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繪畫

讀了這篇才知道自己原來不“識譜”

作者:由 人人愛樂 發表于 繪畫日期:2022-01-15

奏嗚曲怎麼讀

讀了這篇才知道自己原來不“識譜”

讀了這篇才知道自己原來不“識譜”

Fur Elise

Alfred Brendel - Masters of the Piano

讀了這篇才知道自己原來不“識譜”

布倫德爾演奏舒伯特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

淺談鋼琴藝術創作中的讀譜

讀了這篇才知道自己原來不“識譜”

讀譜的準確,有賴於演奏者的修養水平。不斷的總結與反思,對於藝術修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

表演藝術是從接到樂譜到上臺演奏,最終將樂譜實現為音響的全過程。鋼琴演奏家屬於音樂創作全過程中的二度創作的範疇,是作曲家與聽眾之間的橋樑。然而,演奏家不僅僅在傳遞作曲家記載在樂譜中的資訊,必然在音樂中注入他本人的理解、情感和思想。鋼琴家準備樂曲的過程,包括一個非常複雜的程式,不但要熟悉樂譜上所記載的音符;而且要了解樂譜上的一切標記、符號、術語,由淺入深地瞭解和研究譜面上所記載的一切蘊含的深層含義,譜面上凡與此首樂曲相關的一切,包括作曲家的生平、思想、風格、創作樂曲的背景資料,作曲家所處的時代及其全面的文化現象等等。隨後,演奏家必須透過艱苦反覆的練習,克服種種記憶障礙與技術障礙,熟練地演奏整首作品;再將所有這些知識、感覺、認識、詮釋溶為對樂曲的處理。這種處理不僅要符合特定作品的總的風格特徵,而且要反映演奏家本人對於音樂和作品的獨特的觀念、理解與解釋。準備工作完成之後,還必須做好心裡的與生理的充分積蓄,最後在音樂會上把日積月累的理解、感受與詮釋,用技術準確地、完整地、充滿靈感地體現在舞臺上。只有在這一瞬間,鋼琴家才完成了他作為演奏家的使命,完成了他所演奏的音樂作品的二度創作,同時也塑造了鋼琴家自身的藝術生命。

把鋼琴的藝術創作過程分作讀譜、練習、記憶、難點、背景、貫氣、準備、上臺這樣八個臺階,可以幫助學生和演奏家自覺地、主動地控制與把握自己的學習和研究的過程。既避免原地踏步,又避免拔苗助長。有助於紮實地提高自己的藝術素質與舞臺經驗。在每一次上臺演奏之後,演奏家還需要不斷地總結與反思,這對於藝術素養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讀了這篇才知道自己原來不“識譜”

讀了這篇才知道自己原來不“識譜”

Années de pèlerinage: 2ème année: Italie, S。 161 - II。 Il Penseroso

Alfred Brendel - Dinner Party: 111 Pieces Of Classical Music For Entertaining

讀了這篇才知道自己原來不“識譜”

上述的九個方面不是割裂的,它們互相影響,互相促進,也互相牽制,互相約束,任何一個方面的疏忽或薄弱都可以造成在舞臺上的整個演奏的失敗,在這九個方面,中心是奏――在音樂會舞臺上演奏。而演奏的成敗則取決於演奏家的全面修養和準備程度。

樂譜是作曲家留給人類的公開信。樂譜上記載著作曲家希望傳遞給他人的全部資訊。當演奏家拿到一份新的、不熟悉的樂譜,就開始了由陌生向精通的過程。

什麼是樂譜所傳遞的資訊?首先是樂譜符號

第一,音高。由譜表,調號以及每個音符所處的位置構成。

這些老生常談的話聽起來似乎是廢話,不過經常發現,不僅初學者,也有程度較深的演奏者會在舞臺上演奏時,出現看錯音音高的現象。常出現的錯誤有:

看錯譜表。這經常發生在樂曲中臨時改變譜表的時候。錯誤地以為右手一定彈高音譜表,左手一定彈低音譜表,不注意已換了譜表。

看錯調號。尤其在傳統記譜法中,容易在樂曲進行過程中忘記了調號,以致該升的不升,該降得不降。

看錯臨時升降記號。在傳統記譜法中,每個臨時升降記號要管一小節。它們常被初學者忽略。在現代記譜法中,每個臨時記號只對其後一個有效。

看錯等音。在許多作品中,尤其浪漫主義作曲家如肖邦,喜歡大量使用重升、重降一類等音記譜。這也容易使不少演奏者造成讀譜錯誤。

在大量加線時,把音高看錯。

音高是音樂作品的基調。保證把每個音符讀準確,是對所有鋼琴演奏者的基本要求。自然,把音高看準確有賴於演奏者的修養水平。比如,有人因看錯音而改變了和絃性質。倘若具備充分和聲知識,這種現象就可避免。具備足夠的樂理知識就可以避免因此而引起的錯誤。又如現代作品通常無調號而有著無數臨時升降記號;浪漫主義作品有調號又有許多臨時升降記號。只有充分了解,前者可能是無調性的,而後者則往往是從一個調性轉移到另一個調性,這一背景知識有助於演奏者掌握準確的音高。

