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唐代女子妝容中,花鈿與其他妝容之間的界定

作者:由 荷殘文史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12-08

朝霞仿酒妝是何意

靨,現代漢語中指面頰上的兩個酒窩。而在古時它卻是指女子嘴角兩側的圓點形妝飾。酒窩會給人增添美感和親和力,然而並不是所有人天生就有笑窩,所以舊時女子在嘴角兩側搽貼妝飾,後範圍擴大至鼻翼兩側,以增加自己的美韻

這種妝飾叫做

面靨

或妝

還有另一種說法,面

最初並不是用作面部妝飾的,而是後宮妃嬪們生活中的一種特殊標記。即當某位后妃來月事,不能接受帝王臨幸,而又羞於直言時,便會在臉上點兩個小紅點。這種做法流傳到了民間,普通女子也爭相效仿,後來漸漸演變成一種妝飾。

唐代女子妝容中,花鈿與其他妝容之間的界定

有脂粉或朱丹點搽的粉

、金箔裁剪成的金

、翠鳥的羽毛貼上成的翠

、珠寶製作的寶

和紙質的紙

。五代花蕊夫人《宮詞》中有

“翠鈿貼

輕如笑,玉鳳雕釵嫋欲飛

”的描寫。宋代徐俯《浣溪沙》詞說:“小小鈿花開寶曆”氣五代韋莊《嘆落花》詩說:

“西子去時遺笑

,謝娥行處落金鈿。

”這些對於女子妝容的細節描寫,都說明面

與花鈿逐漸發展為合而不分的關係。但因貼上位置不同,所以這兩者還是有一定的區別。在進行學術研究時,應對兩者加以嚴格區分。

我國女子描斜紅之習俗始於南北朝,盛行於唐代,但由於其表現的是殘破之美,不再適應後來主流審美的發展,最終在晚唐以後銷聲匿跡。

從許多出土的唐代女俑與唐代仕女圖上可以看出,女子的斜紅一般都繪製在臉部兩側,太陽穴的位置上,故意描繪成傷痕的殘破狀。從遠處看去,宛如臉頰上平添了兩道傷疤。

唐代女子妝容中,花鈿與其他妝容之間的界定

關於斜紅的由來,據張沁《妝樓記》載,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的宮裡新添了一名宮女,名字叫薛夜來,文帝對她疼愛有加。一天晚上,文帝坐在水晶屏風後面讀書,夜來走進文帝,但沒有注意到水晶屏風,臉撞在了上面,頓時鮮血直流,傷口處猶如即將消散的朝霞。等到傷好後,臉上留下了淡淡的疤痕。然而文帝並沒有因為疤痕而嫌棄她,反而愈加疼愛她。宮女們見此情景,便學著薛夜來的樣子,用胭脂在自己臉上畫上疤痕。這種為了掩蓋傷痕而形成的化妝方法叫做

“曉霞妝”,時間久了逐漸演變成為斜紅。

斜紅髮展到後來,形狀已不僅限於最初的傷痕狀,還有直線形、月牙形、也有捲曲的枝藤狀,甚至還有較為複雜的花紋狀斜紅。斜紅這種較為誇張的妝飾以及其所呈現出的另類美感

順應了唐代雍容浮誇的妝面審美,所以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唐代女子形象,多半繪有此妝飾。但斜紅的消亡要早於花鈿,二者在審美上有著本質區別,也切不可將這二者混淆。

佛有

“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在“三十二相”中,其第四“眉間毫相,白如坷雪

即為“白毫相

。人們在進行佛像創作甚或菩薩像創作時,白毫相往往被表現為綴在眉間的小圓點或花形圖案。如敦煌莫高窟

57

窟中的菩薩二身

眉間繪有白色花形紋;克孜爾石窟第

176

窟中的立佛圖

雖然面部被人為破壞得很嚴重,但佛祖眉間的白色圓點依舊清晰可見。

唐代女子妝容中,花鈿與其他妝容之間的界定

有學者認為,

1956

年武昌蓮溪寺吳永安五年墓與長沙西晉永寧二年墓中的出土俑,都在額前貼一圓點,並且當時佛教己在這些地區較為盛行,此類圓點或許是模擬佛像的白毫。又因其位置和形狀均與白毫相近,所以可以將白毫看作是花鈿的前身。

但也有學者持不同意見。花鈿的出現一直是作為妝飾,與白毫的宗教含義不同。因此

“花鈿模似佛像的

白毫

”說尚待商議;再者花鈿究竟是否起源於佛像的“白毫”,目前尚無史料可以證明。所以,如果未對我國出土文物做過全面的調査和分析,就還不能輕易下結論。

北朝《木蘭詩》有云: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②其中的“花黃”是指在額上塗抹一點黃顏色或在額頭上貼上黃色的妝飾品。那時人們設法釆集黃色的花粉製成粉料,用以化妝,這種粉料,人們便叫做“花黃”或“額花”。所以將額頭塗抹為黃色的化妝手法稱作“貼花黃”也稱“額黃妝”,是當時非常流行的一種妝飾手法。由於使用這種妝飾手法的大都是沒有出閣的女子,漸漸地“黃花閨女”一詞便成了未婚少女的專有稱謂。張芸叟《使遼錄》中所說:“胡婦以黃物塗面如金,謂之佛妝。”働關於額黃的起源,可能就是由佛妝發展而來的。

唐代女子妝容中,花鈿與其他妝容之間的界定

由於秦漢以來女子的妝飾太過寡淡,再加之當時佛教的盛行,女子們見到佛像面容安詳、外表金燦便產生了靈感。於是她們將自己的額頭也染成黃色,後來便逐漸形成了染額黃的習俗。

額黃除去塗抹之外,還有一種貼上的手法。這種貼上的額黃,是用輕薄的黃色材料裁剪岀自己喜歡的圖案,然後用膠貼在額頭。從製作方法到佩戴手段來看,這種額黃妝巳經和花鈿無二。

在印度也有用於裝飾前額的圖案,古印度人相信位於前額的眉心處包藏著人類邁入靈界的潛能。因此,吉祥痣被放置在眉心的位置上,也被稱為第三隻眼。雖然吉祥痣與花鈿所描繪的位置一樣,但與花鈿只能為女子妝容所用不同,吉祥痣男女老幼均可使用。印度人相信吉祥痣能夠給人帶來智慧和純淨的心靈,給人勇氣來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所以在印度,無論在何種場合,都會有吉祥痣的出現。祭司通常會為入寺的人點上一顆吉祥痣,象徵此人已得到神的祝福與庇佑。

此外,在印度的節日和婚禮中也會有吉祥痣的身影,而與中國花鈿的不同是印度的吉祥痣一直運用至今,並未退出過歷史舞臺。也有學者認為中國的花鈿是由印度的吉祥痣演變而來的,然而種種跡象說明,中國花鈿的出現是以妝扮自我為出發點、以審美觀的需要為目的的,而且花鈿的圖案講究自由抒情、不拘一格,而印度吉祥痣則更講究其宗教的象徵意義,二者並非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