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江城工地積極探索廢料就地利用:淤泥變身有機肥,棄土化作預製樁

作者:由 極目新聞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05-19

淤泥能做肥料嗎

□楚天都市報記者 黎先才 呂銳 通訊員 曹芳玲 劉心 王蕾 褚剛

近日,楚天都市報記者走訪武漢建築工地發現,許多工地大力探索建築廢棄物再生利用,尤其是工廠批次利用廢料,讓建築廢棄物在工地合理消化,就地利用變廢為寶。

淤泥改良成有機肥

昨日,記者在武漢市仙女山路(墨水湖北路—四新南路)工程獲悉,專案出動3臺旋挖鑽、9臺衝擊鑽同步施工,24小時連續作業,本月底能完成跨龍陽湖段全部92根樁基的施工。

“施工時會從湖中挖起大量淤泥,傳統做法是壓縮成幹泥後外運,成本頗高。”施工方中交二航局專案經理羅柳說,專案沒有采用傳統做法,經研發後,專案採用微生物發酵工藝結合濾幹處理,把開挖出來的淤泥擠幹,變成鬆軟通透有利植物生長的泥炭,再經過二次發酵,新增能直接供給和協助作物生長的功能性生物菌,最終生成優質的生物有機肥料,作為專案後期綠化工程的植被用肥料,一舉兩得。

除了淤泥,施工挖出的渣土外運棄置的話,增加成本不說,也會造成揚塵和渣土汙染。該專案部聯合中科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武港院等單位,正在進行一項科研課題:將施工棄土透過擠壓、固化等處理,製成預製樁,用在路基的軟基處理上。目前,該課題已完成制樁、沉樁、試驗檢測等工作,下階段將進行成果驗收和推廣應用。

建築垃圾迴圈利用

漢陽區永豐街陳家咀村的漢陽區建築棄料再生材料廠,已進入試運營狀態。該廠由武漢市盛璟陽環保材料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總佔地面積6。67萬平方米,一期工程棄料處理車間從今年8月開工,今年9月底完工。該公司負責人周國慶表示,棄料處理車間主要是將建築拆遷和裝修等產生的垃圾、棄料回收再利用,生成各類石料、再生磚等。

記者看到,室內一款移動式建築固體廢棄物處理裝置,將一堆堆建築棄料“吃進肚子”,然後從前面“吐出”沙硝,從兩側分別“吐出”不同規格的石子。周國慶說,大分口石將用於鋪設路面水穩層;小分口石、瓜米石、石硝將用作路沿石、植草磚、透水磚、人行步道磚等水泥構件的再生骨料,初步實現了迴圈利用。

廢渣制磚現場消化

連日來,記者走訪了江城一些工地,發現許多工地紛紛“變廢為寶”,不僅提高了效率,還節省不少成本。

在中建三局武漢綠地中心專案,兩臺制磚機將現場大多數建築廢渣製成了磚頭,在建設圍擋時二次利用,做到了廢渣零排放。專案相關人員說,以往建築廢渣多運到外面填埋,每立方米廢渣按1公里20元運費計算,1000噸廢渣的運輸成本至少10萬元。

在後官湖綠道二期施工現場,記者看到,專案有專門區域安放有處理淤泥、渣土的機械裝置,透過對淤泥和渣土進行無害化處理,變廢為寶,用作綠道的綠化用土和肥料。

武漢建築業協會相關人員說,建築棄料合理利用,是切實開展節省能源和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探索實踐,助力綠色城市發展,值得加大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