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孫竹籬----一個貧困中成長起來的詩書畫大師的美學思想的形成探因

作者:由 盧秀輝侃侃詩書畫印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5-05

竹籬什麼意思

孫竹籬——一個貧困中成長起來的詩書畫大師的美學思想的形成探因

盧秀輝

對孫竹籬的哲學價值觀有所瞭解後,就方便於對他的美學思想的形成有了更為有把握的分析。對於專項工作的研究,一定不能燥於過急,更不能流於表象。對於深層次的挖掘,可以瞭解一個事業有建樹的人物的完整的思想體系形成的原因,更能對其人所處社會、時代背景造成的文化意義有了更清楚的瞭解,這不但是一個方法論的問題,其實,更是一個以嚴謹的學術立場,負責任的向後人展示我們這代人對文化的追問的果敢的態度,更是對我們功利心的一種嚴肅的拷問。

孫竹籬----一個貧困中成長起來的詩書畫大師的美學思想的形成探因

要探討孫竹籬美學思想的形成,我們必定要回過頭來看看六朝審美思想。自始至終,孫竹籬不但在哲學觀上深受六朝人的影響,其審美更是得之於六朝人的品味。要知道孫竹籬審美觀,就必須揭開六朝美學風尚,才能知道孫竹籬在美學上的基本走向。

六朝,是中國歷史上三國至隋朝的盤踞在南方的六個朝代,時間跨度從公元三世紀初到六世紀末(二二九年至五八九年),即三國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這六個朝代。這六個朝代的共同點是都建都於建業(或建鄴、建康、今南京),屬於南方政權,唐朝人許嵩在《建康實錄》一書記載了這六個朝代,故而得名。這個時間段出了許多好玩的人和好玩的事,這些人和事無一不是當時人的思想和對審美的真實態度。

孫竹籬----一個貧困中成長起來的詩書畫大師的美學思想的形成探因

魏晉六朝是中國社會最黑暗的時代,三百六十餘年內,江山數度更迭,社會秩序一派混亂和潰散。人們無法知道新秩序什麼時候到來,更無法知道新秩序的內容。面對政權更替、社會變遷所帶來的動盪,意識形態呈現出了沒有標準的制約,沒有權威的統轄,知識分子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被儒家思想壓抑的先秦諸子學說在此大勢下,有東山再起之勢。作為“官方”哲學的儒家思想,終於失去了“獨尊”的地位;道、佛哲學開始盛行,尤其是“無為”、“自然”、“虛淡”的老莊思想適應著時代的需求、精神需求,由此而受到人們的崇奉,中國哲學中最具有誘惑力的“玄學” 應運而生。 這一時期,相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中國哲學界迎來了第二個思想上的空前大繁榮時代。

孫竹籬----一個貧困中成長起來的詩書畫大師的美學思想的形成探因

知識分子由漢末的對道德評議的清議向以人為評價標準的清談轉變。口吐玄言,崇尚虛無,一時成風,大行於天下。宗白華在《論〈世說〉和晉人的美》一文中寫道,這是一個“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思想上的大自由”的時期,是“中國周秦諸子以後第二度的哲學時代”。今人湯用彤在《魏晉玄學與文學理論》中寫道“漢末以後,中國政治混亂,國家衰頹,但思想則甚得自由解放,此混亂衰頹實與自由解放具因果之關係”。“故其時之思想中心不在社會而在個人,不在環境而在內心,不在形質而在精神。於是魏晉人生觀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嚮往為精神之境界,其追求者為玄遠之絕對,而遺資生之相對。從哲理上說,所在意欲探求玄遠之世界,脫離塵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奧秘”。

孫竹籬----一個貧困中成長起來的詩書畫大師的美學思想的形成探因

在思想大變革的過程中,無論是阮籍、還是陶潛,他們對生命、自然的感慨,流露於他們的生活態度,流露於詩文篇什。“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王羲之《蘭亭序》)!這種思想無不浸透了知識界的各個方面, 這種“達觀”主義的表達,使人們對宇宙、人生、自然有了新的瞭解。這是中國文化空前大繁榮的時代,對於宇宙的認識、對於生命的瞭解、對於自然的認識的意義,讓人們反省到人生的無奈。這些感嘆,雖然透出了一種消極、頹廢的情緒,但人們讀到、感受到的是其中蘊藏的對人生的留戀、對人性的思索。當然,其審美情趣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

