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團結就是力量,六國合縱抱團取火極具優勢,卻過河拆橋被秦國瓦解

作者:由 珂夢歷史人文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1-26

蘇秦合縱計劃成功了嗎

戰國時代,天子式微,諸侯爭霸,為了能佔有一席之地,各諸侯國都紛紛採取各種邦交策略,或合縱,或連橫,或聯姻,或質子,其中,合縱連橫是戰國時期最重要的一種邦交斡旋手段之一。

團結就是力量,六國合縱抱團取火極具優勢,卻過河拆橋被秦國瓦解

最典型的合縱案例,就是山東六國一致合縱抗秦,戰國中期,縱橫家蘇秦提出了合縱的政策,緩解了山東六國所面對的壓力,同時延緩了秦國東進的腳步,畢竟以秦國一個國家的實力去對抗山東六國聯盟的實力,還是有些捉襟見肘的。

但讓很多人不解的是,合縱明明體現出來了巨大的優勢,明明緩解了秦國帶給它們的壓力,也阻止了秦國東進的腳步,那為什麼山東六國,沒有將合縱長期的保持下去呢?它們為什麼,總是在合縱的內部進行明爭暗鬥呢?

且不說,他們暗地裡的爭鬥,單說齊國脫離了合縱而加入連橫這一件事,就足以表明在合縱的內部的聯盟關係並不可靠,那麼,一個可以帶給它們利益的合縱政策,為什麼不長期的保持下去呢?難道說,合縱並不像我們表面上看到的那樣,能夠帶來巨大的好處嗎?

團結就是力量,六國合縱抱團取火極具優勢,卻過河拆橋被秦國瓦解

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合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政策?對於整個戰國七雄來講,又意味著什麼?為什麼,它們在面對秦國這個超級大國時,並沒有一直保持聯合狀態呢?

合縱目標,並不是特指標對某一個國家

要想完整地解答以上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合縱的具體含義,事實上,很多人對於合縱的理解本身就是錯誤的,在大多數人眼中,合縱就是山東六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的一種行為和手段,它的目標是秦國,是山東六國為了保全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不得不實施的一種方式。

事實上並不是這個樣子的,合縱的目標並不僅只針對某一個國家,也不單純的是山東六國之間的聯合,只不過在戰國中期後,秦國的發展實力不斷的壯大,它帶給山東六國的壓力也是日益增長,山東六國在秦國的強大威勢之下,面臨著生存和發展的困難,所以,它們為了能夠保證國家安全不得不進行聯合。

團結就是力量,六國合縱抱團取火極具優勢,卻過河拆橋被秦國瓦解

真正的合縱,就是弱小國家聯合起來對抗強國

這只是合縱的一種比較普遍的表現形式,卻不是何種具體意義的體現;其實合縱所指的含義很簡單,就是弱小的國家聯合起來對抗強大的國家,或者說對抗引起了眾怒的國家;所以,針對山東六國為什麼沒有長期保持聯合的狀態,而對抗秦國這一問題。

合縱本身沒有固定的目標

首先,是合縱的意義所導致的;因為合縱本身沒有一個固定的目標,也就是說,並不是山東六國聯合起來抗秦的這種行為才叫合縱,這就表明,合縱的界限其實很模糊,既然界限很模糊,那必然會導致利益上的不具體。

如果說,合縱就是針對山東六國聯合抗秦而訂立的一種方針,那麼既然蘇秦能夠勸說六個國家共同參與這一項政策,那必然是這六個國家一定能夠在這種政策中,找到自己所圖謀的利益,畢竟只有有利所圖才有付出的可能性。

團結就是力量,六國合縱抱團取火極具優勢,卻過河拆橋被秦國瓦解

合縱就是幾個國家抱團取暖

那麼,竟然有利所圖,既然在加入之前就已經思考清楚利益的存在點,那麼要破除這項合縱,其實是比較困難的,再者說有了共同所要追逐的利益,各個國家在邦交政策上的明爭暗鬥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至少不會再明目張膽地發生戰爭。

可是問題恰恰就出在這裡,合縱並沒有一個具體的模式和概念,就是說它們只是一種比較模糊的聯合形式,說白了,就是幾個國家團結在一起,團結就是力量,共同抱團取暖的一種方式,既然這樣的話,就說明利益點並不明確,如此一來,到底是哪幾個國家聯合起來對抗哪一個國家,或者哪幾個國家是要有現實的局勢來確定的。

合縱本身對抗性不穩定

戰國時代本身參與爭鬥的國家就多,國與國之間的利益紛爭十分複雜,這也就導致了戰國時代的格局變化非常之快,也就讓局勢瞬息萬變,所以,合縱到底是什麼樣的團體之間進行對抗,是十分不穩定的。

團結就是力量,六國合縱抱團取火極具優勢,卻過河拆橋被秦國瓦解

既然合縱本身的對抗性就不穩定,那麼我們不能說山東六國沒有堅定這種政策的意識,因為政策本身就具有一種不確定性,在這種不確定性的作用之下,各個國家所共同圖謀的東西其實非常的少,它們本身就不是必須要聯合在一起的個體。

