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學習傳統文化,這13堂常識課,帶你開啟經典閱讀之門

作者:由 海韻螺音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3-02-01

應帝王的應怎麼發音

剛剛過去的2023年春晚,創意節目《滿庭芳·國色》給全國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自然萬物、天地四時中萃取千年中國色,再搭配一系列中國元素,在舞者翩躚中,國人又一次感受了傳統文化帶來的視覺衝擊。

學習傳統文化,這13堂常識課,帶你開啟經典閱讀之門

近幾年,傳統文化的迴歸,不僅表現在藝術形式上,重讀經典也是其中之一。從《典籍中的中國》《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的火熱中,我們可以窺見一斑。

中國歷史悠久,典籍寶藏繁多。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經典,在現代人眼裡已是艱深晦澀。

就像朱自清先生說的:“我國經典,未經整理,讀起來特別難,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結果是敬而遠之。”

那麼普通人該怎麼讀經典,讀哪些經典呢?80年前,朱自清先生的一本《經典常談》,就已經為普通讀者指明瞭方向。

學習傳統文化,這13堂常識課,帶你開啟經典閱讀之門

《經典常談》一書,是朱自清先生擔任西南聯大中文系主任時,寫給大眾的十三堂古典文學常識課。內容

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等十三篇。

學習傳統文化,這13堂常識課,帶你開啟經典閱讀之門

《說文解字》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因為有了文字,才有那麼多的經典史籍。這本書開篇的第一堂課便是《說文解字》。

很多人都聽過“倉頡造字”的傳說。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他造字的靈感來自地上野獸、飛鳥的蹄印、爪痕。《易·繫辭》裡說,文字是

“後世聖人”

所創,朱先生說,文字是不斷演化的,“後世聖人”不是一人,是許多人。

《說文解字》是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編著的,收錄了

9300

多個字,並對每個字都進行了解說。書中,不僅收錄了小篆,還有籀文、古文(晚周民間的別體字),並物件形字,假借字、形聲字的發展演變進行了研究。

朱先生說,

要認識商周文字,探尋漢以來的字型演變軌跡,需要這本書,研究字形要靠它,研究字音字義也要靠它。

學習傳統文化,這13堂常識課,帶你開啟經典閱讀之門

《詩經》

詩的源頭是歌謠。上古時候,沒有文字,人們開心或悲傷的時候,經常用唱歌來表達心情。唱的歌多了,便儲存在人們的記憶中,口口相傳。

等到有了文字,這些歌謠被記錄下來,便成了詩。這些記錄歌謠的人是當時各國的樂工。他們到處採風,儲存下有樂譜的唱詞共有三百多篇。後來樂譜失傳,唱詞流傳下來,就是後來的《詩經》。

朱先生對歷史長河中,眾人對《詩經》的引用做了點評。

春秋時通行賦詩,《詩經》經常被借用,拎出一兩句,就當前的環境做政治暗示;到了孔子時代,“孔子卻採取了斷章取義的辦法,用《詩》來討論做學問做人的道理”;而後來最有權威的毛氏《詩傳》,甚至斷句取義,“是在一句兩句里拉出一個兩個字來發揮,比起斷章取義,真是變本加厲了。”

學習傳統文化,這13堂常識課,帶你開啟經典閱讀之門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海韻螺音

在《經典常談》這本書中,朱自清用白話的形式,對經典之作

的來歷,大概要義,存在哪些問題,目前為止已做了哪些研究等,都進行了系統的闡述。文字

深入淺出,旁徵博引。

學問之深,讓後人仰止。

就像葉聖陶先生說的,

因這本書的導引,去接觸古書,就像預先看熟了地圖跟地理志,雖然到的是個新地方,卻能頭頭是道。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每一部傳統經典,都是我們的精神原鄉。學習經典,讓我們從這本書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