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名家名著㉔」列禦寇的智慧之書——《列子》,第八章說符(上)

作者:由 張娟講故事啦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8-11

列子名禦寇怎麼讀

列子

(約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禦寇,又名寇,字雲,亦作圄寇

。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鄭國圃田(今河南鄭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後。約與鄭繻公同時。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

「名家名著㉔」列禦寇的智慧之書——《列子》,第八章說符(上)

列子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的道家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傳承人物,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歸同於老莊,被道家尊為前輩 。創立了先秦哲學學派貴虛學派(列子學),對後世哲學、美學、文學、科技、養生、樂曲、宗教影響非常深遠。

「名家名著㉔」列禦寇的智慧之書——《列子》,第八章說符(上)

列子最早提出宇宙生成四階段思想;《列子》中的“天體運動說”“地動說”“宇宙無限說”等學說,都遠遠早於西方的同類學說;開創融寓言與哲理為一體的先秦散文文風。

《列子》說符第八

「名家名著㉔」列禦寇的智慧之書——《列子》,第八章說符(上)

持後的道理

子列子學於壺丘子林。壺丘子林曰:“子知持後,則可言持身矣。”列子曰:“願聞持後。”

列子向壺丘子林學習。壺丘子林說:“你如果懂得怎樣保持落後,就可以和你談怎樣保住自身了。”列子說:“希望能聽你說說怎樣保持落後。”

曰:“顧若影,則知之。”列子顧而觀影:形枉則影曲,形直則影正。然則枉直隨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謂持後而處先。

壺丘子林說:“回頭看看你的影子,就知道了。”列子回頭看他的影子:身體彎曲,影子便彎曲;身體正直,影子便正直。那麼,影子的彎曲與正直是隨身體而變化的,根源不在影子自身;自己的屈曲與伸直是隨外物而變化的,根源不在我自己。這就叫保持落後卻處於前列。

「名家名著㉔」列禦寇的智慧之書——《列子》,第八章說符(上)

影響

關尹謂子列子曰:“言美則響美,言惡則響惡;身長則影長,身短則影短。名也者,響也;身也者,影也。

關尹對列子說:“說話聲音好聽,迴響也就好聽;說話聲音難聽,迴響也就難聽。身體高大,影子就高大;身體矮小,影子就矮小。名聲就像迴響,行為就像影子。

故曰:慎爾言,將有和之;慎爾行,將有隨之,是故聖人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度在身,稽在人。人愛我,我必愛之;人惡我,我必惡之。

所以說:謹慎你的言語,就會有人附和;謹慎你的行為,就會有人跟隨。所以聖人看見外表就可以知道內裡,看見過去就可以知道未來,這就是為什麼能事先知道的原因。法度在於自身,稽考在於別人。別人喜愛我,我一定喜愛他;別人厭惡我,我一定厭惡他。

湯武愛天下,故王;桀紂惡天下,故亡,此所稽也。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不由門,行不從徑也。以是求利,不亦難乎?

商湯王、周武王愛護天下,所以統一了天下;夏桀王、商紂王厭惡天下,所以喪失了天下,這就是稽考的結果。稽考與法度都很明白卻不照著去做,就好比外出不透過大門,行走不順道路一樣。用這種方法去追求利益,不是很困難嗎?

嘗觀之神農、有炎之德,稽之虞、夏、商、周之書,度諸法士賢人之言,所以存亡廢興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

我曾經瞭解過神農、有炎的德行,稽考過虞、夏、商、周的書籍,研究過許多禮法之士和賢能之人的言論,知存亡廢興的原因不是由於這個道理的,從來沒有過。”

「名家名著㉔」列禦寇的智慧之書——《列子》,第八章說符(上)

學道的目的

嚴恢曰:“所為問道者為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

嚴恢說:“所以要學習道義的目的在於求得財富。現在得到了珠寶也就富了,還要道義幹什麼呢?”

