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李叔同:再好的人生,都要經歷三次告別

作者:由 叫我週一醬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1-09

經過了幾次人生的風浪

文/週一醬

1905年,李叔同遵照母親的遺願,跋涉千里將她的靈柩送回天津,好讓父母葬在一起,誰知,兄長竟以“外喪”為由,將其拒在門外。李叔同沒有糾纏,轉頭找來400個人,用出人意料的方式予以“反擊”。

李叔同出身鐘鳴鼎食之家。父親李世珍,曾是津門首富,但母親出身卑微,是父親為了給家裡添丁,晚年娶的小妾,不被家族重視。

所以,自幼母親就對他嚴加管教,命其上進。

5歲時,父親去世,兄長掌管家業,他的母親更是不受待見,這讓李叔同小小年紀就體會到了人情冷暖。

所以,年僅15歲,他便寫下了“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的句子。

這種對富貴生活的透悟,讓他決心參與社會變法。後來變法失敗,他便帶著母親遷往上海,想要過自在的生活。

李叔同:再好的人生,都要經歷三次告別

然而,還沒過幾年舒坦日子,母親便身患重病,彌留之際,她對兒子說:“我想回天津。”

為了完成母親的遺願,他不遠千里將靈柩從上海送回天津,沒想到,竟遭遇了開頭糟心的一幕。

李叔同氣不過,心想:行,沒有你們,我也能讓母親風光大葬。於是,他讓400個人穿上黑衣,按照西方的儀式為母親默哀,並親 自彈奏鋼琴,以慰母親的在天之靈。

他用這種“沉默的吶喊”,完成了對家族的“反擊”,也完成了對富二代身份的告別。

這個人生中的小插曲,讓他放下了富貴的身份,也為他日後出 家埋下了伏筆。

辦完母親的後事,李叔同將原配妻子安頓在天津,便抱著藝術救國的夢想,東渡日本,留學去了。

在那裡,他遇見了視他如寶的女子,體驗瞭如夢似幻的愛情,但也正是這段感情,讓他決意放下虛幻的精神寄託。

為什麼會如此?這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初戀。

當年,李叔同鍾情戲曲,愛上了名角楊翠喜。

兩人以戲為媒,日久生情,李叔同甚至動了迎娶之心,但因身份不匹配,被棒打鴛鴦。

後來,為了不讓母親為難,他娶了富商之女,和初戀再無交集。

愛而不得,讓人心痛更讓人蛻變。

自此,李叔同封閉了自己的心,只談風月難動真情。按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奔走天涯無一事。何如聲色將情寄,休怒罵,且遊戲。”

所以,在上海時,他有好幾位紅顏知己。

等到了日本,對於感情,他也抱著隨遇而安的態度。

李叔同:再好的人生,都要經歷三次告別

和日本房東之女相識後,他坦率告知了已有家室的事實,可對方卻並不介意,陪伴他6載,後來更是主動拋下故土,隨他回到中國。

這樣的痴心,很難讓人不心動,但卻無法換來長久的心安。

回國後,李叔同忙於事業,奔走於各地,將她和他的孩子留在家裡,很多時候,兩人都見不上面。

而此後發生的兩件小事,更是讓李叔同徹底動了割捨之心。

第一件,是好友許幻園告訴他:“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

突如其來的訊息,摯友含淚離去的背影,給了他巨大的衝擊,那一刻,人生無常的體驗,讓他感到孤寂無比。那首流傳至今的《送別》,就是在那時應運而生。

第二件,是他和好友夏丏尊吃茶時,對方說:“像我們這樣的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好的。”

一語驚醒夢中人。

之後,他按照書上的介紹,嘗試了斷食。

體驗後,他又開始素食,覺得自己的神經衰弱和身體機能,都開始好轉,自此立志,放下俗世,皈依三寶。

1918年,39歲的李叔同,給愛人留下錢、信和一縷鬍鬚,毅然決然去了虎跑寺,出家為僧。

此後,世間再無李叔同,只剩弘一法師。

作為一個跨界人才,他的舉動,震驚了世人,也引發了家人和愛人的不滿。

兄長質問他:“人不做,為什麼要去做和尚?”

愛人問他:“為什麼要拋下我?”

世人也不明白,為什麼名利雙收,家庭和諧的他,要為了追求佛法拋下一切?

李叔同:再好的人生,都要經歷三次告別

其實,回望他的人生,不難發現,他的前半生經歷了三次告別。

和財富聲名告別,和至親告別,和過去的自己告別……

這些或主動或被動的失去,讓他深刻體會了生老病死,人生無常,所以,在經歷了起起落落,奮力追求人生的Y望過後,他想要為心靈找一片淨土,為靈魂找一個歸屬。

他的一生,其實彰顯了人生的三層境界:物質生活,精神追求,靈魂修養。

在經歷了無數悲喜後,他最終找到了自我的心安。

1942年10月,62歲的弘一法師,留下“悲欣交集”四個字後圓寂。

自此,他傳奇的一生,落下帷幕。

他的一生,向我們展示了:再好的人生,都

要經歷無數次告別,面對不得已的遺憾。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起落不定,悲喜交替,因為無常本是人生真相。

既然如此,保持平常心就好。

對我們來說,過好當下的每一天,看淡得失,珍惜擁有,就是最好的修行。

因為,當我們平穩了心態,也就擁有了生命中最好的時光。

作者:

週一醬,一個想開著房車浪跡天涯的姑娘,願我們能成為朋友。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