秦國曾是拉攏物件而齊國是合縱抗衡物件

既然不是必需的,那麼各個國家之間的較量自然少不了,既然所能夠獲得的好處不是固定的,那麼自然也就會導致各個國家之間的爭鬥。所以,合縱本身就是存在一種很大問題的政策,蘇秦當時提出合縱時,是建立在秦國強盛而六國衰弱的基礎上的,提出的也是合縱抗秦的策略,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原地區的局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齊國的所作所為直接引起了眾怒。

所以,在那個時段裡,秦國反而成為了其他國家所要尋找的盟友,而本身屬於合縱的齊國卻變成了敵人。所以說,在合縱這種本身模糊定義的政策支援之下,抗秦並不是它們的唯一目標,也就不存在這對政策的堅持與否。

團結就是力量,六國合縱抱團取火極具優勢,卻過河拆橋被秦國瓦解

合縱聯盟內部利益劃分不對等

其次,是因為利益的不對等;一種政策想要長期穩定的延續下去,那麼必須有著對不同實力的對等利益,也就是說,想要別人付出,那麼必須要讓別人有所收穫,但合縱卻不是一個收支能夠平衡的政策。

比如說燕國、齊國與韓趙魏三家在合縱當中的得失;韓、趙、魏三家與秦國是鄰國,如果秦國強盛起來,那麼首當其衝的就是韓、趙、魏,所以,這三家對於合縱是非常贊成,也非常支援的,在蘇秦時代的合縱,就是六個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秦國。

燕國、齊國與秦國不是鄰國,受到的威脅小卻依然要付出

六個國家需要共同的出錢、出力、出人,但當時的燕國、齊國卻不存在與秦國的直接利害關係,也就是說,秦國的強者其實不能夠直接的威脅到它們,對於它們來講是在防患於未然,可是如果要加入合縱,它們也必須要付出一定的資源,但他們所付出的這些資源最先解決的卻是韓、趙、魏三家的問題。

團結就是力量,六國合縱抱團取火極具優勢,卻過河拆橋被秦國瓦解

這自然會引起燕國、齊國等國家的不滿,畢竟它們不是首要的受害者,卻依舊需要付出相當大的資源和努力去維持合縱,對於他們來講是得不償失的,所以,當有更好的政策擺在齊國面前的時候,齊國很容易地便選擇了放棄合縱。

所以說,在合縱中本身就是不能夠達到利益平衡的,如果在政策當中無利所圖,那麼一個國家又憑什麼要堅持這種政策呢?畢竟在戰國時代,各大諸侯國都是單獨的個體,它們之間是相互的對立關係,雖然有合縱,但合縱是建立在競爭的基礎之上的,除了秦國這個巨大的隱患之外,它們本身也是對立的關係。

合縱內部也存在對立關係,不排除過河拆橋的可能

所以,每個諸侯國心中都有一筆非常明確的賬目,那就是如果一旦秦國被消滅,一旦合縱取得了絕對的勝利,那麼六個國家之間原本的競爭關係,又當怎麼處理?當燕國,齊國等國家付出了資源和努力幫助合縱勢力消滅秦國之後,利用了它們的資源和付出解決了外部隱患的國家,又會對它們採取什麼樣的態度?

團結就是力量,六國合縱抱團取火極具優勢,卻過河拆橋被秦國瓦解

在這個時候,絕對不排除過河拆橋這種可能性,所以,他們為什麼要養虎為患呢?因此合縱看上去是一種聯盟的形式,但它們內部的紛爭太過於複雜,某一處的利害關係都會導致最終的關係破裂。所以說,利益的不對等是合縱不能夠長期被堅持下去的一種原因。

合縱抗秦時間戰線拉的太長,導致更多的不確定性

再次,原因在於針對抗秦而產生的合縱時間線拉的太長,而時間一長就容易將矛盾放大,也就更容易導致聯盟關係的破裂;本身各個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就比較複雜,如果讓它們短時間的聯合在一起去謀取一些眼前的利益並不是很困難,畢竟幾個月的時間,或者一年兩年的時間,就能夠解決的問題並不能波及到國家發展的根本。

但聯合抗秦這件事情,卻是從戰國中期開始一直持續下去的,需要山東六國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內都保持一種同盟關係,時間一長問題也就變得更多,而問題一多關係也就會變得越來越脆弱。

團結就是力量,六國合縱抱團取火極具優勢,卻過河拆橋被秦國瓦解

最成功的合縱事件是樂毅伐齊而不是抗秦

而事實上也是如此,比較成功的合縱,其實並不在抗秦這件事情上,反而體現在對抗齊國的戰爭上;當時燕昭王聯合其它五個國家共同伐齊,直接攻破了齊國的都城,讓一個諸侯大國幾近滅國,在此其中,各個諸侯國都獲得了不少的戰爭財富,而且時間延續的也並不長,用了很短的時間在樂毅的帶領下完成了戰爭的第一目的。

