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春心濃透女兒紅,說得讓人醉了!可知是啥?

作者:由 綠楊夜話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3-22

春未透什麼意思

【“拾味揚州 世界美食之都的100個細節”徵文選刊】

春心濃透女兒紅,說得讓人醉了!可知是啥?

文/圖:童劍鋒

大抵生沙壤者脆而甘,生瘠地者堅而辣。根葉皆可生可熟,可菹可醬,可豉可醋,可糖可臘可飯,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

民間有“蘿蔔頭辣、尾燥、腰正好”之說,揚州蘿蔔應季入饈,講究刀功,貼合味感,作菜異彩紛呈。俗語道:蘿蔔菜上了街,藥王菩薩倒招牌。指的是蘿蔔嫩苗,揚州人謂之蘿蔔纓子,涼拌為佳。楊花飛舞時,水蘿蔔上市,其狀袖珍,又云櫻桃蘿蔔。將其切成梳子狀,推成扇形,或用刀身拍扁裂開,稍將糖略醃,裝盤輕紅嫩白,又似少女胭唇貝齒,澆以醬油、醋、麻油,嫩中微苦略辛,嚼後又有回甘,水靈脆甜。韓日華《揚州畫舫詞》:春心濃透女兒紅。說得讓人醉了。

春心濃透女兒紅,說得讓人醉了!可知是啥?

(

蘿蔔纓子)

春心濃透女兒紅,說得讓人醉了!可知是啥?

春心濃透女兒紅,說得讓人醉了!可知是啥?

(

楊花蘿蔔)

蘿蔔切絲,佐以少量海蜇絲同拌,味道亦佳;或白蘿蔔片成薄皮捲入胡蘿蔔芯,切菱形狀,糖醋口開胃,美名其曰:雪裹紅梅。又以皮薄、肉嫩、光潔、汁多的脆蘿蔔為原料,經蓑衣刀法切後,完整不斷,提起時形同盛開的蘭花,又如以前漁農的雨具蓑衣,故名蘭花(蓑衣)蘿蔔;將蘿蔔皮變凡為雅,拼成醬色牡丹狀,宛自富貴花開。傳統與時尚之碰撞,喚醒疲憊的味蕾。“花生蘿蔔皮,賽過大肉魚”。酸甜微辣,口味撩舌,助消化,增食慾。嚼之嘎嘣嫩脆鬱香。

春心濃透女兒紅,說得讓人醉了!可知是啥?

(雪裹紅梅)

春心濃透女兒紅,說得讓人醉了!可知是啥?

(蓑衣蘿蔔)

春心濃透女兒紅,說得讓人醉了!可知是啥?

(花開牡丹)

春心濃透女兒紅,說得讓人醉了!可知是啥?

(蓑衣刀法)

蘿蔔燉湯功效也不錯,止咳化痰,消食去積。蘿蔔骨頭湯,蘿蔔老鴨湯皆冬令清補之飲,蘿蔔久燉爛至半透明,高高壘在碗上,豐盛如水晶穀倉。香味張牙舞爪,大喝一口,滿嘴鮮甜快樂。但蘿蔔煨雞,則奪雞鮮味,燒雞可配燒公雞,燒的粘滋滋,大功告成。燒肉最佳五花肉,只是肉價極高,吃到反而是口福了。袁枚《隨園食單》說道,“用熟豬油炒蘿蔔,加蝦米煨之,以極熟為度,臨起加蔥花,色如玉。”現亦用肉汁湯煨蘿蔔,濃油赤醬燒至酥而不爛,蘿蔔飽吸肉汁,勝有肉味。大開大合的農家風味以鄉野情調誘人多吃一兩塊,很是滿足。

春心濃透女兒紅,說得讓人醉了!可知是啥?

(肉汁蘿蔔)

執爨習俗裡,蘿蔔絲酥餅是非常考驗點心師功力的,油酥麵皮,裹了火腿蘿蔔絲,入油鍋汆至酥層放開,香脆酥糯。

蘿蔔燉羊肉甚佳,《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寫道:羊肉一斤骰塊切,蘿蔔半斤如上切。水一二碗、蔥三莖、川椒三十粒,慢火煮,入乾薑末一稔,鹽、酒、醋各少許,軟為度。今人廚師善鑽者,甚得其法,更上精階。

有一道淮揚傳統菜——蘿蔔絲淡菜鯽魚湯,滋味鮮美、醇厚爽口,也適合學子清補。蘿蔔切絲,沸水焯燙,淡菜泡透去髒,薑片煸鯽魚,一次性加足水,猛火去腥,大火煨至湯白乳色,香濃可口。金石家黃漢侯善制此菜,其湯汁奶白如霜漿,味道鮮美醇厚,令人驚豔。紅燒帶魚時也愛切一隻蘿蔔,蘿蔔奪海味,反是宜口,吸足了魚汁的蘿蔔絲最堪回味。蘿蔔細絲燉乾貝,有偽魚翅之妙。

春心濃透女兒紅,說得讓人醉了!可知是啥?

(蘿蔔絲淡菜鯽魚湯)

菜,花了功夫,有著時間的考驗,才會變得好吃,才有可能成為經典。

醃蘿蔔乾也是冬季一道風景,老城區常見把切好的蘿蔔條,用小繩子一串串穿起,掛在當風映陽的窗簷下,有地方的放陽臺曬,鴿飛哨響,還有電話裡的絮叨:很長時間沒吃你媽醃的蘿蔔乾,老太醃了嗎?我把上次的蘿蔔乾切碎,蔥花麻油一炒,宿舍裡的小丫頭搶著嚼。嘎嘣脆,讚的不得了!親朋好友不僅咀嚼著可口的蘿蔔乾,也在咀嚼著一種傳遞的溫情。暖心,離春天不遠了。

立春之際,揚州人咬春食生蘿蔔,品種很多,有紅蘿蔔、白蘿蔔、青皮脆、西瓜紅、穿心紫、羊角青等 。

吃水果蘿蔔,講究吃‘棒打蘿蔔’。說的就是個脆,旅遊景點區域或老街巷頭,常有賣“心裡美”的老太或大叔,守著一輛流動三輪車,將其與荸薺、紅毛丹等同賣,可做零食用。客人從蘿蔔堆裡挑中一枚,老太稱重,用一玄鋼色勾鐮尖刀,從頂部平削纓帽,劈成八瓣米字型,咔嚓嚓脆響裂而不斷,分毫不差。在斷與不斷之間露出放射形的紫紅紋,當中一線貫通,色鮮深。曰:穿心紫,又云心裡美。有小姑娘考驗男朋友,吃“心裡美”後,試男友敢否香一口 ,被稱為“秀蘿蔔”。

想要挑“鮮口”的蘿蔔,有小訣竅:要根型圓整飽滿,表皮光滑,手感甸實,且嫩不糠。過去,蘿蔔“凶年亦可濟飢”,坐月子吃傷了大有人在;現在燈謎讚道:頭戴翡翠,外披彩霞;身如潔玉,根是人參。

有時,人的味蕾被粗糲的凡間之味馴服,也許這就是蘿蔔的魅力吧!飯桌上,咬起塊蘿蔔,“嗯”——吃粥特香,“嘎,嘣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