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國潮是真的潮

作者:由 中國江西網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8-21

橫什麼千里成語

近年來,國潮之風席捲各領域,它不僅是一種物質層面的消費升級,更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文化現象——

國潮潮在哪兒?

□ 萬芸芸

近幾年,國潮之風愈演愈烈,品牌方創新它、時尚圈關注它,專家們研究它,年輕人追捧它……

那到底什麼是國潮?其實,國潮的定義,至今也無統一答案。有的將它狹義地指代某些國貨品牌,有的泛指某種消費理念,還有的用來特指將中國文化元素融入產品的設計形式和設計理念……理解不一,但這絲毫不影響“國潮”成為一個熱詞,與“國風”“古風”“復古”等“近義詞”組建成“流行天團”,滲透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國李寧上新了敦煌系列運動鞋,太平鳥攜手迪士尼推出了“花木蘭的新衣”,RIO雞尾酒與六神研發了“RIO六神雞尾酒”,就連手中的奶茶借梗成語,擁有了乘坐高鐵代購的誘惑力……眾多國貨老品牌創新東方時尚,進階國潮品牌,一些新生力量借力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網紅,這些當然都是國潮。但國潮之風盛行,顯然不僅僅是一種物質層面的消費升級,更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文化現象——

國潮契合了中國審美,浸潤著東方美學。今年,舞劇《只此青綠》成了一個熱門話題。其來昌巡演的訊息一經發布,各種購票渠道一票難求。其實,該劇的故事並不複雜,一位故宮青年研究員夢迴北宋,窺見了18歲天才畫家王希孟創作《千里江山圖》。舞臺上,演員們全程無聲的演繹,拉高了審美門檻,但那側旁腰起的慵懶,髮髻高聳的俏皮,準確到眼神的佇列等,以及抽象化的場景表達、東方式的純寫意……共同營造了唯美浪漫之境,讓觀眾只此一眼,念念不忘。國博與藝術聯姻,《只此青綠》演活了壯麗山河,也訴盡了宋之風雅。

國潮是古老的、傳統的、厚重的、深邃的,也可以是流行的、時尚的、豐富的、輕盈的。如今,更便捷的傳播途徑,更包容的社會環境,讓國潮更加俏麗多姿。河南衛視“火了初一火十五,火了十五火端午”,相繼推出的“奇妙遊”系列節目,深挖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頻頻引領國民審美風向。

國潮還彰顯了中國智造,承載著蓬蓬勃勃的中國原創力。上下五千年,中國文化主脈從未中斷,綿延至今。讓五千年文化永葆年輕態,定然不是簡單地複製貼上,而需要在新時代新語境中,注入新內容,契合新受眾。始於傳統,忠於創造,成為眾多國潮創作者、傳播者的座右銘——

銀幕上,一部部國漫從傳統文化IP中獲得靈感,也將時代特色融入二次元、三次元創作,哪吒化上了煙燻妝,姜子牙竟敢忤逆師尊,孫悟空化身為“憂鬱大叔”,還有饕餮食人念想、鮫人落淚成珠、羽人飛躍雲城等,為動畫這個舶來藝術平添了獨屬東方的神奇瑰麗;熒屏上,越來越多的國學課從教室搬進了演播廳,傳統的講義,潮酷的比賽,新穎的戲劇式演繹等,形式多樣,讓詩詞成語國博歷史等有了新的開啟方式……流動的傳統與生動的時代對接,五千年古老氣息的中華文化,正以年輕的姿態聯通當下。

此外,國潮內蘊了中國氣派,涵養著中國精神。“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審美,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心態。”當那些國潮創作者、傳播者,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時,那些國潮的見證者、接受者,則生動詮釋著,他們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止於自信,更有深層次的價值認同。

新青年、新文化。今日之中國國泰民安,今日之青年所見所識前所未有的開闊。千帆閱盡,驀然回首,他們欣然發現“國潮國風不再是老氣、傳統的符號,更是一種國際的文化浪潮,一種新鮮的生活方式,甚至是自我的表達。”那些融合時尚與中國本土元素和精神的國潮,如一簇簇篝火,照亮他們的個性追求、青春熱血。

國潮之風盛行,故宮文創,無疑是此中頂流,引發了全民狂歡。傳統色口紅、海水江崖紋手包、清風徐來耳環……文創產品一個比一個酷;仕女比起了耶,皇帝戴上了墨鏡……海報一張比一張潮,而前衛的設計,搞怪的個性、娛樂的精神,無不戳中了年輕人的心。此外,各大音樂平臺上,總有“古風”專欄,各大文學網站的閱讀榜單上,歷史、玄幻、武俠等作品每每榜上有名,金戈鐵馬衛山河,刀光劍影戰江湖,執手相看訴衷腸,或高亢,或激揚,或纏綿,描繪著中國人五千年來的精神世界。

