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姜夔《小重山令》:相思血,都沁綠筠枝

作者:由 史讀書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3-01-12

相思血,都沁綠筠枝什麼意思

白石道人姜夔,南宋著名文學家、音樂家,他是繼蘇軾之後宋朝的另一位全才。可惜他官運不通,四次科考均名落孫山,後終生未仕。姜夔擅長詩詞、散文、書法,音律,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瑰寶。

姜夔生平有一段情事,刻骨銘心。姜夔客居合肥時,與當地一對擅長彈琵琶的姐妹相遇,並與其中一位結下了不解之緣。但由於種種原因,姜夔沒能與她廝守終身。姜夔用情至深,對她念念不忘,多次在詩詞中提及這段情緣。據考究,姜夔詞作中有關此情的多達二十二首,佔了他全部詞作的四分之一。後人關於這段情事也是褒貶不一,像有人就說他“有格而無情”,有人就稱讚他用情之深堪比陸游。

姜夔《小重山令》:相思血,都沁綠筠枝

圖片來源於網路

今天要說的這首詞《小重山令》,就與這段情事有關,表面上是詠物,實際上寫懷人之情,抒發離愁別恨。

人繞湘皋月墜時。斜橫花樹小,浸愁漪。一春幽事有誰知?東風冷,香遠茜群歸。

鷗去昔遊非。遙憐花可可,夢依依。九疑雲杳斷魂啼。相思血,都沁綠筠枝。

人在江邊繞著江岸一直走下去,不覺間月亮就快要落下了。江畔梅樹橫斜,小小花枝開放,浸滿了憂愁的漣漪。一春幽愁有誰知曉?寒冷的東風吹起,梅花也很快就要飄落,香消玉殞了。

鷗鳥飛走了,昔日遊玩的地方,如今已經物是人非了。只能遠遠遙望那動人的花朵和隱約依稀的別夢。九疑山的雲霧幽遠,娥皇、女英斷魂哭泣,相思的血淚浸透在綠竹枝上。

姜夔《小重山令》:相思血,都沁綠筠枝

圖片來源於網路

姜夔當時客居的潭州,盛產紅梅。“人繞湘皋月墜時”,這一句點明瞭地點和時間。“湘皋”就是湘江岸邊,水濱江岸,再加上紅梅掩映,這是情人理想中的約會場景。然而姜夔要表達的卻是不是相聚的歡樂,而是離別的哀愁。“繞”,彷彿獨自徘徊在江岸邊,寫出的是他的孤獨寂寞以及萬般無奈。姜夔就這樣獨自徘徊良久,直到月墜。江邊場景開闊,月墜湘皋,環境悽清,相比室內的孤枕寒衾、燭殘漏盡,顯得意境一新。

“斜橫花樹小,浸愁漪”,這裡寫梅花。嬌小的花樹開放,花朵浸泡在水中。這裡讓人想到林逋的“疏影斜橫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不同的是,林逋的梅花是花影映照在水面,這首詞中花影是直接浸泡在水中。“浸”字給人的感覺是至深,而且其中的漣漪還是“愁”的,可見感情之強烈。時人在研究這首詞,有一個共同的觀點,就是“以愁人之眼觀物,物物皆著愁之色彩。”這在美學上叫做移情作用。詩人看到疏影橫斜的嬌小花枝,在朦朧淡月的映照下,它嬌弱的倩影好像浸透在寒冷的漣漪裡,其神情是多麼感人。這裡描繪出了紅梅的獨特品格,也為全詞奠定了基調。

最後三句,寫梅也是寫人。梅的“一春幽事”是什麼?是東風無情,吹落梅花。那飄落的紅梅,它的香氣被東風吹走,如茜裙女子的歸去,而落花卻依然留戀殘枝,在樹下徘徊。姜夔也因為紅梅而觸動了心事,引起了“一春幽事”。那鬱結在他心頭,久久不能釋懷的,是年少時寓居合肥的那一段愛而不得的戀情。那飄落的紅梅,歸去的茜裙女子,彷彿就是當年的那一位女子。

姜夔《小重山令》:相思血,都沁綠筠枝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下片開篇寫“鷗去”,詩人徘徊在江岸邊,驚起了一灘鷗鷺,鷗鳥飛起,也驚醒了夢中人,詩人也從回憶中清醒過來。姜夔認識到這一切都是幻影,往事像鷗鳥一樣飛走了。然詩人的思緒沒有隨鷗鳥而去,而是回到眼前,“遙憐花可可、夢依依。”眼前的嬌花那麼美麗,夢中的人也是那麼讓人依戀。

“九疑雲杳斷魂啼”,九疑山,傳說帝舜葬於此,他的妃子娥皇、女英聞訊而來,痛哭在湘水之濱,傳說她們的眼淚染竹成斑,後二人投湘水而死。這裡姜夔看到紅梅,想象是娥皇女英二位的眼淚染紅的,也是自己的戀人的相思眼淚染紅的。這樣就是將合肥琵琶女對他的思念比喻成娥皇女英對帝舜的思念。

《白雨齋詞話》中寫道:“所謂沉鬱者,意在筆先,神餘言外。鑔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飄零,皆可於一草一木發之。而發之又必若隱若現,欲露不露,反覆纏綿,終不許一語道破。”這段話用在這首詞上是再合適不過了,這首詠物詞,全詞從詠紅梅入手,又不是純粹寫梅,時梅時人,即梅即人,人梅夾寫,梅竹交映,含蘊空靈,意境杳渺,創造了一種沉鬱朦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