孫竹籬----一個貧困中成長起來的詩書畫大師的美學思想的形成探因

魏晉更追求的是個人風尚、是窮追義理、是揭旨生光。神學也風光不在,代之而起的是人學。王羲之的東床選婿故事,“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或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雲:‘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世說新語

·

雅量》)。女才人謝道韞“神情散朗,有林下風氣”(《世說新語

·

賢媛》),顏延之“布衣蔬食,獨酌郊野。當其為適,旁若無人”(《南史

·

顏延之傳》),一時,對於風度、才情的論述,遠勝於漢代的倫理、節操。這是對人學的肯定,是對以人為主的人性的肯定,是對一代風尚的肯定,也是對一代審美思想的肯定。

孫竹籬----一個貧困中成長起來的詩書畫大師的美學思想的形成探因

今天,我們所說的美學,其概念是西式的,中國的美學與西方美學有相通點,但其涵義不盡一致。中國人對美的最原始認識是好,好是由“女子”組成的,這是中國美的含義所在,《詩經·邶風·靜女》篇曰:“自牧饋美,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管子》也提出了“言察美惡,審別良苦,不可以不審”。中國人在審美的體現上,有兩個基本點:一、價值觀的體現,必須是善,有善才具備美;二、感性的體現,好才是美。 這是中國審美的兩個要素,脫離了這兩個要素,其審美著眼點就遊離於中國文化之外,與傳統就相悖,且不符合中國人的對藝術的定位、審美。這也是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相碰撞後,發生爭執的根源之處。

孫竹籬----一個貧困中成長起來的詩書畫大師的美學思想的形成探因

長篇累牘的鋪墊,就是要歸納出上述的兩個審美的基本要素。孫竹籬在漫長一生的創作中,就是這樣認識美、對待美、體現美的。他一生從未脫離過這樣的創作方向,偶有戲筆,也是基於此兩點。因為丁山、陸侃如、馮沅君的幫助,孫竹籬於此用功最力,“精讀李、杜、、阮籍、陶潛的詩章和謝赫、倪瓚、趙子昂的畫論”(見《孫竹籬年表》,盧秀輝著)。對中國畫的妙、意、精神,有他的獨特的見解。

孫竹籬----一個貧困中成長起來的詩書畫大師的美學思想的形成探因

甲、孫竹籬對“妙”的認識。

魏晉六朝人對“妙”的定位是中國美學的定位。“妙”在中國,具有靜態與動態、橫向與縱向的維度考察結構及其形態的作用,具有共時性(榮格)和歷時性,審美的意義已超越了形相,“窮其妙旨,自謂入神之作”(《梁書

·

沈約傳》),中國書畫的“妙”處,必須有兩個見識:一、創作者的見識;二、欣賞者的見識。孫竹籬有一段畫論說的相當到位:“作畫人人稱好,畢竟有一人說不好,此一人可畏可敬也。人人稱不好,獨有一人說好的,此一人亦可畏可敬也,古人之畫有當時不被人稱譽者,而後人始見其好者,如徐渭所畫的葡萄,題雲:‘筆底明珠無處賣,閒拋閒擲野藤中’,此在當時不被稱譽也,而白石老人稱讚‘青藤、八大是吾師’,此其例也”(《竹籬詩文集》)這是“妙”的“微妙”之處,也在於打通知與不知的高妙之處。晚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中說,“詩外有詩,方是好詩,詞外有詞,方是好詞”,套用一下,就是畫外有畫,方是好畫。