從“起初的青年潮流文化為內涵,延展到涉足東方美學與文化傳承,甚至是展示新時代的文化自信”,國潮涵義不斷豐富。回望歷史深處,即使遠隔千年,卻又近在咫尺,那縷深沉的文化情愫,在國民心中從未消散,綿延亙古。

國樂當道

從“圈地自萌”到“實力破圈”

□ 凌瀚

時至今日,“國風音樂”的定義仍然是模糊的,較為普遍的一種解讀是:“國風音樂”是一種融入了大量中華傳統文化元素,並與現代流行音樂風格相結合的新興音樂流派。雖然定義不明,卻不妨礙它流行。早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華語數字音樂行業季度報告》就顯示,國風音樂與民謠、嘻哈、節奏布魯斯和電音成為“Z世代”音樂使用者最喜歡的非流行類音樂型別。

國風音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古風文化的影響。21世紀初,《仙劍奇俠傳》《劍俠情緣》等中國古代背景的武俠、仙俠類遊戲風靡亞洲,其中《蝶戀》《水龍吟》等一批頗具古韻的遊戲配樂廣受歡迎。一些玩家開始自發地為這些配樂改編、填詞、配唱,由此產生了大量二次創作的音樂作品。那時國風音樂的創作與製作雖有些粗糙簡陋卻真摯感人。

2010年代,隨著創作軟體和錄音裝置的普及,更多的遊戲玩家和音樂愛好者參與到國風音樂的創作中來。與此同時,藉助社交媒體平臺與日俱增的影響力,國風圈的規模不斷壯大,國風音樂也在不知不覺中表現出了強大的文化傳承和傳播的功能。這一時期,國風圈中湧現出不少優秀的原創音樂作品,如《禮儀之邦》《赤血長殷》等,它們或以當時流行的古代背景小說、遊戲為參考,或以人們耳熟能詳的中國古代神話、詩詞、歷史人物典故為創作藍本,是一種“以樂載文”的表達形式,也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IP開發。

2017年以後,“00後”成為網際網路內容的主要消費群體,社交媒體的主陣地也從微博轉移到了抖音。在“快消費”“短影片”的時代,人們對國風音樂的審美產生了變化,“燃”“動感”“抓耳”成為受眾的第一訴求。於是,越來越多的音樂人將Hip-Hop(嘻哈)、EDM(電子舞曲)和R&B(節奏布魯斯)等西洋音樂元素融入國風音樂,創作了《寄明月》《芒種》《紅昭願》等更加時尚化的國風歌曲。儘管對於這種“破局”各方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在探索著國風音樂發展的更多可能性。

而更令人關注的是國風流行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經歷了“哈日哈韓”“哈美哈歐”,音樂愛好者真正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好。更多專業的製作團隊和音樂人投身於國風音樂的創作和演唱,一些電視臺和網路平臺甚至專門為弘揚國風音樂打造了一系列節目,如央視的《經典詠流傳》《叮咯嚨咚嗆》、廣東衛視的《國樂大典》、愛奇藝的《國風美少年》和優酷的《中國潮音》等……這些力量的推波助瀾,無疑是國風音樂“破圈”的重要一步。

從“二次元”音樂愛好者“圈地自萌”的小眾文化逐漸走入大眾視野,國風音樂天然帶有年輕、包容、充滿實驗性的藝術屬性。也正是因為看到了國風音樂蓬勃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才會有這麼多的傳統文化愛好者、音樂愛好者、製作人願意將國風作為文化創新的試驗田,國風音樂也才得以在發展程序中愈發成熟並承擔起弘揚傳統文化的社會責任。

國學開講

探尋我們的文化之根

□ 伍嶽

從早些年《百家講壇》普及優秀傳統文化,構建起一座讓專家通向老百姓的橋樑,激起了大眾對國學經典研讀的興趣,到近年來《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收視率火爆,大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持續升溫。大學增設國學課程,中小學誦讀國學經典,名人著書演講,小哥哥小姐姐著漢服吟詩作對……“國學熱”隨處可見,並且呈現出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越高,熱愛程度越深的社會現象。這背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的生命力,以及大眾對於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提升。從本質上來說,是國人的一種文化自信,是文化尋根現象的折射。

2001年,《百家講壇》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開播,《易中天品三國》《王立群讀史記》等系列節目火爆熒屏,成為學生們課堂之外的知識“加油站”,也被廣大國學愛好者所熱捧,易中天、王立群等一批教授、學者成功火出圈,成為那個時期的文化“網紅”。

近些年來,《中國詩詞大會》等一批傳統文化類節目橫空出世,在一眾娛樂節目中獨樹一幟,讓大眾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魅力,並喚醒了人們根植於內心深處的詩心。《中國詩詞大會》是首檔全民參與的詩詞節目,現已成功舉辦了六季,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力求透過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及賞析,帶動全民重溫那些曾經學過的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涵養心靈。無論是古典才女武亦姝,還是外賣小哥雷海為,正是他們對古典詩詞的這一份熱愛與堅守,給我們帶來溫暖與感動。

國漫崛起

當孫悟空化身“憂鬱大叔”

