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男友鼓勵我“穿衣自由”,卻把照片髮網上:穿得少就是給男人看?

作者:由 第一心理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1-06

穿得好看是為了給別人看的嗎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穿這麼少,不就是為了給男人看嗎?”

“正經女孩誰會這麼穿?”

“穿瑜伽褲子被人騷擾,說實話,我沒法同情她”

日常生活中,這些獨白總會有意無意的出現在我們的世界裡,甚至直接成為了我們的口頭禪,被那些施害者加以傳送,女性的穿衣自由向來都是被熱議的話題。

其中,最受爭議的話題莫過為:女人穿的好看,究竟是為了給男人看,還是為了自己?

男友鼓勵我“穿衣自由”,卻把照片髮網上:穿得少就是給男人看?

評論區完全是兩邊倒:女方全部認為:就是為了穿給自己看,自己舒服的,男方則因為:肯定是為了吸引異性的目光啊!

衣著反映人格,說實話,穿衣這件小事,恰恰能反映出很多心理問題:衣服是一個人人格的的重要載體,它包含著個人的情感、身份、自我認同和愛恨情仇等多種心理因素,能夠很好的反映一個人人格的整合完善程度。

選擇穿一件衣服,絕不僅僅是衣服的問題。而是一場“做喜歡的自己”還是“做別人眼裡的自己”的心理戰。

一個從小聽聽父母的話,長大後勤儉持家的乖乖女和家庭主婦,也很有可能有好好打扮一番,穿一次性感的黑絲出門的爽快想法。

男友鼓勵我“穿衣自由”,卻把照片髮網上:穿得少就是給男人看?

如果這個人能夠從兩種模式中很好的切換,那麼,她的人格整合度就是很高的,各方面人格能夠在這些心理變化發展中,達到一個和諧一致狀態的過程。

一個人能夠體驗此時此地的情感,不割斷或延緩自身的情感,在不同的情緒體驗中切換反應自如,就不會出現焦慮,自我懷疑的情況。

相反,如果這個女人總是處於自相矛盾的情況,比如穿著黑絲就遭受到別人的否定,認定她是不正經的女孩,那她受到這樣的否定後,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感受來進行“穿衣自由”——無法根據自己的感受而活。

男友鼓勵我“穿衣自由”,卻把照片髮網上:穿得少就是給男人看?

男友鼓勵我“穿衣自由”,卻把照片髮網上:穿得少就是給男人看?

我們拿小敏的故事舉例,小敏來自於一個非常嚴厲的家庭。

從小到大,父母在各方面都對她要求很嚴格,十幾歲青春期不能提早穿稍微個性的衣服,必須穿鬆弛的大碼裝,最好是得體大方,晚上過了八點就不能和朋友出去玩,如果出去玩了,晚上十點鐘也必須回來。

她的一切都要符合父母要求,這導致她大學都不敢好好的化一次妝,因為她一直記得母親所說的那句:女孩子家要大方得體,不要濃妝豔抹、要像個好女人的話。

所以,每當看到性感的辣妹裙和寬鬆舒適的通勤裝時,小敏總會不自覺把衣服分為了“好女人”和“壞女人”穿的衣服。

男友鼓勵我“穿衣自由”,卻把照片髮網上:穿得少就是給男人看?

雖然她表面上很聽話,平時只穿“好女人”穿的衣服,但是她內心卻特別喜歡“壞女人”穿的衣服,她想要自我展現,好好打扮自己一番,把自己最性感的一面展現出來,於是,她的櫃子裡又藏著好多嫵媚性感的包臀裙和黑絲,雖然遲遲沒有動過。

小敏交了個男朋友,他看穿了她內心的矛盾,鼓勵她穿衣自由,卻又偷偷把照片傳播到了晚上,此後她更加懷疑自我真實的感受,給自己定義上壞女人的標籤,再難以信任自己的感受和判斷,最終導致身心分離,矛盾,自我分裂。

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也是受害者有罪論最令人痛恨的一點。

男友鼓勵我“穿衣自由”,卻把照片髮網上:穿得少就是給男人看?

不讓女性按照自己的意願穿衣出門,無疑是對她們最大的否定和束縛。

穿衣自由所以說,穿衣這件事其實是一場心理的摸索,也是一場人格的修煉,穿衣最好的結局就是:穿衣自由。

穿衣自由這個詞是近幾年提出來的,中國女性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穿衣自由,的確是很進步的觀念,普通人在沒有違背法律道德、沒有妨礙他人的原則下,無論男女,穿衣根據自己的想法,自由一些,隨性一些,都是可以的。

不過,最近又出了一則模特在地鐵穿著暴露擺拍的新聞,讓不少人直呼辣眼睛。

值得強調的是,這個就不屬於穿衣自由了,穿衣作為一種自我表達,自然也需要後別人的反饋效果。

在做好自己的前提下,我們還是會不自禁的揣摩觀察別人的喜好,群體的喜好,別人的期待,群體的期待,以及場合,情景的期待等。

所以到了後面,我們需要在別人的期待和活出自我中磨合出一個平衡點,進而實現穿衣自由。

自由穿衣也要體現了人最基本的文明素養,如果說穿著危害了公共秩序,比如穿個丁字褲都跑到街上,單純為了玩刺激,博眼球。

男友鼓勵我“穿衣自由”,卻把照片髮網上:穿得少就是給男人看?

給他人帶來麻煩,甚至觸犯法律的話那就不叫穿衣自由了,那叫穿著暴露,很有可能被拘留幾天,總而言之,穿衣自由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取悅別人。

敢於穿衣自由的人才是為自己而活。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