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葉天師與“唐明皇遊月宮”

作者:由 文史博物苑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1-12-13

五代南唐中主是誰

葉天師與“唐明皇遊月宮”

中秋節的種種傳說

作者/林碩(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章首發《中國道教》,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八月中秋,丹桂飄香,是象徵團圓美滿的重要傳統節日。親友圍坐,仰望星空,月光分外皎潔。從古代文人騷客讚美中秋的詩詞歌賦,到西方神話中關於月亮的種種傳說,無不在歷史的長河中蜿蜒流淌,帶給人們無盡的憧憬與遐想,讓遙遠的月宮顯得神秘而深邃。

葉天師與“唐明皇遊月宮”

在希臘神話中,有“月亮女神”阿爾忒彌斯專司狩獵與接生之職,與掌管智慧與戰爭的女神雅典娜並列為宙斯最寵愛的女兒。

在中國民間故事裡,同樣有屬於東方的月亮女神嫦娥,出身完全不輸阿爾忒彌斯。嫦娥是“三皇五帝”之一——帝嚳之女,因吞食靈藥飛昇“廣寒清虛之府”,即李商隱筆下的“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葉天師與“唐明皇遊月宮”

未曾想千年之後,又出現了另一段奔月的傳說:唐明皇步嫦娥之後塵,再度登臨月宮,留下了中秋之夜“唐王遊月”的典故。

無論是“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唐王遊月”,都反映出古代勞動人民對月亮的無限嚮往,寄託著中秋“人月兩團圓”的美好期待。

然而,細讀之下不難發現:在上述四則傳說之中,只有“唐王遊月”的主人公李隆基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其餘皆非凡人。在“嫦娥奔月”的故事裡,有後羿為她從西王母處取回仙丹;在“吳剛伐桂”的典故中,西河人吳剛乃是修仙之體,只因“學仙有過”,才被罰至月宮砍伐五百丈高的桂花樹。

葉天師與“唐明皇遊月宮”

可李隆基凡夫俗子,又無道法,如何能造訪月宮呢?唐明皇得以飛天登月,主要是藉助道教天師之力。不過,究竟是哪位天師助其登臨廣寒呢?有人說是葉法善,有人說是羅公遠,還有人說是申元之,莫衷一是。

唐玄宗李隆基與中秋

眾所周知,唐玄宗時期是歷史上著名的道教繁盛期之一,包括葉、羅、申在內的多位真人活躍於政治舞臺,而上洞八仙之一的“張果老”也伴駕御前,讓李隆基深感道臻博大,幽深玄妙,留下許多佳話。其中,尤以葉法善攜唐王遊月之事流佈較廣,本文主要針對該版本展開論述。

葉天師與“唐明皇遊月宮”

葉天師者,名法善,生於隋煬帝大業十二年(616年),在玄宗開元八年(720年)登遐,享年一百零七歲。隋唐之際,葉天師名聞朝野,從高宗李治、女主武瞾,到中宗李顯、睿宗李旦,皆對其禮遇有加。

等到玄宗李隆基君臨天下,對法善更是寵命優渥,推而尊之。儘管葉天師在開元初年羽化登仙,但李隆基“悠然不忘舊情”;二人攜手遊月宮的故事被傳頌千載,長盛不衰。

當然,李隆基與中秋節的關聯,非止於傳說,歷史上中秋的普及也與之有關。原本八月十五僅僅是文人之間相聚賞月、吟詩,尋常百姓並無特殊紀念。

開元十七年(729年),唐玄宗在自己的降誕日(八月五日)設宴花萼樓。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張說帶領群臣百僚,奏請“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後改稱天長節)”。

葉天師與“唐明皇遊月宮”

安史之亂爆發後,太子李亨在靈武繼位,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於乾元元年(758年)仿效其父,也將自己的誕辰九月三日設為“天平地成節(簡稱地成節)”。兩節並存實屬重複,故在“天長節”、“地成節”之間選定八月十五,放假慶祝。

