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道德經》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作者:由 詳細解讀道德經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1-04

孔子舊書用什麼方法治各種鬼病一書圖片報價

詳細解讀《道德經》3

《道德經》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出汙泥不染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註釋〉

尚賢:標榜賢能之人的高官厚祿等等物質名利待遇。尚:推崇。賢:賢能之人。

貴難得之貨:看重稀有之物。貴:以……為貴。難得之貨:稀有之物。

見可欲:炫耀會誘發人貪慾的東西。見(xian):通“現”,顯露。可欲:可以引起慾望的東西。

虛:使……空虛。後面的“實、弱、強”用法相同。

無知:沒有對自我的錯誤認知,沒有自我分別心。不自我。知:知道。

無慾:沒有貪慾。

夫:指示代詞,那些。

智者:耍心機小聰明的人。

無為:堅守“無”的根本本性、“無我”的本心做事,即無我無私的做事。無:無我。為:作為,做事。

〈譯文〉

不標榜賢人的物質名利待遇,使百姓不去投機鑽營;

不珍視稀有的東西,使百姓不去做盜賊;

不炫耀會誘發人貪慾的東西,使民心不紛亂。

所以,有道的聖人的治國方略是:去除百姓的自我分別心,使百姓純樸厚實;削弱百姓的私心私慾,使百姓強壯風骨。

使百姓永遠保持沒有自我分別心、沒有貪慾的心態,使那些愛耍心機小聰明的人不敢耍弄心機。

倡導和推崇無我、無私的無為精神風尚,那麼,國家就沒有治理不好的。

〈解讀〉

萬物的天命自然本心是無我,但是天下人迷失了本心,因錯誤認知而顛倒夢想,形成了自我意識,有了自我分別心。

有了自我分別心,隨之就會去貪求自己想要的。於是產生了自我的個人慾望和利益追求,隨之而來的是爭名奪利,物慾橫流,奢華貪婪,權謀心機等等。

本章以國家的治理舉例,闡述了從國家治理的層面來講,應當如何引導百姓破除自我意識,去除自我分別心,返璞歸真,淳樸厚實,迴歸無我本心。

在國家治理中,應當注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引導百姓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倡導無我、無私而無為的犧牲奉獻精神。如此,國家就沒有治理不好的。

本章開頭用三個否定句,指出了社會不良風氣:“尚賢”、“貴難得之貨”、“見可欲”的時弊,同時也是提出了構建良好社會風氣在三個方面的具體做法。

高官厚祿等等物質名利、難得之貨、可欲之事物,這些都是自我分別心產生的世俗認知。“尚賢”,“貴難得之貨”,“見可欲”這些做法,更加的誘導和加重了百姓自我分別心的形成。所以,聖人之治,為“無為”,破除百姓的自我,去除百姓的自我分別心,則無不治。

“不尚賢,使民不爭”,以消除自我意識裡爭名奪利的功利心。

“尚賢”,是老子生活的年代當時那個戰火紛飛的社會最為突出的時弊。那時,諸侯並起,天下紛爭。各諸侯國為了自己的生存與發展,紛紛懸賞高官厚祿等等誘人的名利來爭搶人才,於是吸引了無數人的蜂擁追逐。很多人想著一夜暴富,一舉成名來實現自己的世俗願望,於是浮躁不安,有些沒有真才實學的偽賢,也紛紛擁現。他們投機鑽營,弄虛作假,欺詐矇騙,爾虞我詐,不擇手段爭奪名位。

“尚賢”,誘惑人們丟掉了本真務實的作風,自我意識增強,自私自利之心加重,形成了“追星”、投機的浮躁社會風氣。

“不尚賢”,不是說不重視賢才能人,而是說不在社會上推崇和標榜為了招攬吸引賢能而懸賞出來的高官厚祿等等誘惑人心的物質名利待遇,而是倡導無我、無私而無為的犧牲奉獻精神,從而引導百姓消除爭名奪利的自我自私心態。倡導“無為”精神風尚,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百姓就不會去投機鑽營,爾虞我詐,爭名奪利,不會去追逐私心私慾所需的浮華生活。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以消除自我意識裡爭強好勝的虛榮心。

