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母親的縫補人生

作者: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10-08

半絲半縷後面是什麼

母親少時家貧,幼年喪母,從小便以長姐的身份扛起了責任。在為弟妹們撐起一方晴空的同時,她自己也練了一手好針線。

我在家裡排行老么,上邊有哥也有姐。從有記憶起,我穿的衣服都是哥哥姐姐穿小了的衣服,有時是一件花外套,有時是一條洗得失去顏色的褲子,有時是一雙磨得變形的鞋子。那時候衣服多以手工粗布為主,所以幾乎無一例外,袖口都起了毛邊,褲子後面屁股處都摞著補丁,鞋子腳趾處頂著窟窿。每次我穿這樣的衣服出去與小朋友玩,都很難為情,雙手背後捂住屁股,生怕被人見了笑話。母親見了總批評我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勤儉節約才能過上好日子。”

我上初中時,家中經濟已經有了起色,吃飽之餘可以偶爾買件新衣服穿。這時,我以為母親不會再讓我穿哥姐的舊衣服,畢竟我已經長大了,再穿補丁褲子多難看啊。誰知母親到街上買來了五彩絲線,依託洞的位置和形狀巧手翻飛,變幻出各種栩栩如生又恰到好處的小動物。同學們見了,不但不笑話我,反而駐足欣賞,驚歎羨慕。

我上班後有了收入,終於不用再穿哥哥姐姐的舊衣服了。每個週末閒暇無事之時,便上街閒逛買衣服,這樣剩下不穿的舊衣服便多了起來。母親看了心疼,卻只是嘆息著並不多說什麼。她將不穿的舊衣服洗滌乾淨後細心分類——七成新的衣服她熨燙平整後,帶回老家送給需要的人;已變形的衣服,她按衣縫裁開,按裁下衣塊的形狀、大小、顏色、花式,做成不同的椅子坐墊或沙發套,或者杯子防燙墊,或者掛牆上的小玩意,她甚至給傢俱腿都做了鞋穿上,因為怕吵了樓下的鄰居。母親戴著老花鏡,吃力地一針一針縫著,有時不小心被針紮了手,她會疼得一吸溜,然後拿嘴吮吸手指。在她的努力下,舊衣服發揮餘熱,變成了掛在門後的布兜、沙發上多彩的靠背、椅子上斑斕的坐墊和茶几上精緻的杯墊。

我的女兒出生後,母親更是將她的縫補技藝發揮到了極致。從女兒的薄衣厚服到睡臥起具,母親都精心選材,細細縫製,貼身的必定是柔軟的棉布,外層則選擇挺括鮮豔的絲綢。她將哥哥姐姐家孩子的舊衣服拆洗後細細剪裁,輔以各色花邊,手工縫製成女兒的夾襖、單褲、棉衣和外罩。她還給女兒做了虎頭鞋,一雙圓圓的黑色眼珠,醒目地綴在虎頭鞋的腳趾上,穿在女兒的肥腳丫上虎虎生風。

前幾天回家,我驚奇地得知,母親把我們姊妹幾個不穿的舊羽絨服收集起來,竟異想天開地要手工縫製羽絨被。羽絨絨毛細小,會藉助一切細小的空隙到處鑽,普通針縫根本擋它不住。母親不聽我們勸阻,她可惜這麼多羽絨服白白放著沒人穿,毅然跑到市場上買來針腳最細密的棉布,又找來小號的縫衣針,帶上老花鏡,就著正午耀眼的陽光,就一針一線地開始了她的又一次縫補之旅。幾天後,我再回家時,母親的羽絨被已初具雛形,完工了大半,平鋪在床上,羽絨被起起伏伏,傳遞著無限溫暖的情愫。母親摘掉老花鏡,驕傲地說,等這個做好,如果不跑毛,那我就給你們姊妹幾個一人做一個。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因為母親的這個縫補習慣,我們姊妹幾個家裡基本上不落舊衣服,不浪費,讓它重新發揮作用,成為生活的一分子。母親用自己樸素的行動,傳遞著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讓我受益終生。

本文來源:三門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