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悅讀】“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為何刷屏春節朋友圈(附影片)

作者:由 光明網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08-08

苔花雖小也學牡丹開什麼意思

袁枚小詩《苔》,因為央視《經典詠流傳》2月16日播出的一期節目,在這個春節刷爆朋友圈。說這首詩一日傳播量超過此前300年,我信,但說它沉寂300年,卻未必。它不僅屢屢被收入幼童啟蒙讀本,本報也曾引用做過標題(見檢察日報2011年12月30日)。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節目言道,梁俊2013年來到貴州省石門坎支教兩年。在這裡,他把古典詩詞譜上曲教給山區學生傳唱。《苔》這首詩入選,是因為梁老師有同樣的經歷和感受:“因為我也是一樣的,從山裡出來的,也不是最帥的那一個,也不是成績最好的那一個,就像潮溼的角落那些苔,人們看不見”,“但是它們真的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我要告訴孩子們,我們即使擁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樣綻放,我們不要小看了自己”。

評委和聽眾淚流滿面,朋友圈一再轉發,不僅因為這歌聲渾然天成、質樸無華,是脂粉氣、銅臭氣和虛情假意的歌壇的一股清流,更在於,它繼承、弘揚和放大了中華民族的固有精神。自古以來,我們都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修身,是管好家庭、治理國家、保天下平安的基礎。“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居高位者可以為國為民盡職盡責幹大事,而普通士農工商、販夫走卒,若能擁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位卑未敢忘國憂”的情懷,固然高尚;倘或不能,也應管好自己,持節守身,做一個好父母好子女。無論窮達,修身為本。

《苔》這首詩,傳遞著“普通人也要做好自己”這樣一種精神。向陽花木早逢春,而苔,卻生於不見陽光的陰溼之地,可它不自卑、不埋怨,自生自滅,自得其樂。一個“恰”字,言盡其無人態。它可以像牡丹一般開放,但是否像牡丹那樣被人賞識,它從未在乎。

社會,需要每個人都做好自己。譬如“大師在民間”這句話,看了金庸的武俠小說,或許都有體會。常有方外高人向天下泰斗的少林寺挑戰,從十八護法到方丈,一路潰敗,眼看中華功夫將顏面掃地,這時一個燒火僧或清潔工橫空出世,挽狂瀾於既倒。這些小人物,如果心中只有地位、金錢、榮耀,他是沒必要暗下苦功的。只有每個人,每個崗位都這樣把自己做到最好,才能鑄就“工匠精神”。這“工匠”,不是大師;它是苔,不是牡丹。

做人做事向苔學習,不是讓大家做木頭,做愚民。鼓勵人胸懷大志,與勉勵人做好小事,精神是一致的。大丈夫能屈能伸,難得是能屈。鼓勵擁有能屈的本領、能屈的姿態,但不主張麻痺卑微者的精神,讓人立志做小人物,安於現狀。苔花雖小,神比牡丹。無論苔花還是牡丹,他們都是昂揚向上的,積極進取的。只有苔花也能怡然自得開放,才能成就百花齊放的局面。此如曼德拉所說,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但不要習慣了黑暗就為黑暗辯護。可以卑微如塵土,不可扭曲如蛆蟲。

這,正是梁老師教給孩子們的。也如嘉賓所說:平凡而卓越,才是教育的根本。

版權宣告: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