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1歲寶寶肚子圓鼓鼓硬硬的 原來是肝臟上有個5釐米大腫瘤

作者:由 讀創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09-30

左腹鼓起來是怎麼回事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趙鴻飛 通訊員 孫俊 深兒醫

最近,1歲的小凱(化名)食慾不太好,肚子圓鼓鼓的,腹部摸上去還硬硬的。起初,家人以為他積食,沒當回事。有一天,凱媽給他換尿片時,發現便便裡有一大片血跡。家人趕緊帶著他去醫院。檢查後,醫生表情嚴肅:“寶寶肝臟上可能有個腫瘤。最好去大醫院再查查。”

大驚失色的小凱爸媽帶著他跑了好幾家大醫院後,確認小凱的肝臟上有一個直徑近5cm的大腫瘤。而且,是惡性的肝母細胞瘤!

1歲寶寶確診肝母細胞瘤,惡性腫瘤長在肝上

肝母細胞瘤是兒童期最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在兒童肝臟原發惡性腫瘤中,肝母細胞瘤約佔90%。該病的發病率約為0。7~1/100萬,非常少見。該病大部分發生在5歲以內,尤其是3歲以下的幼兒。

要救孩子,必須儘快手術。這臺手術風險巨大。如果有意外,很可能孩子上了手術檯,就下不來了!

腫瘤長在了小凱的肝尾狀葉,肝尾狀葉手術向來被視作肝臟外科手術的“珠穆朗瑪峰”。切除這個位置的腫瘤,不亞於一次危險的“拆彈”肝尾狀葉的位置很深,幾乎是“藏”在了肝臟最裡面。手術時,醫生的操作空間非常有限。肝尾葉位於3個肝門結構之間,與之有豐富的管道相連,術中極易發生大出血。

正因為這類手術難度高、風險大,一般情況下,醫生會考慮將尾狀葉腫瘤聯合部分肝一起切掉。至於單純的肝尾葉腫瘤切除,不僅難度更大,風險更是高了N倍。就算是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也不一定HOLD得住。更何況,小凱又是1歲的寶寶,對手術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要為小凱成功“拆彈”,醫生團隊要“過三關”

四處打聽後,父母帶著小凱來到了深圳市兒童醫院肝膽腫瘤外科。反覆閱片後,肝膽腫瘤外科王建堯副主任醫師打破了沉默:“能做!考慮採用腹腔鏡,做微創手術!”

首先,要過“出血關”。腫瘤的周圍都被大血管包繞。腫瘤後方是下腔靜脈,前方是左、右肝蒂,上方有3支肝靜脈。這些大血管(如腹主動脈、下腔靜脈)一旦破損,寶寶很快會因大出血而沒命。

其次,要過“操作關”。小凱年齡小、血管細、腹部空間很小,操作難度很大。手術中,醫生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既要對腫瘤“一刀斃命”,又不能傷及“無辜”。

最後,要過“時間關”。切除腫瘤的時候,醫生會用橡膠圈將進入肝臟的血管阻斷,減少切肝時出血。但是肝臟缺血時間不能超過20分鐘,否則會引起肝臟缺血壞死,情況會變得更麻煩。

成功挑戰肝臟“手術禁區”,只留下5個5毫米小切口

一切準備妥當後,手術開始了。按照計劃,醫生團隊先用氣腹針往小凱腹部充氣。小肚皮像氣球一樣鼓起來後,才有手術操作的空間。

緊接著,醫生在小凱的肚皮上面小心地切開5個5毫米的小口。透過這些小洞,將手術器械伸入腹腔中。

之後,就進入關鍵期了:王建堯醫生先將固定肝臟的三角韌帶、冠狀韌帶、肝圓韌帶等離斷,遊離肝臟;再用牽引線懸吊肝臟,將趴在肝臟底部的肝尾狀葉充分暴露出來。接著,又一點點分離腫瘤與小網膜及周圍組織的黏連。

如同火中取栗,任何一點小差錯,小凱都可能大出血。王建堯熟練地用橡膠圈將進入肝臟的血管阻斷,然後小心地用超聲刀穿過層層的血管,將腫瘤與周圍組織剝離。做完這一切後,第三肝門暴露出來,他迅速切斷了肝短靜脈(為腫瘤組織提供血液營養的血管),完整切除了這個直徑5cm的大腫瘤。

苦戰3個小時後,終於手術拿下!術後的第3天,小凱就能進食。又是7天的治療後,他恢復良好,辦理了出院手續。

讀創新聞+

肝母細胞瘤

肝母細胞瘤的症狀取決於腫瘤大小及是否轉移。該病早期沒有什麼特別症狀,患兒常因腹部腫大而就診。其他常見症狀有:腹脹、腹痛、體重降低、食慾不振、偶有噁心、嘔吐。少數患者會出現黃疸,罕見情況下導致青春期早熟。

如果腫塊不斷地發展,孩子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如,食慾下降、體重減輕、壓迫引起疼痛(如果腫塊巨大);持續發燒(部分患兒);面板或眼白部發黃、面板瘙癢(肝門部腫塊,不常見);血常規檢查常有貧血(血色素水平降低)血小板計數顯著增高等。

不過,上述症狀並不是肝母細胞瘤所獨有的。有這些症狀,也不一定就是患了肝母細胞瘤。具體明確是否為肝母細胞瘤,需要透過超聲、CT、MR等影像學檢查以及進一步查腫瘤標誌物(如甲胎蛋白)等來進一步明確。深圳市兒童醫院提醒,如果孩子出現了上述症狀,家長也不要恐慌。

必須重視的是,早期肝母細胞瘤的症狀常常不明顯,孩子的表現似乎依然很健康。因此,平時要多摸摸孩子的肚皮,留意孩子有沒腹脹等情況。如果發現異常,即使不一定是肝母細胞瘤,也最好儘快帶孩子就診。

審讀:譚錄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