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文物“復活”記 | 甘肅華池縣雙塔寺紙質文物的陝西修復之旅

作者: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3-30

每一朵須尋華池景什麼意思

須仗良工苦心,以補天之手,貫蝨之睛,靈慧虛和,心細如髮,以保書畫性命……

文物修復領域本就小眾,從事紙質修復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陝西文物保護研究院的紙質文物修復團隊便是陝西省內為數不多的書畫修復隊伍之一。

2020年8月,20年前曾遭盜竊的華池雙塔寺,其2號塔第六層的一部分宋夏金時期紙質文物,被小心翼翼地從甘肅慶陽送到了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開啟了修復之旅。

文物“復活”記 | 甘肅華池縣雙塔寺紙質文物的陝西修復之旅

前世:珍貴的紙質文物見證滄桑歷史

上世紀50年代末,雙塔寺遺址發現於甘肅省華池縣境內,因遺址內有兩座石造像塔而得名。清末隴上文人李良棟,曾為雙塔揮筆留詩:“浮圖姊妹依深山,疑似仙女落九天。茫茫林海翠閣秀,清清流水照紅顏。”從此“姊妹塔”的美名不徑而走。

2000年,一夥盜賊在3月至5月盜走了1號塔的十一層塔體。這次事件引起當地對文物保護的重視,雙塔寺遺址調查挖掘工作自此展開……

在雙塔寺遺址的考古挖掘過程中,考古工作者在2號塔第六層塔體內清理發現了西夏書文、吐蕃文經、絲綢包裹、佛經袈裟等文物140多件,需要修復的文物被分配到各個文物修復單位。

文物“復活”記 | 甘肅華池縣雙塔寺紙質文物的陝西修復之旅

由於在紙質文物修復方面的出色表現,2020年8月,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的紙質文物保護修復研究中心接手了這批受損文物中的13件(修復後22件)進行文物“搶救”工作。

“除了有西夏文、藏文等佛經古籍,還有記錄寺廟日常、財務等一些可作為史料研究的珍貴文獻。”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修復二部主任馬琳燕說。這批華池雙塔的藏文苯教敘事經、佛教經文、西夏文書、造像畫、曼荼羅圖畫等紙質文物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漫長曆史,是當時興建佛塔時由供養人放置於塔內集中供養的。

今生:赴陝求醫 故紙“起死回生”

文物修復像是開盲盒。要修復的書畫狀態和內容如何?若不開啟、不復原,便無從知曉。這批華池雙塔寺文物送來的時候,用古舊紙卷嚴密包裹,開啟後發現13件紙質文物(修復後22件),這些文物狀態很差,大多經卷、版畫已經殘落成片狀,稍經翻動便有紙渣掉落。作為這批修復專案的負責人,田朋和團隊成員共計6人制定了計劃,開始著手修復。

搶救“奄奄一息”的文物,絕非易事。紙質文物修復中心將修復步驟分為了厚度檢測、紙張酸度檢測、X熒光檢測分析、清除畫心表面浮灰、畫芯脫糨開啟處回貼、清洗去汙排酸、揭褙紙、拼接等16步,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少、不能拖,更不能錯。

在揭裱時要相當的耐心與細心,否則稍有不慎便會對文物造成損傷,形成事故。“修復步驟會記錄下來,每個文物都有自己的保護修復日誌。”修復成員之一的李紅老師開啟文件展示——這些日誌清晰記錄著文物從“病入膏肓”到“康復出院”的每一步,前後狀態大相徑庭,任誰都很難將其與之前的“碎紙片”聯絡在一起。

文物修復要遵循四原則——“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藝、原做法”。因為修復師們要做的是為故紙“治病”,延續文物的生命,而非“干涉”它,抹去文物原有的歷史感。

要堅守修復原則,前期對文物的檢測分析是相當重要的,這一環節能夠在修復前全面瞭解文物的材料、工藝等,為之後的科學修復保護做好鋪墊。

“中國古代書畫多用植物染料,我們也需要將植物的葉子、果實等部位熬煮成水,製成顏料,調出匹配文物原紙的顏色為其全色。”修復人員陳修老師說,“在文物的全色過程中,我們會先補底色,後補畫意,使整體視覺達到協調。但文物缺失的地方,尤其是沒有依據的畫面、文字不會進行接筆,因為要保護文物最原始的樣子。”

文物“復活”記 | 甘肅華池縣雙塔寺紙質文物的陝西修復之旅

在文物修復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華池雙塔寺的紙質文物就讓修復團隊碰到了“需以同時代裝裱形式呈現傳統審美”的挑戰。