中秋節得以普及,除了朝廷設立節日大肆倡導之外,也同道教信仰密不可分。隋唐時期,南方各地的百姓普遍對“道教四大天師”之一的許遜尊崇有加。每逢許天師飛天之期(八月十五日),前往江西鍾陵西山遊帷觀(今南昌市下轄)作禮焚香者,多達數萬之眾。

葉天師與“唐明皇遊月宮”

在晚唐文學家裴鍘所著《傳奇》之中,記述了彼時盛況:來自吳、越、楚、蜀的百姓,不遠千里而攜契名香、珍果、 繪繡、金錢前來 ,“設齋醮,求福佑”,“車馬喧闐,士女櫛比,數十里若闤闠(街市)”。正是在民間道教信仰與官方倡導的共同作用下,八月十五歡度中秋的習俗,才沒有因王朝更迭衰落下去,而葉法善天師攜唐王暢遊廣寒的傳說,亦被後世津津樂道。

故事演變過程

“唐王遊月”之事,南宋張道統所撰《唐葉真人傳》及其他道教文獻中均有記載,其雛形來源於唐代鄭處誨所撰《明皇雜錄》,書中有“元宗夢仙人授紫雲曲”之事。

中唐以來,唐玄宗登臨廣寒宮之事,被廣泛收入各類文獻之中。後世編撰者又陸續增添了許多內容,讓文字愈加豐滿。譬如,在白居易的《白氏六帖》中,除了主人公李隆基之外,還增加了葉法善天師出場,引領唐明皇奔月,使傳說在邏輯上更加合理。

葉天師與“唐明皇遊月宮”

再如,鄭處誨的滎陽同鄉——鄭綮撰有《開天傳信記》,搜求遺逸,增加了“默記霓裳曲”的橋段:為李白脫靴的大宦官高力士粉墨登場,窺見玄宗在金鑾殿上頻頻按動腹部,誤以為皇帝腹內不適,湊上前去噓寒問暖,被告知是在默記月宮仙樂;雖尷尬不已,卻給傳說平添了幾分喜劇色彩。正是在歷代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唐王遊月”的細節變得愈發詳實,並與道教天師產生了密切聯絡。

葉天師與“唐明皇遊月宮”

“唐明皇遊月宮”的故事自中唐便廣為流傳,經久不衰:一方面,反映出在官方倡導、道教信仰的綜合作用下,中秋賞月已經成為百姓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相關題材的故事、傳說備受青睞;另一方面,說明包括葉法善在內的諸多道教尊師,在維護國家穩定,關愛百姓福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其匡國扶主、澤被蒼生的形象深入人心,才令“唐王遊月”被廣為傳頌。

唐明皇遊月宮

為了更好地將這則故事展現給大家,筆者歸納、整理了《明皇雜錄》、《白氏六帖》等相關文字,參考明崇禎尚友堂本的《拍案驚奇》,謹將此事概述如下。

時值開元初年,八月中秋,桂花浮玉,月色如銀。

唐明皇在宮中賞月,笙歌進酒,憑欄仰望,旦見霜華遍地,萬里一碧,便暗自踹度:既然月光普照萬方,光燦皎潔,那麼月亮之上必定是蘭宮桂殿,觀闕嵯峨,蔚然壯觀。民間常說:嫦娥當年盜取靈藥,奔月去往廣寒宮中。朕亦心馳神往,卻如何得上去呢?

葉天師與“唐明皇遊月宮”

為了得償所願,唐明皇即刻派人請葉法善來至御前,詢問尊師可否攜朕前往月宮一遊?葉天師胸有成竹地回稟:“這有何難?請御駕啟行。”說罷,手中板笏一擲,現出一座銀橋,宛如雪鏈一般直通月宮仙境。

唐明皇與葉法善二人踱步上橋,雖然橋上行走穩如平地,可經過之處,身後的銀橋隨即消失。行約一里有餘,只見一座四柱牌樓,上寫六個榜書金字“廣寒清虛之府”。

庭前有一株粗壯的桂花樹,扶疏遮蔭,不知覆著多少裡。樹下有無數白衣仙女,乘著白鸞偏偏起舞。見明皇走過,既不驚異,也不招接,而是自吹自舞。

葉天師與“唐明皇遊月宮”

