。不信的話去百度一下“P2P顛覆”,出來的內容絕對親切。還有種說法是P2P要兩年內顛覆銀行90%以上的業務呢。

再想想“重塑世界商業價值的O2O”,“一定變成全民參與的直播”,“改變人類認識世界方式的VR”,這些關鍵詞錯覺我們真的見的太多了。

說實話,有點膩了。

喝啤酒錯覺

還有一種錯覺,不是邏輯上的,而是心理上的。這就是我們在經歷ICO時就聽說過的那句話“區塊鏈是一杯啤酒,上邊泡沫,下邊才是酒”。

這話乍一聽非常之有道理,仔細想想有點像廢話,不是各行各業都這樣嗎?但是再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更像是給今天為區塊鏈瘋狂的人們設下的錯覺。

還是要回到區塊鏈的技術本質上。很多專家都認為,區塊鏈的應用分三步,第一步是代幣,第二步是合約,第三步是各種行業與金融應用。作為一種資訊加密技術,它的本質是給各種資訊儲存與流通提供服務,那麼它的真正價值,當然也是在資訊體足夠龐大,認證方式足夠多元之後。

換句話說,區塊鏈真的發生極大的產業效應,很可能是在代幣之後的第二、第三步,甚至很多步之後。

嗯,啤酒是有啊,可是客官你這麼急,好像是等不到啊……要不喝點泡沫算了?

事實上,關於區塊鏈的投資和炒幣神話,非常專注於將模模糊糊的個案和灰色收入誇大,粉飾成一種可重複、可模仿,只是有一定機率問題的事件。

換言之,是把今天區塊鏈相關的投資和炒幣、炒股,包裝為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的喝啤酒。再讓人一想啤酒上邊的泡沫比例,好像喝到酒的機率還蠻大的咧?

區塊鏈的錯覺遊戲:打錢錯覺、關鍵詞錯覺、喝啤酒錯覺……

這是一種概念偷換之後的心理博弈遊戲。利用的就是人們對於自己運氣、能力以及人脈的盲目自信,在誇大一定成功比率之後,讓參與遊戲者以為自己是有選擇,可控制局面的。

其實呢,作為一個個體投資者,今天能接觸到區塊鏈的方式大概只有:拿錢換幣,拿錢換玩幣公司的股票,拿錢給某個大明白,讓他做專案帶你飛——貌似無論怎麼樣,都是你拿錢?

區塊鏈帶來的資訊不變性紅利,可能在很長時間裡跟普通人一點點關係都沒有。咱的那點資訊,可能變不變的也不太要緊。換句話說,我們能接觸的全是泡沫,沒有啤酒。

把人為抬升出的短期效益理想化,視做必然的,可重複的,只是有賴於使用者選擇的。這種錯覺下,大家都會認為自己是聰明到能喝啤酒的人。當然了,即使很少一部分人覺得能喝啤酒也不要緊,反正在中國,人是很多的。

其實想一想,這類網際網路金融類的風口炒作,套路基本都差不多:把簡單的東西複雜化,把複雜的東西神話,最後再給你一個看似勵志的雞湯故事,告訴你挺住,勝利就在眼前。結局往往是你挺住了,莊家的勝利就在眼前。

這種故事的一再重演,不知道還要經歷幾次。至少在今天的區塊鏈故事中,假如沒有監管全面切入,更復雜的故事還會再聚起熱錢。但不管怎麼說,各種錯覺遊戲都是人導演的,區塊鏈是個好東西,千萬不要讓它陪葬。

區塊鏈的錯覺遊戲:打錢錯覺、關鍵詞錯覺、喝啤酒錯覺……

區塊鏈的錯覺遊戲:打錢錯覺、關鍵詞錯覺、喝啤酒錯覺……

區塊鏈的錯覺遊戲:打錢錯覺、關鍵詞錯覺、喝啤酒錯覺……

區塊鏈的錯覺遊戲:打錢錯覺、關鍵詞錯覺、喝啤酒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