孫竹籬----一個貧困中成長起來的詩書畫大師的美學思想的形成探因

乙、孫竹籬對“意”的認識。

古人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任何一種表達方式都不可能盡意。《秋水》曰“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孫竹籬對此作了精彩的解讀,他的解讀是對他審美觀就“意”的一個基本表達,他表達的內容,更易於為現代人所接受。他在他的畫論中進行了全新的、吸收後的詮釋,孫竹籬說:“虛中有實,無筆處而有筆,此即意到筆不到也。若非素養,確難為之,經過長期造形修養,意達到形似,進而體會其神,心手相映,一任揮毫,虛中有實,無筆處即有筆,此即意到筆不到也”。文不能盡意,詩不能盡意,畫不能盡意,盡意則不能達意,從而,使欣賞出現了兩難。“意”之不可言傳,才能使傳或達之人展現胸懷,能有興而盡而意無盡。意能言傳,其意之下必還有新意。己意不一定為他人意,他人意必不是己意,唯己意揣他人意,他人意揣己意,盡在不言中,其傳神之處,就是中國審美的要義。創作者“由其意而發興”,欣賞者由其畫而發興。這就是因“意”而產生的“道”。

《秋水》有得意忘言,即其理。

陶淵明有詩曰:“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間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很生動的描述。

孫竹籬----一個貧困中成長起來的詩書畫大師的美學思想的形成探因

丙、孫竹籬對“精神”的理解。

精神一詞略顯虛幻,不能真實。與“意”不同,中國文人更喜歡把“精神”理解為“氣韻”。“氣韻”一詞雅緻,“精神”一詞略顯現代。“精神”一詞還略顯單調,不如“氣韻”一詞能讓人想象。

謝赫有豐富的人物畫實踐經驗,著有《古畫品》,批評的角度非常獨特,其“六法論”更為深邃:“夫畫品者,蓋眾畫之優劣也。圖繪者,莫不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鑑。雖畫有六法,罕能盡該,而自古及今,各善一節。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唯陸探微、衛協備該之矣。然跡有巧拙,藝無古今,謹依遠近,隨其品第,裁成序引。故此所述,不廣其源,但使出自神仙,莫之聞見也”。

孫竹籬----一個貧困中成長起來的詩書畫大師的美學思想的形成探因

謝赫此論一出,立成中國畫人之圭皋,影響了中國畫的創作方向和審美方向,一直到現在,仍是中國畫的至論。新文化運動中把謝赫列為千古罪人,大加鞭撻。大有不打倒謝赫,美術就不能發展的意味。所謂的氣韻,生動是也,就是在畫面中對所畫物件的精神狀態和性格表現出來的審美能力的把握,並以此作為藝術表現的最高準則,這也是藝術家的分水嶺,氣韻不能達到,餘不及論,也不足論。而對氣韻的審美,直接關係到眼界的高下,古人對此多有論述,現代人用一句“是否打到你了”的感覺評判氣韻生動問題。用孫竹籬的話說:“繪畫是一種造形藝術,透過畫面的形象,於其觀之審慎而可興,於所興才可觀,其興也深。古今之名畫日日觀之而不厭,故其興也深”。

孫竹籬----一個貧困中成長起來的詩書畫大師的美學思想的形成探因

明代陸時雍《詩鏡總論》說:“有韻則生,無韻則死;有韻則雅,無韻則俗;有韻則響,無韻則沉;有韻則遠,無韻則局。物色在於點染,意態在於轉折,情事在於猶夷,風致在於綽約,語氣在於吞吐,體勢在於遊行,此則韻之所由生矣”。氣韻不但於書畫中重之,還於中國的一切藝術形式中重視之。

孫竹籬----一個貧困中成長起來的詩書畫大師的美學思想的形成探因

孫竹籬對前人所述的相關審美問題,已經落實到了他的個人實踐中,從他的理解,以及對審美問題的詮釋,我們不難發現,清晰的哲學觀,清晰的審美觀,始終於他的思想;始終於他的創作;始終於他的言行;始終於我們接觸到的孫竹籬的方方面面。一個優秀的藝術家;一個能在中國美術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的藝術家;一個能讓中國文明史記起名字的人物,他必須具備的首要條件,就是思想性,餘及其他。沒有了思想性,就註定其在藝術道路上不能走遠,就註定其只能是一個時代的弄墨者,對於浩瀚的史學,他們只是過客,真正的藝術家,則會親手在史書上濃筆重彩的圖畫美麗,以向後人展現其所在時代的風采,讓後人為之驕傲。這,就是孫竹籬的意義;這,就是我們研究孫竹籬的目的。

孫竹籬----一個貧困中成長起來的詩書畫大師的美學思想的形成探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