子列子曰:“桀紂唯重利而輕道,是以亡。幸哉餘未汝語也!人而無義,唯食而已,是雞狗也。疆食靡角,勝者為制,是禽獸也。為雞狗禽獸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人不尊己,則危辱及之矣。”

列子說:“夏桀、商紂就是由於重視利益而輕視道義才滅亡的。幸運啊!我沒有告訴你。人如果沒有道義,只有吃飯而已,這是雞狗。搶著吃飯,用角力相鬥,勝利的就是宰制者,這是禽獸。已經成為雞狗禽獸了,卻想要別人尊敬自己,是不可能得到的。別人不尊敬自己,那危險侮辱就會來到了。”

「名家名著㉔」列禦寇的智慧之書——《列子》,第八章說符(上)

列子學射

列子學射中矣,請於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對曰:“弗知也。”

列子學習射箭能射中目標了,便向關尹子請教。關尹子問:“你知道你為什麼能射中嗎?”列子回答說:“不知道。”

關尹子曰:“未可。”退而習之。三年,又以報關尹子。

關尹子說:“還不行。”列子回去繼續練習。三年以後,又把練習情況報告了關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關尹子問:“你知道你為什麼能射中嗎?”列子說:“知道了。”

關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獨射也,為國與身,亦皆如之。故聖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關尹子說:“可以了,記住,不要忘掉它。不僅射箭如此,治理國家與修養身心也都是這樣。所以聖人不考察存亡現象而考察為什麼存亡的原因。”

「名家名著㉔」列禦寇的智慧之書——《列子》,第八章說符(上)

知賢而不自賢

列子曰:“色盛者驕,力盛者奮,未可以語道也。故不班白語道失,而況行之乎?故自奮則人莫之告。人莫之告,則孤而無輔矣。賢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盡而不亂。故治國之難在於知賢而不在自賢。”

列子說:“氣色強盛的人驕傲,力量強盛的人奮勇,不可以和他談論道的真諦。所以頭髮沒有花白就談論道,必然出毛病,又何況行道呢?所以自己奮勇,便沒有人再教他。沒有人教他,那就孤獨沒有幫助了。賢明的人任用別人,因而年紀老了也不衰弱,智力盡了也不昏亂。所以治理國家的困難在於認識賢人而不在於自己賢能。”

「名家名著㉔」列禦寇的智慧之書——《列子》,第八章說符(上)

不恃智巧

宋人有為其君以玉為楮葉者,三年而成。鋒殺莖柯,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中而不可別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國。

宋國有個人給他的國君用玉做成楮樹葉子,三年做成了。葉子的肥瘦、葉莖和樹枝、毫毛與小刺、顏色與光澤,亂放在真的楮樹葉子中便分辨不出來。這個人於是憑著他的技巧在宋國生活。

子列子聞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葉,則物之葉者寡矣。故聖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列子聽說這事,說:“假使天地間生長的萬物,三年才長成一片葉子,那樹木有枝葉的就太少了。所以聖人依靠自然的生化而不依靠智慧技巧。”

「名家名著㉔」列禦寇的智慧之書——《列子》,第八章說符(上)

先知的話

子列子窮,容貌有飢色。客有言之鄭子陽者曰:“列禦寇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

列子窮困,容貌有飢餓之色。有人對鄭國宰相子陽說:“列禦寇是個有道德學問的人,住在您的國家裡而受到窮困,您難道不喜歡有道之士嗎?”鄭子陽立即命令官吏給列子送去糧食。

子列子出,見使者,再拜而辭。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樂,今有飢色,君過而遺先生食。先生不受,豈不命也哉?”

列子出來接見使者,兩次拜謝並拒絕接受,使者只好走了。列子進屋後,他的妻子拍著胸脯埋怨說:“我聽說做有道德學問的人的妻子都能得到安佚快樂。現在我們捱餓,君王派人來給你送糧食,你卻不接受,難道不是我們的命嗎?”