葉天師從旁解釋:“這些仙女,名為‘素娥‘,身上所穿白衣,叫做霓裳羽衣;所奏之曲,名喚《紫雲曲》。”李隆基素知音律,將雙手按節,默記於心。待到曲終人散,葉天師駕起兩片祥雲,攜唐明皇返回人間。

且說二人路過潞州(一作騰州)之時,法善對天子道:適才陛下習聽仙樂,何不在此試演一曲?唐明皇亦技癢,奈何玉笛遠在興慶宮寢殿之中,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葉天師洞悉其事,乃遣神人至長安大內取之,不頃而至。天子持笛奏曲,宛如天籟。

葉天師與“唐明皇遊月宮”

翌日,唐明皇臨朝,高力士見皇上用手指“上下按其腹”,以為龍體抱恙,待退朝上前詢問。李隆基笑答:朕非有疾。昨夜與葉天師飛臨月宮,聆聽上清之樂,寥亮清越,杳杳在耳。適才忽憶起此事,深恐遺忘,故懷玉笛以手指上下默記。

到後來,玄宗命樂府將《紫雲曲》易名《霓裳羽衣曲》,傳與楊貴妃,成為“唐家希有之音”。宋人葛秋崖曾有詩云:“秦漢求仙事已非,等間卻遇月中妃。如何不覓長生藥,只記霓裳一曲歸。”

“唐明皇”稱謂的由來?

唐王遊月固然流傳千古,但終唐之世,並無“唐明皇”的稱謂。李隆基系睿宗的三皇子,人稱“三郎”,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廟號“玄宗”,諡號則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凡此種種均無“明皇”之稱。

後人將“玄宗”改為“明皇”,與另一位篤通道教的皇帝有關。

北宋時期,是道家發展的另一個高峰,第三代天子宋真宗對道教之崇信,絲毫不遜於唐玄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自述神人託夢,告知其先祖為秦代的趙玄朗,即大家熟悉的財神趙公明,尊之為“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廟號“宋聖祖”。如此一來,為了避諱“玄”字,李隆基被改稱“唐元宗”或“唐明皇”,兩說並行。譬如,《開天傳信記》中的“玄宗”均被易作“元宗”。但是,由於五代十國時期,南唐中主李璟的廟號亦為“唐元宗”,極易引發歧義,故“唐明皇”的使用率更高一些。

葉法善在玄宗朝的特殊地位

當然,無論李隆基是“玄宗”抑或“明皇”,他能暢遊廣寒,全賴葉法善之力;同時,在其問鼎大寶的過程中,也離不開葉天師從旁襄助。

葉法善,表字道元,又字太素,號羅浮真人,生於括州括蒼縣(今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按《舊唐書》的說法:其曾祖以降三代為道士,“皆有攝養占卜之法”,成長在一個道教世家。葉天師自幼習得家傳秘法,年方十三歲,便踏遍四方,立志“讀天下之書,備方外之術”。遊歷之餘,法善亦求訪名師,精通符籙咒語、陰陽占卜,誅斬魑魅、治病救人,海內鹹聞。

葉天師與“唐明皇遊月宮”

顯慶年間,唐高宗李治久慕葉氏盛名,徵其入京,欲加爵位,但天師一心修道,情棲蓬閬,固辭不受,遂“留在內道場,供待甚厚”。自此以後,五代天子均對其賞識,“時時召入禁內”,甚至達到“一晝三接”的程度。

當是時,諸王公主、百官子弟以及京城、諸州道士,由葉天師受經法之人,可謂從者如雲,僅高宗一朝“前後計數千餘人”。洎玄宗繼位,葉天師更是備受信賴,在李隆基前半生的政治生涯中,發揮了“匡國輔主”的關鍵作用。