□ 田寧

對動漫觀眾來說,2015年的電影暑期檔的最大驚喜,無疑來自國漫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9。57億元票房,8。4的豆瓣評分,也讓該片與同年上映的諸多大片相比並不落下風。這樣的資料,讓多年來被進口動漫電影打壓的國漫電影長出一口氣,也讓觀眾驚覺,國漫原來並不僅僅是年復一年的《喜羊羊與灰太狼》。

觀眾發現,孫悟空變成了一位長臉、頭髮蓬亂、滿臉頹喪的“憂鬱大叔”,在五行山下困了五百年後,他不修邊幅,不再法力無邊。唐僧還不叫唐僧,只是個叫江流兒的小和尚,善良,話多,勇敢且富於行動力。豬八戒與託塔李天王合體,大妖王混沌則前所未見。觀眾看到的大聖,已然不是原先熟悉的《西遊記》,電影借用《西遊記》的元素,講的是一個更現代,有著全新解讀價值的故事,或可概括為對諾言的信守,也可概括為生命的掙扎或突圍。總而言之,《西遊記》變了,國漫電影也變了,也許從《西遊記之大聖歸來》開始,國漫電影可以不再只屬於孩童,還可以多一點明亮但複雜的人性因素。

其實,大銀幕之外,中國動漫早已有了可喜的變化與成就,2007年首播的古裝武俠動漫《秦時明月》,就憑藉精良的製作,出彩的人物設計,曲折的故事,引人入勝的情節,讓大眾對國漫有了新的期待。之後《俠嵐》《畫江湖之不良人》等,則將國漫推向新的高峰。若將視線稍微放長,《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成為爆款,其實也不算太令人意外,而應該是國漫崛起必然的章節。

《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之後,國漫電影票房有起有落,直至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50。35億元的超高票房,佔據當時的中國電影史票房榜第二名。有了《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成功,《哪吒之魔童降世》魔幻般的成功就不難理解。念著“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的哪吒,遠不是人們印象中眉目清秀嫩藕一般可愛的孩子。堪稱史上最醜的哪吒,出人意料的故事走向,關乎教育與個性、命運與對抗命運的話題,帶來了巨量的觀影人群。國人此時再說國漫崛起,大概已有充足的底氣。

此後,《姜子牙》《哪吒重生》《白蛇·緣起》等同樣獲得了高票房,口碑略有參差。或許,在國潮盛行的當下,根植中國文化元素與新形象構成反差,讓傳統人物與新的故事核心形成新的有機體,講好一個出彩的、擁有孩子視角卻並不低幼、不拖沓的中國故事,去引領觀眾求新求變的觀影心理,才是國漫崛起的必經之途。

國風流行

東方時尚裡的文化自信

□ 齊美煜

國風的“風”,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一種中國特有的風格。

漢服出行、漢服婚禮、民樂新奏、非遺傳承……近年來,國風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姿態融入生活,成為當代人文與生活價值觀的新潮流。

承託得住歷史,才奔赴得了未來。國風之所以“出圈”,因其並非將傳統的、古典的文化元素加以簡單堆砌,而是將東方審美的意境、處世哲學的中正、昂揚崇善的情愫予以創新表達。意蘊悠長的表達,讓人從中獲得豐沛的精神滋養,在喧囂與浮躁的生活中學會思考。

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2022年春節聯歡晚會上,國風美學觸動了無數觀眾的心絃。驚豔亮相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躍然舞中。此外,戲曲薈萃節目《生生不息梨園情》、景觀太極《行雲流水》、武術節目《乳虎嘯春》、創意音舞詩畫《憶江南》等,國寶、戲曲、武術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紛紛精彩呈現。

在北京冬奧會上,國風之美也於無聲處展示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2月4日,四年一度的冬奧會開幕式在北京舉行。這一日,恰逢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的立春。倒計時短片以二十四節氣作為設計靈感,每一個節氣都對應了一句詩詞或俗語,絕美又夢幻。中國結、“折柳”送別……在閉幕式上,國風再現,完美詮釋了中國人的極致浪漫,向世界傳遞出東方大國的氣概與胸懷。

飽含生命力的國風,僅僅用“流量密碼”去籠統概括是不妥的。相反,它既需要時間去沉澱和生長,不急不慢地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挖掘、提煉,也需要大膽吸收時代元素,創新表達方式,破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傳播之道。

令人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生活在“Z世代”的年輕人主動擁抱中國傳統文化,探尋中國傳統文化之美。一組資料引以為證:2021年,B站國風愛好者人數超1。77億,18-30歲人群佔比約七成。不僅如此,他們還用自己的才華與特長,藉助新興傳播渠道的力量傳承與推廣國風。比如,95後姑娘彭靜旋留學期間身穿漢服在歐洲街頭彈古箏,生動詮釋“音樂無國界”。

國風盛行的背後,激揚的是深沉的文化自信,鐫刻的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氣質和精神品格。在這東方時尚裡,我們有幸,感知中國的世界,遇見世界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