子列子笑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難,而殺子陽。

列子笑著對她說:“君王不是自己知道我的,而是根據別人的話才送給我糧食的;等到他要加罪於我時,又會根據別人的話去辦,這就是我所以不接受的原因。”後來,百姓們果然作亂殺掉了子陽。

「名家名著㉔」列禦寇的智慧之書——《列子》,第八章說符(上)

失時者亡

魯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學,其一好兵。好學者以術幹齊侯;齊侯納之,以為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幹楚王;王悅之,以為軍正。祿富其家,爵榮其親。

魯國的施氏有兩個兒子,一個愛好學問,一個愛好打仗。愛好學問的用仁義學術去勸齊侯,齊侯接納了他,用他做各位公子的老師。愛好打仗的到了楚國,用作戰方法去勸楚王,楚王很高興,用他做軍正的官。俸祿使全家富裕起來,爵位使親人榮耀起來。

施氏之鄰人孟氏,同有二子,所業亦同,而窘於貧。羨施氏之有,因從請進趨之方。二子以實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術幹秦王。

施氏的鄰居孟氏同樣有兩個兒子,所學的東西也相同,卻被貧困所窘迫。羨慕施氏的富有,便去請教上進的方法。這兩人把真實情況告訴了孟氏。於是孟氏的一個兒子到了秦國,用仁義學說勸秦王。

「名家名著㉔」列禦寇的智慧之書——《列子》,第八章說符(上)

秦王曰:“當今諸侯力爭,所務兵食而已。若用仁義治吾國,是滅亡之道。”遂宮而放之。

秦王說:“現在各國諸侯用武力競爭,所做的不過是徵集兵士與糧食罷了。如果用仁義來治理我的國家,便是滅亡的道路。”於是施以宮刑並驅逐了他。

其一子之衛,以法幹衛侯。衛侯曰:‘吾弱國也,而攝乎大國之間。大國吾事之,小國吾撫之,是求安之道。若賴兵權,滅亡可待矣。若全而歸之,適於他國。為吾之患不輕矣。”遂刖之,而還諸魯。

另一個兒子到了衛國,用作戰方法去勸衛侯。衛侯說:“我國是個弱小的國家,卻夾在大國之中。對大國我順服,對小國我安撫,這是求得平安的方法。如果依靠兵權,滅亡也就很快了。如果讓你保全身體回去,到了別的國家,那麼我國的禍患就不輕了。”於是砍斷他的腳,送回到了魯國。

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讓施氏。施氏曰:“凡得時者昌,失時者亡。子道與吾同,而功與吾異,失時者也,非行之謬也。且天下理無常是,事無常非。先日所用,今或棄之;

回家以後,孟氏的父子捶胸頓足責罵施氏。施氏說:“凡是適合時宜的人便昌盛,違背時宜的人便滅亡。你們的道理與我們相同,而結果卻與我們不同,是違背時宜的緣故,不是行為的錯誤。而且天下的道理沒有長久是對的,事情沒有長久是錯的。以前所用的方法,今天有可能拋棄;

今之所棄,後或用之。此用與不用,無定是非也。投隙抵時,應事無方,屬乎智。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術如呂尚,焉往而不窮哉?”孟氏父子舍然無慍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今天所拋棄的方法,以後有可能使用。這種用與不用,沒有一定的是非。抓住機會,適應時宜,處理事情不用固定的方法,這要依靠智慧。如果智慧不夠,即使博學像孔丘,計謀如呂尚,到什麼地方而不窮困呢?”孟氏父子一下子明白了,不再怨恨,說:“我明白了,你不要再說了。”

「名家名著㉔」列禦寇的智慧之書——《列子》,第八章說符(上)

我伐人,人亦伐我

晉文公出會,欲伐衛,公子鋤仰天而笑。公問何笑。曰:“臣笑鄰之人有送其妻適私家者,道見桑婦,悅而與言。然顧視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竊笑此也。”

晉文公出去參加盟會,要討代衛國。公子鋤抬頭大笑。文公問他笑什麼。他說:“我笑我的鄰居有個人送他的妻子到別人家,路上見到一個採摘桑葉的婦女,高興地和她攀談起來。但回頭看看他的妻子,也有人在和她打招呼。我偷笑的就是這件事。”

公寤其言,乃止。引師而還,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文公明白了他的話,於是停止了行動。率領軍隊回國,還沒到國都,已經有人在攻伐晉國北部邊境地區了。

「名家名著㉔」列禦寇的智慧之書——《列子》,第八章說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