“在之前的修復中還沒有遇到過這種要求,團隊蒐集了大量的宋式裝裱形式來參考,最終選擇了以手卷形式裝裱本批佛經文物,並在裝裱材料質地、紋樣、色彩搭配等方面做了一些實驗才完成……”

裝裱是修復中重要的流程之一,明人周嘉胄道,“每見宋裝名卷,皆紙邊,至今不脫”,好的裝裱工藝會很大的延長書畫作品的儲存時間。而手卷裝裱,是難度較大的中國傳統裝裱形式之一,古今常將名人佳作、書畫名跡做此款式,以示珍重。

所以如何將這批送來時僅為單紙的經文裝裱為手卷,修復團隊經過精心考量,下了一番苦工才完成。田朋老師拿起一份做好的佛經手卷置於桌面,右邊起讀,左手延展,傳承下來的裝裱工藝舒展流暢,經書徐徐映入眼簾。

文物“復活”記 | 甘肅華池縣雙塔寺紙質文物的陝西修復之旅

文物的修復與保護不能一蹴而就,更不是一勞永逸的,各地的文物保護研究所都在不斷探索,精進技術。

為了平衡紙質文物後期“展覽”與“保護”的兩方訴求,學動畫專業出身的田朋老師提出並運用“數字化全色接筆虛擬修復”技術——在有對稱圖形作為影象依據的情況下,以數字繪畫方式復原了兩幅北宋版畫的殘缺影象,並用藝術微噴裝置進行高畫質列印,經檢測,列印件與原件在圖形、色彩等外觀方面上基本一致,肉眼無法區別。

這樣文物原件與虛擬修復列印件共同陳列時,觀眾不僅可以領略文物原件的歷史面貌,又可以欣賞數字接筆後完整的藝術效果,實現了文物保護與美學呈現兩全其美。

價值:千年前的故事待續未完

華池雙塔寺的這批文物多來自民間,千年前是什麼“身份”暫且成謎。如今22件紙質文物修復完畢,紙張狀態、內容顯示均已達到良好、完整的水平。歷經千年的佛經版畫終於恢復了“年輕”的面貌。

文物“復活”記 | 甘肅華池縣雙塔寺紙質文物的陝西修復之旅

“這是揭諦神,是依據佛教經典《心經》末尾的陀羅尼密咒“揭諦咒”衍生的本土化神靈,在《西遊記》、《白蛇傳》等明清神話文學中常有出現。但這位神祗的影象鐫刻在《心經》的插圖中,以我眼界所及,尚屬國內孤例。”

根據田朋的初步研究,《心經》卷尾版畫上記載的是佛教靈驗故事“白龍廟靈驗記”——傳說唐代大曆年間,白龍廟有白蛇妖作惡,周圍村莊只能獻祭童男童女暫消災禍。有一個十二歲名叫春孃的孩子被綁在廟前柱旁等待獻祭,正因恐懼大哭之時,突地出現一位老者。老人見此情景,讓春娘和他一起念揭諦咒,之後他便化為揭諦神降服了白蛇妖,村莊恢復了正常的生活。這說明透過靈驗故事的宣導,揭諦神便有了禳災避難、救厄扶困的功能,其最終目的是為佛教傳播教義、招徠信徒服務。

“另有一張《心經》,其卷尾題記中出現了‘慶州大順城’,再往下看,部分殘缺中還有‘振武’‘指揮’‘第二都節級李政’等字跡,這說明該經的刊印者是一位駐守大順城的禁軍軍吏,對於宋夏戰爭時期大順城的駐防及北宋軍制的研究提供了一手資料。”

一卷邊塞軍官出資施印的佛經,在北宋亡國後,又放入金人修建的佛塔中,期間發生的故事耐人尋味。

文物“復活”記 | 甘肅華池縣雙塔寺紙質文物的陝西修復之旅

“由於這批文物真實反映宋夏金時期佛教在華池境內的興盛與傳播,表現了北方少數民族廣泛引進並深入吸收包括中原佛教文化在內的先進文化,也是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藝得以千古流傳的最好見證。因此,它不但具有文物考古價值,也有極高的史料價值。”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修復二部主任馬琳燕說到。池雙塔寺發現的這批宋代文物價值尚待深入發掘,對於文物背後的故事,還需更多探索。

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記者 劉芝林

掃碼立即下載文化頭條APP

責 編 | 趙悅冰

審 核 | 梁飛燕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獲得更多資訊,請關注我們

-

原標題:《文物“復活”記 | 甘肅華池縣雙塔寺紙質文物的陝西修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