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大唐的一項體育運動,如果再不申遺,韓國人就會捷足先登!

作者:由 愛旅行的陌路人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1-05-14

鬥力頻催鼓是什麼意思

拔河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運動,據說發明人是魯班(公輸般)。最早的拔河是楚軍運用於水戰的戰具,兩軍對壘,敵船逃跑時用鉤把它扯住,衝過來時則用竿子把它抵住,使之無法前行(“退者鉤之,進者強之”)。

一直以來民間有種說法,拔河具有祈福,請上蒼保佑風調雨順的作用。《論衡》說“設土龍以招雨”,《山海經》則說“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所以,拔河一般在春天舉行,用的繩子象龍一樣又粗又長。《隋書》在介紹拔河習俗時說:“俗雲以此厭勝,用致豐穰”。

大唐的一項體育運動,如果再不申遺,韓國人就會捷足先登!

拔河運動最初流行於荊楚之地,到了唐時蔚為風尚,成了一項全民運動,其流行之勢只有現代廣場舞堪比。

拔河運動發展到唐代,有了大唐風采——拔河參與者動輒千餘人,“喧呼動地,觀者莫不震駭”。拔河用的繩子“綿亙數里”,拔河人與旁觀者“群噪歌謠,震驚遠近”(《唐語林》)。

拔河活動不僅在民間蓬勃開展,在唐宮庭間也成了一種風尚。《新唐書·中宗本紀》載景龍三年(709)中宗與韋皇后幸玄武門,“觀宮女拔河,為宮市以為嬉”。第二年的二月,唐中宗再次駕臨禁園球場,“命文武三品以上拋球及分朋拔河”(《資治通鑑》)。

大唐的一項體育運動,如果再不申遺,韓國人就會捷足先登!

中宗為什麼對拔河情有獨鍾呢?

原來,李顯被母親武則天流放均州、房州十多年,房州(今湖北房縣)、均州(今湖北丹江口)都屬於楚地,歷史上都盛行拔河。中宗在貶地每天活得朝不保夕,去看拔河湊個熱鬧可以暫時忘記煩惱,也算是苦中作樂。復位以後,回憶起從前,於是詔令宮女與朝臣一同參加這一活動,既是表示與民同樂,也算是憶苦思甜。

到了開元盛世時,唐玄宗李隆基也愛上了拔河。不過他提倡拔河是另有妙用。時人薛勝《拔河賦》序言云:“皇帝大誇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戲繁會,令壯士千人分為兩隊,名曰拔河於內,實耀武於外。”

大唐的一項體育運動,如果再不申遺,韓國人就會捷足先登!

顯然,玄宗的誇示四夷的目的達到了——於是匈奴失筯,再拜稱觴曰:“君雄若此,臣國其亡。”

玄宗皇帝喜不自禁,作詩紀其勝曰:

壯徒恆賈勇,拔拒抵長河。欲練英雄志,須明勝負多。

噪齊山岌嶪,氣作水騰波。預期年歲稔,先此樂時和。

宰相張說也作《奉和聖制觀拔河俗戲應制》詩附和:

今歲好拖鉤,橫街敞御樓。長繩繫日住,貫索挽河流。

鬥力頻催鼓,爭都更上籌。春來百種戲,天意在宜秋。

大唐的一項體育運動,如果再不申遺,韓國人就會捷足先登!

可見玄宗舉行千人大拔河,邀請外賓和各國使節觀看,還有另外之目的,即訓練士兵、炫耀唐朝強盛的國力。

可惜的是,宋代之後禮教束縛越來越嚴,拔河也淪落成了小兒遊戲,唐時那種盛大規模的拔河再不見史料有載。

拔河這項運動很早就傳到了日本和韓國,韓國古籍中稱拔河為“炬戰”、“葛戰”,拔河用的繩子也長達四五十丈。韓國漢江以南、日本沖繩,至今仍有數千人參與的大拔河,繩長一二百米、直徑一米多、重達數噸。

如果我們不盡快將拔河這項運動申遺,恐怕韓國又會捷足先登了。到了那時,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