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王夫之用儒家忠恕之道,來做到有公理,無私慾,在政治上也有體現

作者:由 歷史貫穿未來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1-12-08

庶幾終有成

前言

李贄和陳確為私慾正名,無疑突破了宋明理學長期以來的僵硬觀念,深具啟蒙意義,但二人對公以及公私兩者關係的闡述甚少。而且,李贄對程硃理學的批判破壞性有餘而建設性不足。

相比而言,王夫之作為中國思想史上承前啟後的哲學家,在對中國古典哲學進行全面總結的基礎上,對程硃理學進行了系統性的批判和修正。

王夫之用儒家忠恕之道,來做到有公理,無私慾,在政治上也有體現

王夫之畫像

王夫之對人性的觀點是性日生日成論,主張理欲合一,認為欲有

公私

誠偽之分

王夫之,湖南衡陽人,在哲學思想上被認為是繼承張載。王夫之對人性的觀點是性日生日成論。他認為人性不是天生不變的,在後天中既被動接受自然萬物的滋養,命日受則性日生,同時又可以透過主動改造自然而成就人性,習成而性與成。

實際上,王夫之人性中的內容,就囊括了人作為自然人的生理需求,和作為社會人的道德意識,有聲色臭味以厚其生,有仁義禮智以正其德。基於此,他有著與程硃理學迥異的理欲觀,他的公私觀念也寓於其中。

王夫之用儒家忠恕之道,來做到有公理,無私慾,在政治上也有體現

張載畫像

首先,王夫之認為,諸如飲食男女的人慾是人生存發展所必需,而天理也是關於人生存發展之理,因此不能撇開人慾而說天理,否則就是佛家的禁慾主義。其次,王夫之主張理欲合一。

他認為人性是理和欲的有機結合,既包含體現仁義禮智的天理,也包含聲色臭味的人慾。

再次,王夫之認為,欲有

公私

誠偽之分。在王夫之的觀念中,人性之中飲食男女這些與生俱來的生存之慾,若在正當範圍之內,就應得到滿足。這種人人普遍必需的欲,就是公欲。而人所必不可有者,私慾耳。

王夫之用儒家忠恕之道,來做到有公理,無私慾,在政治上也有體現

王夫之畫像

王夫之提出私慾淨盡,天理流行,倡公利反私慾,認為人慾有公欲私慾之分

相對於朱熹人慾淨盡,天理流行的說法,王夫之提出的是私慾淨盡,天理流行,則

公矣

。從文字表述上來看,王夫之基於理欲觀的公私觀念,似乎可以總結為倡公利反私慾,但並不能就此認定他要立公滅私,這就要對王夫之的私慾進行進一步的解讀。

王夫之所認為的私慾,是指為一己私利而損害他人的慾望,而並非個體的慾望。個人普遍合理的慾望王夫之不僅不反對,反而認為應該作為執政者施政的準則。

王夫之用儒家忠恕之道,來做到有公理,無私慾,在政治上也有體現

朱熹畫像

將王夫之的理欲觀與李贄及陳確作比可以發現,王夫之雖然主張理欲合一,但是並不將理欲完全等同。在李贄和陳確那裡,人慾就是天理,所有的欲的合理性都被加以肯定,差別只在於合理程度不同而已。

而王夫之雖然說理必須寓於欲中才可顯現,但是理相對獨立且對欲有著規範作用。有此區別的根本原因是,李贄和陳確將私慾等同於人慾,包含了所有的利己行為和慾望,但在主張追求私慾的時候,並未說明當人與人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的欲,有矛盾與衝突時該如何解決,實際上是沒有考慮公的問題。

王夫之用儒家忠恕之道,來做到有公理,無私慾,在政治上也有體現

李贄畫像

而王夫之的人慾有公欲私慾之分,公欲即公理,是人普遍的欲求和好惡,這種欲是共同的,而超出這種基本需求的私慾,會妨礙其他人公欲的實現,自然是要反對的。

王夫之用傳統儒家的忠恕之道來做到有公理,無私慾,王夫之的公私觀在政治層面上也有體現

對於如何做到有公理,無私慾,王夫之給出的方法是傳統儒家的忠恕之道。他在《四書訓義》中說人只有知道自己的好惡,由己及人,也就知道別人的好惡,那麼自己所不願的也就不要施於別人。

王夫之用儒家忠恕之道,來做到有公理,無私慾,在政治上也有體現

《四書訓義》

這實際上是主張人要透過規範自己的欲,使得人己之間的利益關係得以協調。故忠恕之道又被稱之為挈矩之道,挈矩二字更清晰地體現了規範之意。如此,王夫之的理欲(公私)觀的內在邏輯進一步明晰,人慾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矣。

王夫之的公私觀在政治層面上也有體現。如前所述,王夫之認為人們普遍的物質慾望應該予以滿足,那麼統治者就應該遵循天理。他反對以天下私君主一人,這裡蘊含著對君主專制的批判思想。而與王夫之同為清初三大儒的黃宗羲,對君主專制的反思最為系統。

王夫之用儒家忠恕之道,來做到有公理,無私慾,在政治上也有體現

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的公私觀念的兩個層面,一是私是人的天性,二是君主尊重百姓追求私利

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的公私觀念,基本上可以總結為兩個層面:第一,認為私是人的天性,每個人都有追求私利的行為,應該予以肯定;第二、君主作為統治者應該尊重百姓追求私利的權利,而

不是以為

公的名義損害百姓的利益。可以說,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們看到了在君主專制體制下公、私間的巨大矛盾,而如何解決,顧炎武的合私為公論最具有代表性。

縱觀明末清初諸位思想家的公私觀念,將之與先秦與兩宋時期的主流公私觀念對比,可以發現此時期的公私觀念,具有不同於以往的鮮明特點。其一,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都一致地對私給予了肯定。他們對程硃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立公滅私的公私觀念,進行了不同程度地批判。

王夫之用儒家忠恕之道,來做到有公理,無私慾,在政治上也有體現

王夫之石像

而且,不同於兩宋功利學者,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私存在的合理性,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更是把追求私利當作主導人的行為,乃至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其二,對自秦以來君主專制體制,名為公實為私的實質進行了揭露。

總結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們普遍強調,君主一家之姓不是公,天下百姓才是公,進而批判了君主為一己私利而損害天下百姓利益的行為。其三,明確地提出了合私為公的新型公私關係。

王夫之用儒家忠恕之道,來做到有公理,無私慾,在政治上也有體現

書籍《王夫之》

此時期的諸位思想家並未受到西方自由、民主等思想的影響,原始儒家天下為公的價值目標,仍是他們所追求的,因此基於對原始儒家理論的重新詮釋,而形成的合私為公論,是對在儒家思想體系內,實現

公私

和諧的重要貢獻。

參考內容來源:《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