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真正的養生,不是養身體,而是養心

作者:由 老子養生學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9-30

為什麼說養生不如養心

養生養生,何為養生,如何養生,養生究竟是講的什麼,在《道德經》一書中,老子對於養生有這樣一些記載: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又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託天下。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避兕虎,入軍不避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那麼這兩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表達的又是怎樣的一個理念呢?

真正的養生,不是養身體,而是養心

一般人對於身體的寵辱榮患十分看重,甚至於許多人重視身外的寵辱遠遠超過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難免要與功名利祿、榮辱得失打交道。許多人是以榮龐和功利名祿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為享榮華富貴、福佑子孫。總之,人活著就是為了壽、名、位、貨等身邊之物。對於功名利祿,可說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擺在什麼位置上,人與人的態度就不同了。如果你把它擺在比生命還要寶貴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錯特錯了。老子從“貴身”的角度出發,認為生命遠過貴於名利榮寵,要清靜寡欲,一切聲色貨利之事,皆無所動於中,然後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為萬民所託命。這種態度基本上是正確的。

老子認為人出現世上就是生,進入墳墓就是死。人有七情六慾這十三項,可以養生,也可以致死,將出生入死歸併為這十三項。他反對統治者放縱自己的七情六慾,那樣就會走向死亡,所以他主張要保護身體,避免危險,控制七情六慾。

真正的養生,不是養身體,而是養心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作為養生大家-老子,對於養生的看法,養心是忠於養身的,真正的養生,不是養身,而是養心,老子在《道德經》數次提到人們要回歸到本初的嬰兒狀態,也就是抵達返璞歸真的境界。“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在談到修身治國時,老子連用六個問句,對人們提出了一系列準則,其中之一便是要達到嬰兒般無慾狀態,才能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在論及個人心態時,老子又特別強調了自己心態的優越之處:“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說到厚德之人所具備品質之時,老子更是不忘以童真之軀來做一比擬:“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摶。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老子為什麼提倡人們需要回歸本初呢?從養生這個角度來看,嬰兒狀態的我們,擁有著一顆純粹的心,是屬於先天狀態,還沒有被世俗所汙,縱觀歷史,可以稱為長壽的人不在少數,但是在他們身上,我們不不難發現,他們都有一個通點,那便是隨性,率性,跟隨自己內心處事,一個人的身心是否健康,終其而言要看它的一個心態是否良好,良好的內心,年輕的心態。修道之人為什麼要心無雜念,修道,便為修心,古往今來,長生的仙人往往都避世於名山之中,求學問道,往往第一步便是問心,念頭通達,道法自然。

真正的養生,不是養身體,而是養心

養生先養心,自身有病自心知,心病還須心藥治。心態寧靜身也靜,心生疾病身也病。養我心,靜我性,養心靜性常安定。養心寡慾是良藥,靜性無慮心康寧。名利權勢皆朝露,莫將嗜慾累心病。知朝露,即知命,行止快樂無偏病。吃好喝好,不如養心好名好利好,不如靜心好。醫好藥好,不如開心好富好貴好,不如良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