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我不會為颱風網紅記者鼓掌,掌聲很殘忍

作者:由 人民日報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7-21

颱風誰報道

我不會為颱風網紅記者鼓掌,掌聲很殘忍

資料圖:颱風“凡亞比”襲擊時女記者抱柱子報道

颱風“利奇馬”來了,把中國記者吹上了熱搜。風中凌亂的各種姿態,火了。人們躲著颱風,記者卻逆向而行,胖的、瘦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記者,在危險的第一現場給公眾帶來報道,這種職業精神讓人佩服。但我還是想對同行說一句,

颱風沒有新聞,只有殘酷,只有及時的資訊釋出。

這是超強颱風,是大天災,沒什麼值得讓記者拿身體、拿命去換的新聞。

還記得前兩年廣東臺風中,一個貨車司機在臺風中被吹翻的貨車壓死的場景,監控拍下的這一幕,讓人看到了颱風殘酷一面,颱風不管你是記者還是誰。看到一個記者為防止被風吹走,在無堅不摧的颱風中把自己綁樹上直播,一個180公斤的記者調侃自己在臺風中顯示出了身體優勢,一個記者的臉被風吹得完全變形了。朋友圈中的人們覺得好玩,

真一點都不好玩,不好笑,不忍心為這樣的新聞鼓掌。

這種冒險,不值,這種冒險帶來的新聞,是要命的新聞。

記者上了熱搜,對災害報道到底有多大的價值?說實話,我弄不懂。這種個人英雄主義跟專業有多大關係,我也很不懂。

跟一個媒體同行討論這個話題,作為後方的編輯,她負責排程前方的颱風報道,給記者派任務,她非常猶豫地說:要求颱風地區記者發稿,還是覺得很殘忍。——

我沒有覺得這種“猶豫”是一種懦弱,也沒覺得這種“對第一現場的恐懼”有什麼不專業,這恰恰是對生命的負責。

還記得2008年汶川地震後,一家媒體的年輕記者請命去災區採訪,總編輯從電視上看到前方不斷泥石流和餘震的危險後,流著淚打電話讓記者往回撤,他說:求你回來吧,沒什麼新聞值得我們用命去換。

這份“不要新聞只要記者安全”的關懷,更有溫度。

幾年前,另一場超強颱風中,某家媒體發了條徵集颱風影片的微博,稱:颱風中心將於何時在何地登陸,最大風力多少,你家是否遭颱風襲擊?發現場影片到某個郵箱,把颱風影響告訴更多人。——雖然這條微博也有“颱風來襲,注意安全”的提醒,但還是引發網民的反感。那場致命的超強颱風,氣象部門多次釋出橙色預警,讓颱風中心的人趕緊撤離。

媒體的專業做法,應該趕緊讓相關地區的人撤離,而不是問“你家是否遭颱風襲擊”,不是讓人“發現場影片告訴更多人”。

是的,這樣的影片是極好的報道素材,能表現颱風的猛烈,可這樣的影片真的重於一切嗎?

全媒體時代,很多媒體的影片頻道都有職業和業餘“拍客”,“拍客”對還原很多新聞的現場起到了很大的任用,但我不覺得此時鼓勵那些拍客去颱風險境拍影片是合適的事。並不是每一種“現場”都是新聞,都需要去“呈現”和“還原”。坐在舒服安穩的地方,點選著這些天災險境中的“不要命”影片,我寧可不看這樣的“新聞”。

幾年前給一家媒體的“好記者評比大賽”當評委,一個很優秀的記者,颱風中堅持播報的表情包曾紅遍網路,但他並沒有享受“網紅”這樣的身份。他說,他

不排斥網紅,但他希望能靠自己的新聞作品成為網紅,而不是靠行為。――欣賞這份對“網紅”的距離意識。

專業不是可以用“危險”去襯托和強化的,颱風場景下,公眾更欣賞的專業,應該是用專業的報道告訴公眾颱風的破壞力,地方提前做了哪些應對,如何保護和防範,颱風已造成多大的傷亡,那些傷亡是怎麼發生的,那些小人物的不幸經歷,城市的防洪基礎設施。還有,城市之外,農村,山區,自媒體視域之外,現代媒體體系覆蓋不到的救災盲區,到底情況如何?這些方面,也許最需要體現媒體報道的專業。尤其是那些盲區,幾年前南方洪災時我寫過一篇題為《不要讓安徽成為救災的新聞盲區》的評論,大城市的災害後果被現代媒體體系過度呈現,欠發達地區成為救災盲區。

看著社交媒體上的人們歡樂地轉發著那些網紅表情包,我想,

這只是身在臺風災難之外的人們的“消遣”,身在臺風災難之中的人們,不會有這樣的心情和角度,他們只有不安和無助的表情。

我不會為那些因颱風而紅的記者鼓掌,那種掌聲,挺殘忍的。

(來源:吐槽青年:曹林的時政觀察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