匡國輔主的天師

先天二年(713年),唐玄宗詔拜葉法善為“鴻臚卿”,封“越國公”,授“金紫光祿大夫”,又贈其父為歙州刺史,以景龍觀為駐地,“當時尊寵,莫與為比”。

葉天師能獲得如此殊榮,源於他在李旦、李隆基父子奪取政權的過程中“陰有助力”。然而,正史上區區四字,籠統模糊,欲廓清葉天師的贊襄功勳,尚需藉助《道藏》中的《唐葉真人傳》、《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以及《故金紫光祿大夫鴻臚卿越國公景龍觀觀主贈越州都督葉尊師碑銘並序(御製真人碑)》等文獻加以闡釋。

葉天師與“唐明皇遊月宮”

其一,預知韋氏逆亂。李旦得以繼位,主要依靠三子李隆基策劃、發動了“唐隆政變”(710年),誅滅了鴆殺中宗、謀求自立的韋后,及其黨羽安樂公主諸人。實際上,早在葉天師陪李隆基“在滌州明雨”之時,既已洞悉韋后奸謀,預先告知,故而李三郎可以從容準備,一舉蕩平韋氏。

其二,設壇立醮,所求皆靈驗。葉天師道法高深,嘗在廬山升壇,壇角陸地水湧,其水甘美,仙鶴亦隨之翩翩起舞。每逢旱澇災害,法善即設壇立醮,“檮雪盈尺,請雨滂沱”,保佑五穀豐登,國泰民安,不僅為玄宗分憂,亦為“開元盛世”做出了貢獻。

其三,密申幽贊,改元“開元”。玄宗繼位之初,年號“先天”,但睿宗猶以“太上皇”身份保留部分權利,太平公主亦憑籍擁立之功,驕縱跋扈。先天二年七月,李隆基以迅雷不急掩耳之勢剷除太平公主,掌握了絕對權力,籌劃新年號。忽憶起自己為藩王時,葉法善曾密雲:“昔遇神人,嘗說有開元帝號”,乃應此語,改元“開元”。

其四,庇佑天子,識破寶函機關。彼時,土蕃遣使朝見,敬呈寶函,口稱“請陛下自開,毋令他人知機密”。朝廷諸臣皆默然,唯法善進言:“此不詳也,宜令蕃使自開之。”玄宗命使者自啟,果有弩箭從函中彈發,其人應聲而亡。事後,朝野上下嗟嘆驚悸,對葉天師愈加禮敬。

葉天師與“唐明皇遊月宮”

洎開元八年(720年)六月三日,甲申日中時分,葉法善在西京景龍觀“化劍為屍”,“形解升雲”。玄宗聞知,輟朝三日,親臨喪所,追贈越州都督,歸藏括蒼山。儘管葉法善早已乘化往彼,但其“數奏昌言,謀參隱諷”的事蹟,令李隆基畢生難忘;在天師故去二十年後,玄宗御筆親撰《御製真人碑》,尤憶葉法善“常從朕遊,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品行。

文物中的“唐王遊月”

千百年來,“唐王遊月”流傳甚廣。自唐以降,各代均有以此為題材的文物,層出不窮。

譬如故宮博物院庋藏的《明皇遊月宮圖》扇面。全圖為金箋,設色,縱18。6釐米,橫50釐米,上題“東村周臣寫,明皇遊月宮圖”十一字,並鈐有“舜卿”白文方印;由是可知,繪者系明中葉畫家、唐伯虎的恩師周臣。

葉天師與“唐明皇遊月宮”

扇面筆法精妙,人物傳神,將明皇遊月、仙子起舞等場景刻畫得生動逼真。葉法善攜“唐王遊月”之事,被收入歷朝文獻與眾多民間話本之中,並廣泛用於繪畫、銅鏡、瓷器、漆器、木雕、年畫、月份牌等多種藝術形式,不僅見證了道教文化在唐代的蓬勃發展,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古人對登月的憧憬及其宇宙觀。作者/林碩(中國國家博物館 副研究館員),文章首發《中國道教》,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