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揭秘北京人藝《正紅旗下》:舞臺設計靈感來自鐘鼓樓的生活體驗

作者:由 新京報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3-02-06

設計的兩大特點是什麼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北京人藝開年大戲《正紅旗下》春節期間在首都劇場演出,該戲由北京人藝院長馮遠征與青年導演閆銳共同執導,集結了濮存昕、楊立新、梁丹妮、王茜華、於震、王剛、傅迦、吳珊珊等北京人藝老中青三代四十二位演員共同出演,在延續人藝京味兒話劇表演傳統的同時,也在題材與表現手法上進行著新的拓展與探索。在新春佳節期間上演這樣一部意義非凡的作品,更是預示著北京人藝在建院70週年後,已站在嶄新的起點,邁開大步走在新的征程之上,新京報記者整理該戲亮點,供觀眾提前瞭解。據悉,該劇將演出至1月28日。

揭秘北京人藝《正紅旗下》:舞臺設計靈感來自鐘鼓樓的生活體驗

《正紅旗下》是北京人藝2023開年大戲。  李春光 攝

“北京人藝京味兒戲迎來新起點”

隨著諸多文藝作品的加持,“八旗子弟”已經脫離歷史的真實,在各種或泛化或美化的故事中流於刻板和概念化。而對這一群體集親身經歷者、客觀觀摩者於一體的老舍,則在作品中透過層層描摹,將看似荒唐的清末滿人生活邏輯揭開,與時代的講述和挖掘黏合在一起,為一個時代的群像做出了一番更為鮮活的展示。《正紅旗下》是老舍先生創作生涯的最後一部小說,誕生於1962年,老舍先生離世時,這部遺作尚未完全收尾。以《小井衚衕》等京味兒戲聞名的編劇李龍雲,在老舍先生去世後,改編和續寫了這部作品,使其成為一部完整的戲劇劇本。

《正紅旗下》出場人物眾多,但不管角色大小,藝術家們都以全情投入。劇中既有梁丹妮和王茜華出彩的對手戲,也有於震、王剛、傅迦、吳珊珊、劉輝、雷佳等一眾中青年演員精彩演繹,以及數十位優秀青年演員的共同加盟。馮遠征表示,從1972年進入北京人藝的蘭法慶老師,到去年12月剛剛入職的年輕演員,這部戲真的是結合了老中青三代,承載著北京人藝演員之間的傳承,也承載著京味兒戲的傳承。作為今年的開年大戲,馮遠征則認為,“北京人藝的‘

開院

大戲’便是老舍先生的《龍鬚溝》,而且它成為北京人藝的一個里程碑作品。在七十年之後,北京人藝也決定選擇以一部京味兒戲來開局,作為對《龍鬚溝》的迴應。因此便選定了《正紅旗下》,也預示著北京人藝京味兒戲迎來一個新的起點”。

揭秘北京人藝《正紅旗下》:舞臺設計靈感來自鐘鼓樓的生活體驗

濮存昕在《正紅旗下》中飾演“老舍”。  李春光 攝

用“屋頂”元素呈現老北京城生活

劇中由濮存昕飾演的“老舍”是《正紅旗下》的親歷者、描述者,對於書中所描寫的每一個人,都傾注著真摯的感情,那些人物曾在他的人生中真實出現,在他的筆下被賦予了更濃郁的個性與色彩。馮遠征介紹,《正紅旗下》與北京人藝另一部經典大戲《茶館》不謀而合的是都為眾生相,全劇有九個主要場景因很難實現換景,於是主創團隊便找到了北京青磚屋頂的元素,讓晚清的動盪與安逸的北京人之間形成了彼此映照。

大幕拉開,舞美視覺上不同於北京人藝過往的傳統京味兒話劇,那些觀眾熟悉的市井小院、宅門院落,被紅色的屋頂,充滿寫意意味的琉璃瓦屋頂取代,呈現出老北京城的特點。據瞭解,這源於舞美設計常疆在鐘鼓樓體驗生活時俯瞰北京城時得到的靈感。演員在屋頂穿梭,一次次完成時間與空間的分割串聯。舞臺表現形式上,也大膽借鑑中國傳統戲曲樣式,結合舞蹈形式,展現出八旗場面,讓觀眾在宏大的氣勢中,想象當時的生活。

揭秘北京人藝《正紅旗下》:舞臺設計靈感來自鐘鼓樓的生活體驗

《正紅旗下》的舞臺設計找到了北京屋頂的元素。  李春光 攝

作為一臺群像戲,《正紅旗下》場次多,人物多,演員多達40人,這既是作品的難點,同時也是亮點。劇中每位演員都使出渾身解數,讓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出現在舞臺上,哪怕只有一場戲,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觀看完大年初二的演出後,觀眾趙女士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因為讀過原著才對這部作品改編成話劇充滿期待。能夠在春節期間看到《正紅旗下》這麼一部京味兒十足的作品,非常具有氛圍感,演員你方唱罷我登場,無論從形式上還是表達上均充滿新意。觀眾王先生則認為,這部作品除眾多演員的表演之外,給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便是舞臺設計。“這部作品摒棄了傳統京味兒戲劇的實景設計,整體視覺給人一種寫意的意味,能夠看出主創團隊希望出新與創新的態度與心意。”

編輯 田偲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