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秦漢兩晉邢襄旅遊文化

作者:由 菠蘿說故事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1-05-06

盪滌放情志什麼意思

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帝廢除分封制,實行了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邢臺大部分地區為鉅鹿郡。為了鞏固秦政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車同軌,行同倫,修築長城,以固國防。

秦漢兩晉邢襄旅遊文化

“車同軌”是秦始皇帝建立秦帝國後的重大舉措,公元前220年,秦皇始修築“馳道”,《漢書》記載:“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穩)以金椎,樹以青松。”以咸陽為中心向四方修建馳道,秦馳道涉及到邢臺區域的主要是東方馳道,馳道的修築對秦漢兩晉邢襄旅遊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準備出巡和獰獵以達到“示疆威,服海內”的目的,秦始皇一生進行過五次巡視,出巡的路線曾至少三次經過河北。第三、四、五次出巡均抵達邢臺及鉅鹿郡。

前219年,秦始皇開始第二次出巡,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從路線上看,這次出巡應是自咸陽到洛陽、濮陽,經鉅鹿郡入山東境至泰山封禪。

第三次出巡的時間為前218年,《史記》記載:“始皇東遊,至陽武博浪沙中,為盜所驚。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登之罘,刻石。旋,遂之琅邪。道上黨入。”經鉅鹿郡進入趙國境,過恆山、邢邑、邯鄲、上黨、安邑、蒲津渡回到咸陽。

第四次出巡“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刻碣石門。壞城郭,決通堤防......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這次出巡,秦始皇將魏、韓、趙、齊等國修築的堤壩以及阻塞交通的關卡城堡下令拆毀。從路線上與第三次的路線基本相同。

第五次出巡,也是秦始皇最後一次出巡。時間為公元前221年,這次出行過沙丘平臺,“七月丙申,始皇崩於沙丘平臺”。

秦始皇出巡可以說是一次帝王旅遊,遊三山五嶽,登泰山封禪,立石刻銘,如第三次出巡東遊,登之罘山,銘說:二十九年(前218),正值仲春時節,春日陽氣上升。皇帝東來遊覽,巡行登上之罘,觀賞大海汪洋。

西時期,邢臺區域分別屬常山郡、鉅鹿郡、清河郡,封建趙國、廣平國、廣宗國、信都國。後漢時有常山郡、鉅鹿郡,及趙國、安平國、清河國。兩晉時,邢臺屬廣平郡、趙國、鉅鹿國、長樂國、清河國。

秦漢兩晉邢襄旅遊文化

自先秦始到秦漢兩晉,宦學之遊是旅遊行為的主體。

“遊學”二字,見於司馬遷《史記》卷七八《春申君列傳》中:“遊學博聞,蓋謂其因遊學所以能博聞也。”孔子周遊列國而治學,莊周逍遙遊天下,遊學一方面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和環境,用潛移默化文化感受對人的思想產生影響,同時可以拜師學藝,促進彼此不同文化的交流,這種高階的旅遊形式,是透過文化交流而迸發出新的造物。如孔子之儒家思想,老子之道家思想,程子之子華子思想等等。

在春秋戰國時期,邢邑中就有許多宦學之遊,如鬼谷子、蘇秦、扁鵲、趙襄子、程本、老子、孔子等。

鬼谷子,姓王名詡,又名王禪,道號玄微子。是戰國時期貌人物,有說他是衛國人,還有說是鄴城人、還有說為陳國鄲城人。相傳遊寓於邢臺太行山一帶,在今雲夢山隱居授徒,著名的學生有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商鞅、呂不韋、白起、李牧、王翦、甘茂、樂毅、毛遂、趙奢等人。蘇秦就是其中之一,他向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後,便遊歷各地,遊說各國,出使趙國時,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合縱聯盟。在邢臺沙河市今十里亭原有蘇秦亭。

老子是道教文化的始祖。老子,姓李,名耳,楚國苦縣歷鄉曲仁裡(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人。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是中國道家思想的創始人。老子的著作為《道德經》。相傳,老子出關時騎青牛來到沙河的廣陽山,在這裡隱居了6年。

秦漢兩晉邢襄旅遊文化

宦學之遊到了兩漢之後更加盛行。

司馬遷為了著述《史記》這部著作,漫遊各地,瞭解風俗,“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過樑、楚以歸。”寫下了大禹治水,“至於大陸”導河入海,先商昭明於砥石,祖乙居邢、胡服騎射策劃於信宮等歷史事件,還濃筆再現了鉅鹿大戰等等。宋代蘇轍說“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這些對探討邢臺兩漢宦學之遊發展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漢代時,特別是東漢時期,在士人群中形成了博學稽古為尚的學風,士人學子游學也成為東漢時期的獨有特色,也為後來的遊學之風打了基礎。

