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皇家子弟,一生做盡壞事,最後卻因為一件事留下千古美名

作者:由 燕子姐講電影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12-11

皇家子弟多寶貴是什麼意思

自古以來,一夫多妻制的存在不僅僅讓家族的香火更加旺盛,也讓暗地裡的權力鬥爭越來越烈。後代一多,麻煩肯定也會跟著多起來,這就開始了家族的爭權奪利。大族大業的人家都是這樣的,尤其皇族,這種情況更是駭人。

我們就來說說唐高祖的兒子,唐高祖一共有22個兒子,在這麼多的兒子裡,除了比較有名的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霸除外,還有他的小兒子李元嬰,他因為一首詩和他修建的一座樓,在歷史上也是有一些名氣。這座讓李元嬰留名青史的樓閣,是他在擔任洪州都督時花費了巨資修建的,大家對他一定很熟悉,它就是王勃筆下著名的滕王閣,大家都不陌生吧。

皇家子弟,一生做盡壞事,最後卻因為一件事留下千古美名

在那個年代,人們都十分注重自身的血統和出身,雖然說李元嬰出生在皇族,受人尊重,享受著榮華富貴的生活,但是他的母親身份比較低,這也就決定了他無法參與權力的爭奪。他被封為了“滕王”後,李元嬰就離開了京城,去了自己的封地生活。

他在那裡並沒有安分下來,也沒有做出什麼作為,也沒給百姓帶來什麼恩惠,而是自己每天享受快活,大動土木,一時間百姓都抱怨他。當時管理著國家的高宗李治為了穩定社會的安定,把他貶到了蘇州,作為懲罰。由於李元嬰一直以來作風都不好,他修建的那些行宮、閣樓只能任憑風吹雨打,沒有人管理。他管理的地方也只是被稱作了“滕縣”,之後再也沒有過多的筆墨來描寫他。

皇家子弟,一生做盡壞事,最後卻因為一件事留下千古美名

李元嬰被趕到蘇州,其實是李治想要給他一個教訓,讓他能長長記性,能有所改變。但是李元嬰體會不到他的良苦用心,仍然不知悔改,到了蘇州還是一樣,只知道玩樂。沒過幾年,他又被李治貶到了洪州,希望他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但是他還是一如既往的不管民間疾苦,每天只知道享樂。

在公元653年的時候,他還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修建了一座樓閣,專門供自己享受的,還取名為“滕王閣”。李元嬰本想一直在這裡享受舒適生活的時候,他又被李治趕到了閬中,這是李治對他的再一次警告,但是他依然是死性不改,沒有把這事放在心上,仍然是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著。根據史料記載,滕王被趕到了閬中後不光是吃喝玩樂,還不遵守法律,跟以前相比更放肆了。他身邊的人看他一直這樣也對他勸說過,讓他收斂一下,然而還沒等話說完就被李元嬰一頓暴打。

皇家子弟,一生做盡壞事,最後卻因為一件事留下千古美名

還有一次,李治對各封地的管理者進行封賞,其他人都是幾百匹綵綢,只有李元嬰是兩車麻繩,別的什麼都沒有。李治對這個做法給出的解釋是:滕王家裡的財產已經夠多的了,什麼也不需要,只需要這兩車的麻繩來做串錢的繩子就行了。傻子都知道這是在嘲諷,希望他能早點改變現在的狀態,看來李治對他還是有些期望的。但是有人不這麼想,他們認為這樣做是為了保命,自己本身出身低微,沒權利在朝廷裡做鬥爭,又不想別人爭權連累到自己,只能藉著這種辦法來躲過統治者的注意力,這樣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皇家子弟,一生做盡壞事,最後卻因為一件事留下千古美名

有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出現了,本來李元嬰在蘇州修建的屬於自己的滕王閣,本來是很普通的默默無名的存在著,直到有一個叫王勃的詩人出現,這座閣樓的名氣就大了起來,甚至還替李元嬰洗脫了汙穢,留下了千古美名,李元嬰給人們留下的壞印象都被沖刷了。

王勃寫的這首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尤其是詩裡面所呈現出來的氣氛和格調,就彷彿身臨其境一般,讓人讚不絕口。在這首詩的流傳同時,滕王閣也跟著沾了光,名氣慢慢變得大了起來。隨著歲月一年年的流逝,滕王閣也被烙上了歷史的烙印,直到現在,它經過了一次次和破壞和修復,現在仍然在南昌的贛江邊屹立著。

皇家子弟,一生做盡壞事,最後卻因為一件事留下千古美名

這種情況還真是讓人想不到,一年多年前的李元嬰,為了自己享受生活而修建的滕王閣,到了一千年以後竟然為他帶來了讚美,這還真的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