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古代的科舉上榜的舉人進士這麼多,他們都能當上官嗎?

作者:由 左右記史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3-01-15

送行色是什麼意思

明清時代科舉每三年產生約300名進士,舉人名額則是1100多名,而中了舉人之後就說明有了任官的資格。

因此每三年就會有1400名的新官員產生,三年就來一批新的,1400人可不是小數目,那麼古代的編制夠嗎?今天我們就聊一聊這個話題。

古代的科舉上榜的舉人進士這麼多,他們都能當上官嗎?

故事得從秦始皇創立的郡縣制講起,郡縣制的特點是中央集權,不論行政區域如何更改,皇帝換了誰,縣還是一個縣,成了中國行政區規劃裡面的最基層行政單位。

每個縣依照地理位置,交通情況,經濟收入因素以及人口多少有著自己的等級劃分,一般來說,朝廷在一個縣的編制也就是領中央薪水的官員,官員分入流與不入流,入流指的是入九品內,稱為官,後者是未入流,稱為吏。

古代的科舉上榜的舉人進士這麼多,他們都能當上官嗎?

縣級的官員中最高的行政長官稱為知縣,是正七品的朝廷命官,這個就是今天的縣長,只要是考上進士的,最差都能撈個七品知縣。

下面還設有正八品的縣丞,教諭。

縣丞類似副縣長,縣長的助手。

教諭

則相當於現在的縣教育局長。

前面提到過的每個縣根據人口,地理位置,經濟收入不同等級也不同,大地方的縣城副縣長就多。

之後就是從八品的訓導,相當於現在的縣教育局長的副手。也稱副教育局長。

正九品稱為主簿,類似縣長秘書。

從九品稱為巡檢,類似縣公安局長。

其他的官員則屬於未入流官員,但是也屬於是中央的正式編制。

驛站管理人員,稱驛丞,類似縣郵局局長與招待所所長。負責收發信件與招待外來官員的吃住行。

醫學訓科,類似今天的縣衛生局長,負責縣城的所有醫院藥店和防疫。

陰陽學訓術,掌管一方星象風水。

還有很多其他各類的不入流的官員,每個縣城就靠著這些官吏撐起。

明朝有1472個縣,清朝則有1482個,其他朝代也差不多是1500個上下。

因此我們就以1500個縣來說,每年都有官員退休、病逝或者升遷調走。表現好的直接從知縣到知府,相當於現在的市長。

每三年一批的幾百名進士不可能全部丟到基層,也會留一部分在中央任官,中央官員的編制也很多,像大學生、太師、內務府、翰林院等等。

古代的科舉上榜的舉人進士這麼多,他們都能當上官嗎?

如果運氣好留在在中央任官,動不動就是二品三品起跳,前途發展會比地方官好很多,地方上也有很多總督、巡撫這些大官。還有州、府、廳、道都是比知縣大的地方官員。

因此不要說每三年300名進士了,就是把1100名舉人全部都拉入官員行列也都不夠用。

清朝在乾隆後期人口突破2億,道光年間則突破4億,不過科舉名額一直沒有變化,知縣知府的人數一直都只維持一人。

隨著人口一直增加,底下官員依照縣的等級,編制就越來越大,因此進士舉人人數遠追不上官員的缺口名額。

這樣就越來越重視了進士這種精英人群。出道就是七品起步,舉人則多擔任教諭,縣丞,主簿這種八九品的小官。

如果舉人能力不錯的情況下也有升遷的機會。如明朝大清官海瑞,他只有舉人的身份,最早是去福建當教諭,因為幹得不錯,後來升任浙江的知縣,最後還當上了江南巡撫。

另一個就是清朝的左宗棠,他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棟並稱為晚清四大名臣,另外三個可都是進士出身,左宗棠20歲中舉人,之後連考三次進士都落榜,最後放棄了,只能以舉人出道。

因為晚清戰亂頻發,左宗棠靠著軍功最後當上了總督巡撫,可謂是舉人的天花板了。

缺額這麼大,官員除了科舉的進士還有舉人,其餘的都是哪裡來的呢?

古代一般都有買官制度,你雖然秀才都考不上,但是隻要你有錢,你就可以花錢取得貢生資格,這個稱為例貢,例貢出生的官員畢竟“血統”不純,往往會被人歧視。只有透過鄉試、殿試出來的官員才被稱為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