李左車,西漢柏人(邢臺隆堯)人。趙國名將李牧之孫,繼承家學,後出遊學習,秦漢之際時成為有名的謀士。秦代末年,六國並起,李左車輔佐趙王歇,為趙國下了赫赫戰功,被封為廣武君。楚漢相爭時,李左車向陳餘獻計,陳餘不予採納,與劉邦的大將韓信進行背水一戰,後來陳餘敗走被殺,韓信俘虜了趙王和謀士李左車。一天,韓信求教於李左車。說他準備攻打燕、齊,特來求教。李左車為人很有謀略,答道:“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又說:“目前不宜攻燕、齊。應撫卹百姓,犒勞將士,同時以優勢兵力向燕國進發,以造聲勢,迫使燕國順從。一旦燕王順從,齊國就會聞風而服。這就是兵書上說的先虛後實之法。”韓信採納了建議,不久就取得了燕、齊的國土。

侯芭,又名侯輔,西漢鉅鹿人,是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揚雄的弟子,明萬曆版《順德府志》說他:“少肆力於學,壯遊四方,聞楊雄覽經史往從之。”學習《太玄》、《法言》。這兩書是揚雄仿造《易經》和《論語》而作。

鉅鹿郡張貔,他的祖父張泰有名於魏,父親張邈曾為遼東太守。明萬曆版《順德府志說張貔自幼好學,為人宏深有遠識,“使求之者莫之能測也”。

西漢末年,劉秀在河北起家,與王郎、銅馬等勢力進行激戰,據《東觀漢記》卷九中記載:“上聞王郎軍將至,復驚去。至南宮,天大雨,上引車入道傍空舍,灶中有火,馮異抱薪,鄧禹炊火,上對灶炙衣。馮異進一笥麥飯兔肩,因渡呼□河。”不久劉秀在鄗城(今柏鄉縣)千秋亭登基即皇帝位,史稱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去世後其四子劉莊即位,為漢明帝。傳說明帝有一次睡覺,夢見一高大的金人,頭頂上放射白光,降臨在宮殿的中央。夢醒後,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朝會時,明帝向群臣詳述夢中所見,有大臣說西域有神,其名曰佛,於是就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書及沙門,僧人攝摩騰、竺法蘭來到東土,弘傳佛法。

關於佛法的傳入,地方文獻及志書記載:攝摩騰等人奉明帝之命來到中原,在南宮縣大風亭附近修建佛塔。相傳,建佛塔選址就在南宮城內,是因漢明帝劉莊父親光武帝劉秀被王郎追殺,幸起大風得以躲避,在南宮駐蹕,並在大風亭下對灶燎衣、吃飯歇息,劉秀以此地為風水寶地的緣故。

僧人攝摩騰、竺法蘭遊歷南宮,是文獻記載中的第一次,亦為中原佛教文化的起源。

秦漢兩晉邢襄旅遊文化

秦漢兩晉邢襄旅遊文化

秦漢兩晉邢襄旅遊文化

東漢末年的張角(?-184年),鉅鹿郡人,是太平道的創始人。張角以教主的身份,遊歷於青、徐、幽、荊、揚、兗、冀、豫八州,以傳教的形式進行佈道,在十多年的傳教活動中,將太平道發展到全國各地,教徒人數達到了幾十萬。

《古詩十九首》是中國古代文人五言詩選輯,由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文選》而成。《古詩十九首》多為漢晉時期的作品,詩中多為出遊之作,如:《行行重行行》中寫道:“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描寫出遊時的離別之情;又如《青青陵上柏》:“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即為描寫田野與溪間的景色;再如《西北有高樓》:“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即為描寫的城中市景。四如“盪滌放情志,何為自結束。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就是描寫燕趙地域的風俗民情。

古代旅遊的發展是與城市規模和發展有密切的關係。由於邢臺城市處於特殊的地理位置,無論是戰爭時期還是和平時期,城市都處於建設發展過程中,在以商祖乙建都於邢後,城受到了戰爭的破壞,後又被建築發展,這樣的輪迴不知有多少次。到西晉末年,出身羯族的石勒發展壯大起來,在謀士張賓的策劃下,建都於襄國,城市得以快速的發展。

當時張賓對石勒說:“夫得地者昌,失地者亡。邯鄲、襄國,趙之舊都,依山憑險,形勝之國,可擇此二邑而都之。”晉永嘉六年(312)石勒從張賓計北還據襄國,對襄城城進行建設。