保證把每一個音高都讀得準確,關鍵在於細心。一個十分細心的人,即使不具備上述背景知識,也能把樂譜上的每一個音準確地演奏出來。因此,演奏者要反覆對照樂譜,慢慢地、耐心地檢查自己是否把每一個音都看準確了。即使在完全背熟之後,也經常讀譜,看著樂譜演奏,不要長期脫離樂譜。

讀了這篇才知道自己原來不“識譜”

讀了這篇才知道自己原來不“識譜”

No。 7, Träumerei

Vladimir Horowitz - 安心舒眠音樂選輯

讀了這篇才知道自己原來不“識譜”

第二,節奏、節拍、時值。每個音多長?處於什麼節奏位置?在小節中處於第幾拍?有沒有休止符等,這些老生常談的問題也是經常引起讀譜錯誤的方面。這些錯誤包括:1不把時值彈足,手過早離鍵。2時值過長,超過譜上所記的時值。3不注意休止符,忽略了休止在音樂中極其重要的意義。4節奏組合的錯誤。5看錯節拍記號。只要略微細心,這些錯誤都是可以避免的。

第三,其次是表現符號,包括連線、跳音、重音、頓音等等。這些符號對於音樂的分句、語氣,乃至風格關係極大。哪幾個音應該連在一起,哪些音應當斷開,哪些音應當跳,跳音又各有多長,這一切不僅是讀譜問題,而完全與音樂風格聯絡在一起。一位演奏者應當從一開始就把作曲家在樂譜上所指示的一切準確地演奏出來。

音符的時值長短,音與音之間的連或斷,樂句的劃分,都是十分重要的風格問題。從一開始視譜時,就必須非常謹慎小心,一絲不苟,不要養成了錯誤習慣後再來糾正。

再次是表情記號。包括力度記號,跳音記號,延長記號,反覆記號,高八度或低八度記號,重音記號等等。比如,巴赫幾乎不在自己的手稿上標明任何表現或表情記號。除了極少例外,沒有連線,沒有力度,沒有踏板;不標明哪裡應該斷,哪裡應該連。他的手稿除去音符而外,幾乎是一塊“白板”。有時連運用什麼樂器演奏也不加以註明。莫扎特所標明的連線指示了基本樂句的劃分,力度記號也多餘巴赫。貝多芬是所有作曲家中第一位詳細註明表情記號的人,越是晚期作品,注得越詳盡。浪漫主義作曲家一般都相當詳細地標明瞭他們對音樂的表現要求,20世紀世紀作曲家的作品往往每一個音就有關於不同的力度、踏板與演奏法的指示。這些體現了各個不同時代作曲家的差別,是每位演奏者在接觸樂譜的一開始必須充分加以注意的。

除去各種表情記號,樂譜上還有著指示性的表情術語,甚至文字性說明。與表情記號的發展一樣,樂譜上的術語乃至文字亦隨時代發展而越來越多,越來越詳,越來越長。比如,巴赫從未為他的作品新增任何文字性說明。所用的表情術語一般也僅僅指明速度,有許多甚至連速度也不加以標明,乃至他的不少作品可能被截然不同的速度演奏。例如,《平均律曲集》第一冊的第23首前奏曲,其演奏速度最慢的與最快的之間竟然相差一倍。

讀了這篇才知道自己原來不“識譜”

讀了這篇才知道自己原來不“識譜”

Allemande (阿勒曼德舞曲)

Glenn Gould - Bach: The French Suites

讀了這篇才知道自己原來不“識譜”

讀譜不僅僅在剛拿到樂譜時要仔細地進行,而且要貫穿在整個練習過程中,過去我們的鋼琴老師經常強調“有譜無琴”的練習方法,就是不間斷地經常把樂譜當作書籍來閱讀,不斷從中發現音樂的新的含義。

要訓練看著樂譜想象音樂的實際效果。眼看著樂譜,耳中能“聽”到音樂進行。隨著音樂知識的不斷積累,素養的不斷提高,演奏家可以從譜面上“讀”到越來越多的東西。鋼琴家從譜中讀到的東西越多,他內心的音樂就越生動,越豐富,越充實。於是,他的演奏也會越規範,越具有學術水準,也越有個性。

養成讀譜的良好習慣,可以使學生和演奏家同樣地受益匪淺。具備如同閱讀書籍那樣的閱讀樂譜的能力,能使演奏家集中注意力進行理性的思考,可以在“閱讀”過程中發現在演奏中所不易察覺或意識到的問題。這些問題突出表現為:

樂曲的整體結構。

音樂材料的運用與相互關。

隱伏的聲部關係。

調性佈局及相互關係,以及由此而來的音樂色彩變化。

特殊的踏板可能性。

特殊的指法可能性。

音樂的組織方式,包括織體、節奏、音域的運用等。

不但在開始“動手”練習之前要認真讀譜,而且要把這一行之有效的手段貫穿於練習與演奏的始終。

堅持“有譜無琴”的練習方式,使樂譜中的每一個細節深深刻在你的腦子裡。

讀了這篇才知道自己原來不“識譜”

Impromtus Op。142 D。935 - No。3 in B flat

Alfred Brendel - Schubert:Impromptus, Op。 90 & 142

讀了這篇才知道自己原來不“識譜”

讀了這篇才知道自己原來不“識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