社會中那些權勢貴族們,靠剝削壓榨百姓,搜刮民脂民膏,聚集了大量錢財,然後揮霍享受,奢侈虛糜,並且以佔有珍奇稀有之物來炫富比貴,以滿足自我虛榮心。於是珍奇稀有之物引起了人們的貪慾,成為了靈魂腐蝕劑,或者巧取豪奪,或者偷盜。

“不貴難得之貨”,倡導勞動、創造、節儉、淳樸的社會風氣,消除自我虛榮心,百姓就不會去做盜賊。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以消除自我意識裡不知足的貪慾心。

不去顯耀那些誘惑人慾望的東西,弱化百姓的貪慾,提高百姓的心靈品質,百姓的心就不會迷惑混亂。心不迷惑混亂,行為才會端正。行為端正,就會抑制自我貪慾的蒙發。少私寡慾,人心自然清靜守正,風骨強壯。

上文用三個否定句,指明瞭春秋時代國家治理方面,具體存在的三個突出問題,也是國家治理中的三個具體治理方法。那麼,在道的思維層面,國家治理總的原則是什麼呢?

聖人,就是修心明道的人,聖人的治理,就是遵循天道的治理方略。

聖人修心明道,處於“明”的狀態,堅守無我本心。

世人不明道,處於“無明”的狀態,顛倒夢想而自我。

所以,聖人治國依循天道,為“無為”,使大道在天下暢行。

“虛其心”。比喻破除自我意識,去除自我分別心。無我本心被遮蔽汙染,就產生了自我之心。使自我之心變為虛空,被去除,就是沒有了自我,就是破除了自我,無自我分別心。

“實其腹”。比喻使百姓保持純樸厚實的天命本性。腹,就是肚子。充實肚子,就是保障百姓樸實的生活要求,不是去貪求顯耀、奢華的生活。而是“見素抱樸”,沒有自我分別心。

“弱其志”。志,心之所向,是心的意志。有了自我分別心,就有了美醜、貴賤、貧富、好壞等等因為分別心而貼上的自我情感標籤,於是去貪求自己想要的,由此產生了貪慾的心志念頭。開始了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多得多佔,厚愛多藏。弱化百姓自我自私的貪慾心,引導百姓起心動念少私寡慾。

“強其骨”。骨架是人體的支柱。人的骨架強壯了,軀體就高大強壯了。比喻去除自我分別心,去除百姓的自我小我意志,提升人的思維境界,強大精神支柱,無貪慾,做個高大強壯、有風骨,有氣節的人。

“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無為,就是堅守“無”的根本本性、“無我”的本心做事,即無我無私的做事。為“無為”,就是倡導和推崇無我、無私而無為的犧牲奉獻精神和行為。

聖人為“無為”,“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在全國上下倡導和推崇無我、無私的“無為”精神風尚和行為,引領百姓尊道貴德,”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永遠保持不自我、沒有自我分別心,沒有貪慾的心志,使大道在天下暢行。

百姓沒有了爭名奪利的功利心,沒有了爭強好勝的虛榮心,沒有了不知足的貪慾心,那些愛耍心機小聰明的人,也就沒有了耍弄心機小聰明的土壤和時機,從而不敢耍弄心機小聰明。如此,社會風清氣正,民風淳樸,那麼,國家就沒有治理不好的。

立身天地,效法天道,學習聖人,為“無為”,樹立良好的家風,則家庭因此和睦興旺。構建優秀的組織文化,則組織團隊因此充滿生機。加強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則國家因此和平富強。

《道德經》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勞動奉獻精神

(注:本文為作者原創,圖片選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