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菩提樹下的偉大覺者

作者:由 學習中的茉莉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3-01-14

經文講的是什麼

公元前6世紀,印度釋迦部落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了佛教。

出家,降魔,成道,說法

據記載,2500 年前,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太子悉達多出城遊玩。他出東門時,看到一位氣息奄奄的老翁,一下子受到極大震撼。

從小久居深宮、不知人間疾苦的他第一次見到如此衰老虛弱之人。老者痛苦的模樣讓他久久不能忘懷。

第二天,大子出南門,碰到一位百病纏身的病人。看著病人因痛苦而扭曲的面容,他心生憐憫,也意識到自己的健康不是永久的,無法避免生病。

第三天,大子出西門,見到了死亡的一幕,一具死者的屍體被悲傷哭泣的親友圍繞著。他深切感受到生命的無常,明白了自己也終會死亡。

第四天,他從北門出行,碰到一位託缽乞食的修行者,好奇的太子下車與他對話。當大子明白修行者是要追求超越死亡的涅槃之道後,他思考了一陣子,便決意出家。

次日一早,太子面見他的父親淨飯王,說道:“父王,我懇請你允許,讓我出家修行,好使我能找到開悟之道。”

淨飯王十分驚訝,他表達了對太子的期望,望他能繼承王位,統治國家,並能為妻兒著想,故不同意他出家。

接著,淨飯王連忙召人在當夜舉辦晚會,聘請了城中最好的舞團來表演,想要以此來留住太子。但太子去意已決,他連夜騎馬離開了王城。

菩提樹下的偉大覺者

大英圖書館收藏緬甸佛傳手稿插圖 悉達多太子削髮圖

太子悉達多來到阿羅羅大師這裡拜師求學。阿羅羅大師的修道中心有超過 400 人云集受教,悉達多在這裡成為一名比丘,意思是持缽乞食的人。

他不從事勞作,而是把時間和精力用來修習禪定

。悉達多很快就達到了與阿羅羅大師同樣的禪定境界,但他感覺自己還沒有真正悟道,便又到烏陀迎大師這裡求教。

菩提樹下的偉大覺者

悉達多在短短的時間內又達到了與烏陀迎大師同樣的境界,但他仍然感到尚末真正悟道,

便決定修習苦行,想透過控制肉體的慾望來開悟

悉達多嘗試了多種折磨自己肉體的方式,與五位比丘一起,修習了六年苦行。

他嘗試停止用口鼻呼吸,努力地閉氣,結果耳中響如雷鳴,隨之而來的是劇烈的頭痛和腹痛,彷彿自己的頭被人用皮條狠狠地勒佳,肚子被放在火上炙烤。他竭力忍受,直至極限才大口地呼吸喘氣。

他還進一步限制飲食,每天只喝少量的豆汁,近乎絕食。結果,悉達多骨瘦如柴,觸控肚皮,甚至能摸到脊柱。

但經歷如此艱苦的修行之後,他並未悟道

菩提樹下的偉大覺者

悉達多回想起自己少年時有一次在樹下的陰涼裡靜坐,那是春天的首耕日,那次靜坐的體驗讓他感受到了寧靜和喜悅。

他決定不再修習苦行,而是恢復健康,以禪坐來保養身心

。悉達多走到河邊去沐浴,洗衣,但沐路過後。虛弱的他暈倒在地上。

這時,一位在附近牧牛的女子發現了暈倒的悉達多,她把隨身帶著的乳粥(一說為乳汁)餵給悉達多,讓他恢復了精力。自此,悉達多恢復了正常的飲食。

開始了既不折磨自己,又不放縱慾望的“中道”修行。

菩提樹下的偉大覺者

悉達多在菩提樹下靜心禪坐,他發願:如果不證得解脫,就不從此座起身。

堅定的悉達多降服了自己內心的貪嗔痴心魔,在四禪八定之中觀察自己與薈芸眾生,自此覺悟。

他因此被人稱為佛,意為“覺悟的人”

:也被稱為

釋迦牟尼

,意為“釋迦族的聖人”;

還被稱為如來

,意為“乘如實之道而來成正覺”。

菩提樹下的偉大覺者

開悟的佛陀想同兩位老師分享他領悟的道理,但不幸的是,兩位老師都已經過世了。

得知當初與他一起修習苦行的五位比丘在鹿野苑修行,佛陀便來到這裡為五比丘說法。比丘橋陳如聽完便開悟了,其餘四人拜佛陀為師努力修行,不久也開了。

佛陀和五比丘組成了最早的僧團

。隨後,越來越多的人被佛陀吸引,加入其中,還有很多人

在家修行,被稱為居士

菩提樹下的偉大覺者

不久,佛陀回到加毗羅衛國與他的父親和親友們重聚。他在王宮住了一段時間,為大家講說佛法。

在這段日子裡,他的弟弟、堂弟追隨他修行。兒子羅睺羅也剃髮修行,日後成為十八羅漢之一。後來,佛陀的姨母、妻子也出了家。

菩提樹下的偉大覺者

沒想到長者一口答應,第二天便派人用金幣鋪地。太子震驚了,他請長者告訴他佛陀的事情,並被深深地打動。

太子見到金幣已經鋪滿了三分之二

,突然於手叫停,表示剩下的土地、樹木都由他供養,並在此建造了祇園精舍、專供僧人修行。佛陀在此講說了很多佛法,其中就

包括著名的《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