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破解秦始皇陵之謎(上)

作者:由 大林學哥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6-29

秦皇寶劍在哪裡

秦始皇利用自己的雄心壯志以及遠見卓識,在戰火紛飛的時代,成就了一代霸業,一統六國,結束了戰爭。秦始皇成為中華民族的始皇帝,他的權利以及財富絕對是無人可比的,因此,秦始皇還沒有去世就已經開始建造秦始皇陵,而秦始皇陵也留給了後人許許多多的迷團,今天大家就跟著大林哥一起來破解秦始皇陵的驚天謎團吧。

破解秦始皇陵之謎(上)

秦始皇陵的選址特別考究,是當時秦國龍脈所在,也是華夏民族的龍脈所在。秦始皇陵南面就是樹木蔥鬱的驪山,背面則是曲折婉轉的渭水河岸。秦始皇陵就在群山圍繞,河水包圍之中,山水宜人,環境十分的好。秦始皇陵的規模十分的大,僅僅從面積而言,秦始皇陵就相當於七十八個故宮的大小。

秦始皇還在位時,就命令自己的軍隊開始建造自己的陵墓。據歷史資料記載,秦始皇當年所派遣的軍士及民眾數量達到了七十二萬,工匠數千人,建造隊伍極其的龐大。當秦始皇陵建造完成之後,參與建造陵墓的工匠基本上都被秦始皇處死了。

關於秦始皇為什麼會選擇陝西省西安市驪山這一個位置來建造自己的陵墓,據史料記載,秦始皇曾經找來當時最為著名的玄學大師,幫他尋找中國的龍脈在哪裡,而這一位玄學大師給出的答案就是驪山。於是秦始皇為了彰顯自己的功德,以及死後可以得到安息,福澤後世,就將自己的陵墓建造在了驪山。

破解秦始皇陵之謎(上)

秦始皇陵墓之謎團一:秦始皇遺體完好嗎?

20世紀70年代中期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的發現震驚中外。其屍骨儲存之完好舉世罕見。由此,有人推測秦始皇的遺體也會完好地儲存下來。

雖然客觀上具備保護遺體條件,但秦始皇遺體是否完好地儲存下來呢?如果單從遺體保護技術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漢女屍能很好地保護下來,秦代也應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

問題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時節,“屍體”未運多遠,便發出了燻人的腥味,為了防止腥味擴散,走漏 “風聲”,趙高、胡亥立即派人從河中撈了一筐筐鮑魚,將鮑魚與“屍體”放在一起以亂其臭。

秦始皇陵墓之謎團二:地宮埋“水銀”之謎

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見於《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沒有水銀始終是一個謎。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驗證秦陵地宮埋水銀這一千古懸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題條件。

地質學專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後兩次來始皇陵取樣。經過反覆測試,發現始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果然出現“汞異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樣品幾乎沒有汞含量。科學家由此得出初步結論:《史記》中關於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

這些水銀究竟是做什麼用的,各路專家都有自己的見解,小編也發表一下:1、用於防腐,這是古代帝王及貴族高規格葬禮的習俗;2、用於防盜,大量的水銀氣體還可以讓摸金校尉望而生畏,庇佑陵寢安全;3、用於煉丹,就是造長生不老藥。對於長生之術,始皇帝可以忠實粉絲,徐福走了,但煉丹之人大有人在。傳說,有日真有術士煉出金丹,秦皇令其試丹,結果精神囧爍,秦王大喜,命其再製,結果等到駕崩也沒等到第二顆金丹。於是將煉丹所需材料及水銀連同術士一同帶入地宮,期待起死回生。

秦始皇陵之謎團三:幽幽地宮深幾許?

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

透過考古鑽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說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

儘管這一推斷懸殊太大,但卻首開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奧秘的先河。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

根據最新鑽探資料,秦陵地宮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深。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

這樣推算下來,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這個資料應當說不會有大的失誤,這是依據目前勘探結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賴於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破解秦始皇陵之謎(上)

秦始皇陵之謎團四 地宮設有幾道門?

秦陵地宮門道數量問題,其實《史記》中似乎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學者們的重視罷了。《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

工匠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工匠“無復出者”,也成了陪葬品。

這裡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其中內羨門不言自明。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辨駁。

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中羨門用了個“閉”字,外羨門則有了個“下”字,說明中羨門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下放置的。

中羨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是一道無法開啟的大石門。內羨門可能與中羨門相似。三道羨門很可能在一條直線上。

秦始皇陵之謎團五“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作何解釋?