沈括在《夢溪筆談》說,順德府城“隋圖經謂石勒所築,號建平大城。”又“春秋時齊桓公率曹宋所城,而石勒增之”。

襄國城,在後趙時期稱為建平大城,在城內建有單于庭、建德殿、宣武殿、太武殿、顯陽殿、未及宮、灃水宮、崇訓宮(太子居)及百尺樓、端門等建築;除此還在增設了宣文、宣教、崇儒、崇訓十餘小學於襄國四門;在城西起明堂、辟雍、靈臺等。遷“銅馬、翁仲二於襄國,列之永豐門。”

關於襄國城內的建築,在《晉書》石勒載記中是這樣說的:“於襄國起太武殿,於鄴造東西宮,至是皆就。太武殿基高二丈八尺,以文石碎之,下穿伏室,置衛士五百人於其中。東西七十五步,南北六十五步。皆漆瓦、金鐺、銀楹、金柱、珠簾、玉壁,窮極枝巧。”

秦漢兩晉邢襄旅遊文化

1965年,在北京石景山八寶山發現一座晉代墓葬,經過發掘出土了一件晉代的骨尺,尺長24。2釐米,骨質,呈現淡黃色,尺的兩面都分刻十寸;有一面又在寸內分刻著十分,刻度準確、清晰,為我們能瞭解這一時期的度量衡制度提供了一件難得的實物標本。

《漢書。律歷制》記載:“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計量單位的進位關係都是十進位。從骨尺得知,在兩晉時期一尺約合今天的24。2釐米,再換算成步,古代時按六尺為步,所以一步就是1。425米。

秦漢兩晉邢襄旅遊文化

從文獻中描述可知,襄國建築群中的太武殿,“東西七十五步,南北六十五步”換算今尺即東西約106米,南北92米,其地基高“二丈八尺”,高度約合今尺近7米。這樣大的建築即便在今天也十分的雄偉,並且在建築使用了“文石”即有紋理的石頭,還用“漆瓦、金鐺、銀楹、金柱、珠簾、玉壁”進行了裝飾。同時還將洛陽的晷影、渾儀、樂器徙於城內宮殿前。可以想象當時的襄國建築群是何等的宏大壯麗、建築又是如何精美。當時襄國城建設時,還注意對園林的開發,在城外設定了桑梓苑“又並有苑囿,養獐、鹿、雉、兔,(石)虎數遊宴於其中。”

達活泉,位於邢臺城西北,有泉。在後趙時,高僧佛圖澄在這裡“龍崗咒水”營建了團丸祠,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對邢臺達活泉的文獻記錄。

後趙時期的襄國城建築是有史以來第一次進行城市規劃建築的情景描繪,也是文獻中襄國建築史中自商代祖乙建都、邢侯建國後的又一次輝煌。

秦漢兩晉邢襄旅遊文化

酈道元(?-527),字善長,河北涿州市(范陽涿州)人。北魏時期地理學家、旅遊家。酈道元在幼小的時候,十分好學,博覽群書,後來遊歷中原、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蒐集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著有《水經注》四十卷,這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旅遊文集,對後世影響極大。

在這部著作中不僅有古邢臺區域地理、河流的描寫,還有大量的邢臺各縣域古城和古蹟的記錄。如關於夷儀城的記載,書中說“今襄國西有夷儀城,去襄國百餘里,平皋是邢丘,非國也。”不僅考證了夷儀城在襄國西百里,還告訴人們“平皋是邢丘,非國也”。

在記錄古鉅鹿時寫道:“衡水又北徑鉅鹿縣故城東。應劭曰:鹿者,林之大者也。《尚書》曰:堯將禪舜,納之大麓之野,烈風雷雨不迷,致之以昭華之玉,而縣取目焉。路溫舒,縣之東里人,父為裡監門,使溫舒牧羊澤中,取蒲牒用寫書,即此澤也。鉅鹿郡治。秦始皇二十五年滅趙,以為鉅鹿郡,漢景帝中元年,為廣平郡,武帝徵和二年,以封趙敬肅王子為平於國,世祖中興,更為鉅鹿也。鄭玄注《尚書》引《地說》雲:大河東北流,過,絳水千里,至大陸為地腹,如《志》之言大陸在鉅鹿。”這段文字不僅衡漳水流經的區域及古鉅鹿的地理環境,還有講述了鉅鹿郡的人文歷史故事,其中對鉅鹿的名稱的來歷是取自於“堯將禪舜,納之大麓之野,烈風雷雨不迷。”對鉅鹿漢代名人路溫舒,秦始皇滅趙、漢景帝設廣平郡、漢武帝封國等歷史事件進行了重點描寫。

再如沙丘平臺,在《水經注》中有這樣的記錄:

“衡漳又逕沙丘臺東,紂所成也,在鉅鹿故城東北七十里,趙武靈王與秦始皇竝死於此矣。又逕銅馬祠東,漢光武廟也。更始三年秋,光武追銅馬於館陶,大破之,遂降之。賊不自安,世祖令其歸營,乃輕騎行其壘,賊乃相謂曰: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遂將降人分配諸將,眾數十萬人,故關西號世祖曰銅馬帝也。祠取名焉。”記錄了趙武靈王及秦始皇在此駕崩的歷史,還告訴我們這裡曾建有銅馬祠的取名的原由,以及後改銅馬祠為漢光武廟。

又如古清河城的設定,酈道元引“《地理風俗記》曰:甘陵郡東南十七里有清河故城者,世謂之鵲城也。”同時考證了甘陵的名稱的來歷,說:“大河故瀆又東逕甘陵縣故城南,《地理志》之所謂厝也,王莽改曰厝治者也。漢安帝父孝德皇,以太子被廢為王,薨於此,乃葬其地,尊陵曰甘陵,縣亦取名焉。桓帝建和二年,改清河曰甘陵。是周之甘泉市地也。陵在瀆北,丘墳高巨,雖中經發壞,猶若層陵矣,世謂之唐侯冢。”

並對古(淇水)清水的進行了考察,記錄說

“清河東北逕廣宗縣故城南,和帝永元五年,封皇太子萬年為王國。田融言,趙立建興郡於城內,置臨清縣於水東,自趙石始也。清河之右,有李雲墓,雲字行祖,甘陵人,好學,善陰陽,舉李廉,遷白馬令。中常侍單超等,立掖庭民女亳氏為後,後家封者四人,賞賜鉅萬。雲上書移副三府曰:孔子云,帝者,諦也,今尺一拜用,不經御省,是帝欲不諦乎?帝怒,下獄殺之。後冀州刺史賈琮使行部,過祠雲墓,刻石表之,今石柱尚存,俗猶謂之李氏石柱。清河又東北逕界城亭東,水上有大梁,謂之界城橋。

秦漢兩晉邢襄旅遊文化

《英雄記》曰:公孫瓚擊青州黃巾賊,大破之,還屯廣宗。袁本初自往徵瓚,合戰於界橋南二十里,紹將曲義破瓚於界城橋,斬瓚。冀州刺史嚴綱又破瓚殿兵於橋上,即此梁也。世謂之鬲城橋,蓋傳呼失實矣。清河又東北逕信鄉西,《地理風俗記》曰: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鄉,故縣也。清河又北逕信成縣故城西,應劭曰:甘陵西北五十里有信成亭,故縣也。趙置水東縣於此城,故亦曰水東城。清河又東北逕清陽縣故城西,漢高祖置清河郡,治此。景帝中三年,封皇子乘為王國,王莽之平河也。漢光武建武二年,西河鮮于冀為清河太守,作公廨未就而亡,後守趙高計功用二百萬。五官黃秉、功曹劉適言:四百萬錢。於是冀乃鬼見白日,道從入府,與高及秉等對共計校定,為適、秉所割匿。冀乃書表自理,其略言:高貴不尚節,畮壟之夫,而箕踞遺類,研密失機,婢妾其性,媚世求顯,偷竊很鄙,有辱天官,《易》譏負乘,誠高之謂。臣不勝鬼言。謹因千里驛聞,付高上之。便西北去三十里,車馬皆滅不復見。秉等皆伏地物故。高以狀聞,詔下,還冀西河田宅妻子焉。兼為差代,以弭幽中之訟。漢桓帝建和三年,改清河為甘陵王國,以王妖言,徙,其年立甘陵郡,治此焉。

在記述隆堯幹言山時,酈道元寫道“泜水又東南經幹言山”等等。

秦漢兩晉邢襄旅遊文化

酈道元是一位旅遊家,在考察中記錄不僅對水系進行了記錄,還收錄了大量的人文景點和歷史故事,是一部遊記型的百科全書。

這個時期的另一位旅遊家,是從西域到中土傳播佛教文化的佛圖澄,佛圖澄進入中原之後,先是在洛陽試圖落腳,遭遇了很多阻撓和困難,逢永嘉之亂,隱居於草野之間。永嘉六年(312)與石勒相遇,隨之來到襄國一帶進行佛教傳播活動,在後趙境內弘揚佛法,推行道化,所經州郡,建立佛寺,有八百九十三所。佛圖澄在襄國期間發生了很多的故事,如幽州滅火、龍崗咒水等,其中他營建了團丸祠,立壇設廟,此為邢臺達活泉開發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