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從杜甫的四首詩,看唐朝在安史之亂中三次向回紇借兵平叛

作者:由 心向青史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8-21

自從收帝裡,誰復總戎機

公元756年,唐玄宗李隆基迫使哥舒翰出潼關迎戰安祿山。經過靈寶一戰,哥舒翰的河西、隴右二師喪失殆盡,李亨緊急令李光弼和郭子儀的朔方軍回師救援。可是,與哥舒翰的西方二師和安祿山的東北三師相比,朔方軍僅是一支偏師,從此再無力量可以與安史叛軍相抗衡。

於是,唐肅宗李亨想到了借兵回紇。

從杜甫的四首詩,看唐朝在安史之亂中三次向回紇借兵平叛

1、杜甫《北征》和大唐第一次借兵回紇(即回鶻)

陰風西北來,慘澹隨回鶻。其王願助順,其俗善馳突。

送兵五千人,驅馬一萬匹。此輩少為貴,四方服勇決。

所用皆鷹騰,破敵過箭疾。聖心頗虛佇,時議氣欲奪。

以上節選自杜甫的長篇敘事詩《北征》,所謂北征就是向北行走的意思。這一年是公元757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唐肅宗遷至鳳翔,杜甫從長安奔赴鳳翔,被肅宗任命為左拾遺。然而,杜甫不久便在房琯罷相的問題上觸怒肅宗被貶,這首詩便寫於從鳳翔到鄜州探家的途中,因鄜州在鳳翔東北,故曰“北征”。

從杜甫的四首詩,看唐朝在安史之亂中三次向回紇借兵平叛

雖然鬱郁不得志,但杜甫依然憂國憂民,他在這首詩中便記載了當時五千回紇兵助大唐平定安史叛亂的經過,猶如千年之前的現場報道:

回紇自西北而來,能征善戰的五千兵馬迅猛如鷹,破敵的速度比射箭還要快。皇帝是非常想要得到回紇的幫助,但當時的輿論卻對借兵回紇頗為沮喪。

為何會這樣呢?因為雖然此戰收復了兩京——長安和洛陽,但借兵回紇的後遺症非常大。

2、杜甫《留花門》和回紇兵的危害

北門天驕子,飽肉氣勇決。高秋馬肥健,挾矢射漢月。

自古以為患,詩人厭薄伐。修德使其來,羈縻固不絕。

胡為傾國至,出入暗金闕。中原有驅除,隱忍用此物。

公主歌黃鵠,君王指白日。連雲屯左輔,百里見積雪。

長戟鳥休飛,哀笳曙幽咽。田家最恐懼,麥倒桑枝折。

沙苑臨清渭,泉香草豐潔。渡河不用船,千騎常撇烈。

胡塵逾太行,雜種抵京室。花門既須留,原野轉蕭瑟。

“花門”便是回紇,如果說在上一首詩中杜甫還對回紇兵的戰鬥力表示讚賞的話,那麼在這首《留花門》中便充滿了對回紇兵踐踏中原的憂慮。

“公主歌黃鵠”,指的是唐肅宗為了向回紇借兵,將幼女寧國公主嫁給了回紇可汗。而“歌黃鵠”則是化用了漢武帝時期嫁公主至西域烏孫的典故,公主悲秋作歌道:“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從杜甫的四首詩,看唐朝在安史之亂中三次向回紇借兵平叛

“田家最恐懼,麥倒桑枝折”,最害怕回紇兵的還是老百姓,這些遊牧民族習慣了劫掠,何況還有攻克名城之後唐朝的默許。

借兵回紇,對於大唐來說實在是無可奈何之舉。

3、大唐第二次借兵回紇

安慶緒和史思明不和

安慶緒殺了其父安祿山之後,史思明便有了自立之心。而安慶緒也對史思明的不聽號令非常不滿,於是便想找機會殺了史思明。

之後,史思明降唐,肅宗封其為“歸義王”。但唐肅宗並不信任史思明,史思明心裡也很清楚。但史思明的一度歸降還是看到了早日平定叛亂的希望。

史思明投降後,肅宗以烏承恩為使派往史思明軍中,李光弼密信讓其趁機殺掉史思明,後來事洩被殺。於是,史思明憤而復叛。

九節度圍攻安慶緒

公元758年,郭子儀、李光弼、李嗣業、王思禮,還有淮西節度使魯炅、興平節度使李奐、滑蹼節度使許叔冀、平盧兵馬使董奏、鄭蔡節度使季廣琛,九個節度使率數十萬大軍在相州圍攻安慶緒。

這一戰,唐肅宗一心想要徹底平定叛亂,所以還透過與回紇和親的方式借兵助戰(就是上文的寧國公主)。然而,此戰由於史思明的復叛和助兵安慶緒而導致唐軍大敗,即使有回紇兵助戰也無濟於事。

從杜甫的四首詩,看唐朝在安史之亂中三次向回紇借兵平叛

關於此戰,杜甫在《即事》一詩中寫到:

聞道花門破,和親事卻非。人憐漢公主,生得渡河歸。

秋思拋雲髻,腰支勝寶衣。群兇猶索戰,回首意多違。

這一戰,大唐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肅宗本想透過借兵一舉擊敗安慶緒,沒想到卻兵敗如山倒。唐軍戰敗後,史思明殺安慶緒,重新攻佔了東都洛陽,並自立為帝。

4、大唐第三次借兵回紇

史思明在軍力最為強大之時,被其子史朝義所殺,其命運與安祿山如出一轍。我想,如果安祿山和史思明不是被其子所殺,大唐最終能否平定叛亂真的是未知之數。

史思明死後,唐朝又看到了希望,想要反攻。然而,此時的唐代宗(肅宗之子)同樣怕官軍打不過,有一次向回紇借兵。

公元762年,唐代宗以僕固懷恩為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與回紇兵聯合進軍洛陽。關於此戰,《舊唐書·回紇傳》中記載:

懷恩與回紇右殺為先鋒,及諸節度同攻賊破之,進克東京洛陽,史朝義率殘寇而走。

對於這一戰,杜甫寫下了《遣憤》一詩:

聞道花門將,論功未盡歸。自從收帝裡,誰復總戎機。

蜂蠆終懷毒,雷霆可震威。莫令鞭血地,再溼漢臣衣。

此戰,東都洛陽再次收復。之後,回紇兵在洛陽大肆擄掠,無惡不作。杜甫此詩描寫的正是被回紇並掃蕩之後的慘境。《資治通鑑》中同樣記載:

回紇入東京,肆行殺掠,死者萬計,火累旬不滅。

唐肅宗借兵回紇收復了長安,唐代宗借兵回紇收復了洛陽,也最終平定了史朝義。但

回紇“於國之功最大,為民之害亦最深”,杜甫的詩便可以證明。

從杜甫的四首詩,看唐朝在安史之亂中三次向回紇借兵平叛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杜甫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本人被稱為“詩聖”。在我國古代的大詩人中,陶淵明“悠遠”,李白“高山仰止”,而杜甫似乎離我們並不遠,他的詩似乎寫的就是整個古代,或許還包括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