秦陵地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記載出自《史記》,其含義是什麼?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曾推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可能仍儲存在今日臨潼始皇陵中。”

近年來,西安交大漢墓發現了類似於“天文”“地理”的壁畫。上部是象徵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則是代表山川的壁畫。

由此推斷,秦陵地宮上部可能繪有更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下部則是以水銀代表的山川地理。

在這座有著象徵天、地的地下“王國”裡,秦始皇的靈魂照樣可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統治著這裡的一切。

破解秦始皇陵之謎(上)

秦始皇陵之謎團六 地宮珍寶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一語出自司馬遷筆下。早於司馬遷的大學者劉向也曾發出過這樣的深切感嘆:“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麼,這座神奇的地宮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寶呢?

《史記》明文記載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還有什麼稀世之寶誰也不清楚。不過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造型之準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

但這些都不算什麼,小編要說的珍寶就有幾件舉世無雙:

一:西周“九鼎”

九鼎,是鎮國神器,屬於古代至寶!相傳夏啟收集珍禽異獸、奇異之物,繪畫成圖,讓工匠將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九鼎象徵九州,反映全國統一和王權集中,作為夏、商、周鎮國之寶,相傳了二千多年。九鼎是否仍然存在?至今仍是未解之謎!根據《史記》記載,秦穆公把九鼎掠到秦國都城,如果司馬遷所說屬實,九鼎應該落入秦始皇手中,何況杜牧有“始皇東遊出周鼎”之說!秦始皇對九鼎十分珍愛。假如九鼎真的存在,那必然在秦始皇陵之內。

二:秦朝十二銅人

大家都知道十二銅人,但十二銅人不翼而飛,那麼大的十二個銅人不可能平白無故的消失,即便是項羽攻克咸陽火燒阿房宮被燒掉也會有記載的。正如開篇所說,秦始皇陵是地下的一座宮殿,它的樣子跟地上區別並不大,因此十二銅人極有可能在秦始皇陵之內陪伴始皇帝。

三:和氏璧

和氏璧,流傳千年,價值連城,“完璧歸趙”更是千古佳話。和氏璧流向何方?眾說紛紜,唯一肯定的是,這塊寶玉尚在人間,因能耐1300攝氏度高溫,一般火無法焚化。秦滅六國,嬴政終獲至寶。有人說,秦王破和氏璧,上雕“受命於天,既受永昌”八字,就是傳世玉璽。這一點本人實難苟同,和氏璧不可能太重,也不可能太大,否則藺相如也不可能拿著它要毀掉。始皇帝愛惜珍寶,怎麼可能把珍寶毀掉呢?唯一能解釋的就是被始皇帝帶入皇陵之內。

四:稀世寶劍

始皇一生崇尚武力,他擁有天下財富,而一個武者,最愛的就兵器,我們今天所能提到而又沒被挖掘出來的先秦兵器恐怕都在秦始皇陵之內。比如:太阿劍等等!當然還會有秦始皇的佩劍。

五:各種先進技藝

秦始皇陵就是一座地下宮殿,它與世間宮殿無異,所以眾多歷史典籍以及工藝圖紙都會收錄在內。假如能得到這些,那千年不鏽的青銅劍鑄造之謎,“長明燈”之謎都會隨之解開。同時還有一個可能是跨越時代的黑科技產品“”照心鏡“”,傳聞是外星文明送於秦始皇的一個見面禮。

破解秦始皇陵之謎(上)

秦陵地宮謎團之八 飛雁之謎

據《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有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有一位三國太守張善還見到了這隻金雁。

瀏覽史書,我們發現司馬遷和班固都留下“黃金為鳧雁”之說。至於說金雁製作精巧,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魯班已經能製造出木雁,能飛到天空,一直飛到宋國城牆上。

不過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要像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都成問題。

再進一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製作會飛的金雁,那麼金雁埋入地宮之後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一千個日日夜夜。如果這個奇聞不是傳說,那麼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

秦始皇陵謎團之九 秦始皇使用銅棺還是木槨?

秦始皇使用什麼樣的棺槨?《史記》、《漢書》均未明確記載。司馬遷只留下一句“下銅而致槨”的含糊記錄。於是有學者據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銅棺。

但從文獻記載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銅棺。《史記》、《漢書》明文記載:“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披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這裡“漆塗其外”、“飾以翡翠”的棺槨恐怕只能是木質的了。

如果是銅棺或石棺肯定用不著土漆塗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從先秦及西漢的棺槨制度考察,使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是當時天子的特權。自命功勞大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棄“黃腸題湊”的木槨而改用其它棺槨。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