最後,其它五個國家的軍隊就撤離了戰場,只留下燕國與齊國進行周旋,所以說樂毅伐齊的時間線,對於除燕國和齊國之外的五個國家來講是很短的,這麼短的時間內,聯盟內部爆發的問題就會少,而問題一少,也就比較容易將和聯盟的關係保持下去;所以說,合縱抗秦的時間長短,也是影響質量的一個關鍵。

團結就是力量,六國合縱抱團取火極具優勢,卻過河拆橋被秦國瓦解

歷史遺留問題,使得合縱內部矛盾重重

最後,在於歷史遺留問題;戰國時代參與諸侯爭霸的諸侯國都是來自於周王朝,它們本身都是周天子的臣子,都是在周朝的分封或者承認之下進行發展和生存的,最初都要從周天子身上奪取權利和利益,而一個王朝所能夠提供給諸侯的權力也就那麼多;因此,諸侯國想要變得強大,就免不了同行之間的競爭,將對方拉下水就更容易讓自己脫穎而出。

燕國與趙國、齊國有很深的矛盾

所以,諸侯國之間都有著很多的歷史問題有待解決;比如說燕國和趙國、齊國之間,燕國與這兩個鄰國的關係本來就是勢同水火的,它與齊國一直都在接壤之地連年爆發戰爭;同時,齊國還在燕王噲實施禪讓制的事件當中推波助瀾,並趁著燕國的內亂差一點將燕國吞併,導致兩個國家的矛盾升級。

團結就是力量,六國合縱抱團取火極具優勢,卻過河拆橋被秦國瓦解

而趙國與燕國的關係也是如此,自從趙國成立之日起,與燕國就存在著不少的爭端,最開始在於對中山國的爭奪上,後來又延伸到了接壤之地的爭奪,所以,這些國家進行合縱本身就是先將歷史矛盾掩藏起來的,還是我們上面說到的那個問題,如果時間短一點還好,時間一短,這些問題就不容易被暴露出來,可是時間一長,歷史上的一些仇恨也就難以隱藏了,自然會導致國與國之間的爭鬥。

討論

六國實力弱,合縱形成不了合力,屢次抗秦失敗

此外,造成合縱內部容易分散的原因,還有各諸侯國之間的實力差距;其實要說合縱抗秦沒有什麼具體的行為也是不對的,他們曾經也是發動過不少次抗秦戰爭,可惜的是,這些戰爭幾乎都以失敗而告終,或者可以說以慘敗而告終,例如,伊闕之戰武安君白起就斬首了聯軍二十四萬人,對山東六國是一個巨大的打擊,而其他的合縱抗秦戰爭結局也大致都如此。

團結就是力量,六國合縱抱團取火極具優勢,卻過河拆橋被秦國瓦解

所以說,在合縱抗秦的策略當中,山東六國不僅沒能夠佔到便宜,反而付出了不少的代價,而因為合縱的存在,秦國也沒有傻到要與山東六國硬碰硬,除去聯軍的主動攻打之外,秦國採取的其實都是一種蠶食的政策,一點一點的去吞併其它國家的勢力,避開聯軍的鋒芒。

所以,對於合縱國家來講,其實相當於一拳打在棉花上,威力可能很大,但取得結果卻並不出乎意料;因此,有的時候數量不代表質量,六國的聯軍可能規模龐大,可是規模的龐大卻並不代表著作戰實力的強大,最終還是免不了失敗的結局。

結尾

戰國時期,造成合縱內部會產生諸多矛盾和裂痕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在合縱內部沒有一個具體的目標和利益點,這就讓矛盾變得更容易產生和爆發,導致了諸侯國之間的聯合關係比較薄弱,而基於這一問題,各個諸侯國在利益上的爭奪也並不對等,有的國家得失太過於不平衡,導致它們太過容易脫離合縱的政策。

團結就是力量,六國合縱抱團取火極具優勢,卻過河拆橋被秦國瓦解

所以,合縱聯盟內部現狀是人多心不齊,每個諸侯國都有著自己的小心思,沒有辦法發揮出真正的實力,反而因為內部的爭鬥和牽扯影響了合縱的程序,秦國僅用連橫齊國和遠交近攻的策略,抓住把柄逐個擊破,從內部瓦解合縱聯盟。

其實任何一種事情都有著正反兩面,合縱雖然能夠聚集起山東六國的實力,但山東六國同樣存在著比較多的矛盾和分歧,讓強大的實力沒有一個穩定的根基,得到的也只是一群華而不實的數量而已,並沒有太高的質量。

所以,在戰國時代,合縱所體現出來的威力其實微乎其微,在最初實行時,確實有很大的影響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秦國的強盛,合縱也就越來越衰弱,在連橫和後來的遠交近攻面前顯得不堪一擊,最終燕國選擇了明哲保身,齊國選擇了連橫,其它的四個國家也漸漸地放棄了合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