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英雄流血不流淚,陳子昂為何登幽州臺獨愴然而涕下?

作者:由 月露之聲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4-05

獨愴然淚下是什麼意思

在璀璨奪目的唐詩中,初唐詩歌同樣有著耀人眼球的地方。而在初唐詩壇上,推動初唐詩歌的代表人物先後有王績、初唐四傑及陳子昂等。在這些傑出的詩人裡面,陳子昂獨樹一幟,推陳出新,影響巨大。其詩或反映民生疾苦,或鞭笞各種社會弊端,或抒發壯志難酬,充實質樸,剛健沉鬱。陳子昂其人有文有武,七尺男兒自有本色,他登幽州臺為何會獨愴然而涕下呢?我們或許從他的《登幽州臺歌》中找得到答案。

英雄流血不流淚,陳子昂為何登幽州臺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是文明元年(684年)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女皇武則天重視,授麟臺正字。在文學上,陳子昂是繼“初唐四傑”之後而起的耀眼的新星,他反對自南朝以來那浮華、綺麗和衰弱的形式主義文風,提倡樸實、言之有物的“漢魏風骨”文風,恢復建安風格那種務實的時代詩風,對盛唐對後世都有深遠影響。為了恢復務實的漢魏風骨,他以實際行動闡明其所倡導的詩風,其《登幽州臺歌》就是這種漢魏風骨的最好代言。

登幽州臺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英雄流血不流淚,陳子昂為何登幽州臺獨愴然而涕下?

在這首詩歌中,除了“古人”和“來者”有所指外,其他的句子都平白如水,很好理解,全詩沒有一句浮華、沒有一句綺麗,更沒有沒有一句辭藻華麗的鋪陳,直接是直抒胸臆式的噴發,表達了前看不到古人,後看不到來者,感嘆天地之廣大,時空之悠遠,而自己遺世而獨立,孤寂而蒼茫之感。這是字面的含義和初讀詩歌而感到的深幽意境,那麼詩中的“古人”和“來者”分別是指什麼呢?我們瞭解一下作者創作《登幽州臺歌》的背景和經過後,“古人”和“來者”甚至全詩都會自然得解。

英雄流血不流淚,陳子昂為何登幽州臺獨愴然而涕下?

我們知道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他生於官僚地主之家,少年時既有年輕人的浪漫主義豪俠性格,也有政治家改革的高度熱情,他二十四歲時中進士,曾任麟臺正字(秘書省典司圖籍的官員)和右拾遺(中書省諫官),並曾在邊塞兩度從軍。

陳子昂寫《登幽州臺歌》時,持強列正值武后萬歲通天茫脫元年(696),那時契丹族李盡忠、孫萬榮發動叛亂,陳子昂隨建安王武攸宜向東征討契丹。武攸宜在軍事上欠缺謀略,又剛愎自用,木心措聽不進半點有用的建議,致使前鋒大敗,陳子昂屢次進諫,並請“分麾下萬人為前驅。”武攸宜不但不採納陳子昂的建議,反而對他降職處分。

英雄流血不流淚,陳子昂為何登幽州臺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累遭挫折,悲憤交加,遂登薊北樓,一時想起燕昭王重用樂毅、鄒衍等人光復燕國、使燕國重返興旺的歷史往事而傷感懷古。透過古今兩相對比,陳子昂感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不禁悲從中來,隨即吟唱《等幽州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首千古奇詩。其意境的高遠,感情的沉鬱,風格的雄健,可謂詩中難見,所以陳子昂這首詩可以說是影響了當代,影響了後人。

英雄流血不流淚,陳子昂為何登幽州臺獨愴然而涕下?

那麼話題到這裡,我們就很容得出陳子昂詩歌中所謂的“古人”即是指燕昭王和樂毅那樣的人,是詩人期待和嚮往的明君;所謂“來者”即是說即便以後有昭王、樂毅那樣的聖君賢臣出現,恐怕自己早已作古見不到了,是後世的明君賢臣。整首詩事實上是在無限感慨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難遇明主,得不到重用的悲憤之情,面對祖國的無限江山,仰望廣闊深幽的天宇,詩人觸景生悲,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痛哭流涕之態,表現了詩人那種時不我待的深重的悲哀。

英雄流血不流淚,陳子昂為何登幽州臺獨愴然而涕下?

縱觀這首詩,詩人透過“古人”、“來者”和“獨”等關鍵字詞表達了詩人撫今追昔的感慨,展現了詩人和無數有理想、有抱負、有才能的知識分子那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間接地表露了詩人對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我們透過詩歌解讀,理解到詩人英雄一世,面對無奈的待遇和命運,只得獨愴然而涕下,然而詩人那憂國憂民、仗劍執言而又生不逢時的高大形象立刻躍然紙上,讓我們欣賞,讓我們欽佩。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