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戰國四雄主離統一最近的四位君王,卻為何紛紛與統一失之交臂

作者:由 小夢夢說歷史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3-08

戰國四雄主為何紛紛失之交臂

一提起戰國時期,大家是第一印象是什麼?

是戰火紛飛、爾虞我詐,還是思想碰撞、文化燦爛呢?

筆者對於這個風譎雲詭的年代的第一印象便就是人才輩出,如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所說的那樣“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亦如古人所言“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在那個年代裡,無數明君賢臣施展出渾身解數,攪動著戰國風雲。

在那個時代中,曾經湧現出四位雄主,他們勵精圖治,選賢舉能,使得國家大治,透過一系列的戰爭,成為了那個時代距離統一最近的君王,最後卻紛紛與統一失之交臂。

那麼,這四位雄主都有哪幾位,他們又為何與統一失之交臂呢?

戰國四雄主離統一最近的四位君王,卻為何紛紛與統一失之交臂

趙武靈王趙雍,趙肅侯之子,少年即位,即位之初便遭遇了“五國會葬”,在老臣肥義的協助下,以強硬的態度迴應了魏、楚、秦、燕、齊五國,使得五國君王只能下令撤軍。

在穩定了內政之後,趙武靈王率軍南征北戰,結果敗多勝少,尤其是在修魚之戰中,目睹了當年被天下鄙夷的秦國力戰三晉而不落下風,深有感觸,隨後痛定思痛,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胡服騎射”,帶領趙國最終走向了強盛。

趙武靈王雄才大略,同時又有俠士之風,曾在燕國內亂之時,迎回公子職,擁立為王,是為燕昭王,又在秦武王無嗣之時,威逼秦國改立公子稷為王,是為秦昭襄王,儼然一副武林盟主的俠士做派,因而稱之為“俠王”。

可是,也正是因為趙武靈王的俠義之心,使得他極其看重兒女私情,先是廢長立幼,改立少子趙何為太子,隨後又在趙何即位後,心疼無過被廢的長子趙章,最終誘發了“沙丘宮變”,不僅使得趙章、趙何兄弟反目,還使得自己被活活餓死在沙丘宮中……

戰國四雄主離統一最近的四位君王,卻為何紛紛與統一失之交臂

在趙武靈王的時代終結之後,卻又迎來了另一位雄主的悲劇。

公元前301年,齊宣王田闢疆去世,太子地登基即位,是為齊閔王。齊閔王即位之初,齊將匡章便率領齊、魏、韓三國聯軍痛擊楚國,於垂沙之戰中全殲楚軍主力,斬殺楚國宰相、上將軍唐昧,迫使楚國向齊國稱臣。

隨後,頗有些玩世不恭的齊閔王接受了秦昭襄王的邀請,二人一同稱帝。不久,齊閔王又在孟嘗君田文、蘇秦等人的建議下去帝號,並且派出匡章率軍攻打秦國,一舉攻破函谷關,迫使秦昭襄王自稱“西藩之臣”。

公元前294年,齊國發生了影響極其惡劣的政治事件——“田甲劫王”,因田甲與孟嘗君田文素來交好,齊閔王一怒之下罷黜了孟嘗君,並且將其黨羽一併剷除,這就給了蘇秦施展“政治誘騙”創造了絕佳的時機。

齊閔王田地為人驕狂,頗有幾分邪性,蘇秦針對他的性格為齊國制定了一系列“找死”的國策,先是教唆齊閔王攻伐作為盟國的韓、魏,隨後又滅掉了宋國,獨佔富庶的淮泗之地,最終招致五國合縱伐齊,齊國險些滅亡,齊閔王也在這場浩劫中被殺……

戰國四雄主離統一最近的四位君王,卻為何紛紛與統一失之交臂

“執”,可以解釋為“固執”、“執念”,有固執事理、執念太深的意思,而在燕國內亂之中繼位的燕昭王,從登上燕王之位開始,便帶著一股“亡齊”的執念。

在這種執念下,他築造黃金臺,千金買馬骨,只為求取治國賢臣,終於等來了他一生最為依仗的臣子——樂毅。在樂毅的主持下,燕國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使得燕國國力大增。公元前284年,又在樂毅等人的建議下,號召秦、趙、魏、韓四國發起伐齊之戰,史稱“樂毅伐齊”。

在這一戰之中,燕國攻陷齊國七十餘城,齊閔王被殺,齊國幾乎滅亡。三十年前齊國幾乎滅亡燕國,使得燕昭王的父親燕王噲自盡,兄長太子平死於亂軍之中的國仇家恨得報。

那一股“亡齊”的執念沒有了,燕昭王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盡頭……

戰國四雄主離統一最近的四位君王,卻為何紛紛與統一失之交臂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蕩在洛邑周王室太廟之中扛鼎,脫力砸傷自己,絕臏而亡,年僅二十三歲。因秦武王膝下無子,又沒有指定繼承人,惠文後與秦宣太后帶著各自的黨羽,支援著不同的秦國公子,開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經過一番龍爭虎鬥之後,秦宣太后一黨在秦國內訌之中勝出,可就在這時,趙武靈王重兵壓境,要求迎立遠在燕國為質的公子稷為王,秦宣太后苦於秦國國力大損,無力抗衡趙國,只能同意了趙武靈王的要求。於是,本來距離秦王之位最遙遠的公子稷得以登基為王,是為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的一生可以用一個“狂”字來概括,他剛剛即位便敢誆騙那位和老爹秦惠文王鬥了大半輩子楚懷王到武關,將其囚禁至死,隨後又自稱西帝,在齊國霸業覆滅之後,更是以不可阻擋之勢四面出擊。

可也正是因為秦昭襄王的“狂”,使得秦軍在邯鄲之戰中遭遇慘敗,前期取得戰果大多丟失。所幸後繼者並非無能之輩,曾孫嬴政秉承他的遺志,橫掃六合,完成了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