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鄉土散文:聽 戲

作者:由 中鄉美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1-12

唱戲為什麼一定要有胡琴

鄉土散文:聽 戲

媽媽帶我去聽戲

在八十年代,人們能吃飽飯了,精神生活也一天天富足起來。我們這裡的村莊,每年都會在春天的時節,請上一班子唱戲的人前來唱戲。那時唱戲是時俗,同時也給那個年代的人們奉上一道精神大餐。

當人們得知有戲可聽,就將田間和家裡的一些不緊要的活兒往後挪一挪,前往戲臺去聽戲。戲臺就像一個大磁場,吸引著周邊的人云集聽戲。

那時的戲每天唱兩場,即下午場和夜間場。我媽媽最愛聽戲,每每知道周邊村子有唱戲的,媽媽就會帶著姐姐與我去聽戲。

每次去聽戲,姐姐與我就會一前一後地扛著一條棗樹的大扳登,讓媽媽空手行走。因為姐姐與我都知道,我家是窮家,而媽媽一天到晚,一年四季都在忙、在累,媽媽為了五口之家勞苦功高。小時候的我總是力所能及地幫媽媽減輕負擔。

媽媽見自己的孩子心疼、理解她的不易和艱難,時常眼淚汪汪。

到了戲臺,媽媽就按先後順序把板凳放好。媽媽說:“人與人共事,順天人不爭,人為禍亂生。”而媽媽帶我聽戲的日子,從未和別人為了爭搶有利的聽戲位置發生吵鬧過。

唱戲的地方有賣甜水糖果等好吃的東西,媽媽從不給我買,而我也從不叫媽媽買——因我知道媽媽囊中羞澀。

下午場的戲在二點開始,在這個時間段,鑼鼓就會敲得咚咚響。首先出場的是一些翻跟頭的年輕小生,接連不斷地在戲臺上翻跟頭;之後是一些手搖旗子的人,旗子被他們搖得呼拉呼拉地響;再後就是手拿大刀的,使用鐵錘的,手提長槍的,臺上的人用各種不同的兵器在互鬥……

鄉土散文:聽 戲

當這些武打熱鬧的場景過去,就有公子帶著僕人或是小姐帶著丫鬟開始唱戲,有時單唱,有時對唱,拉胡琴的人就配合他們的唱聲拉著胡琴。唱戲的人咿呀咿呀地唱,拉胡琴的人就吱咕吱咕地拉。而成群的小孩則會扭頭跑開,圍繞戲臺瞎轉悠。

媽媽卻和許多大人們坐在板凳上,吹著春天輕柔的風,曬著暖暖的陽光,津津有味地聽上半天。

媽媽聽戲的時光,是媽媽生命過程中少有的幸福時間。假如媽媽現今還活著的話,要是我得知在我們這裡有哪個地方唱戲,那我一定會帶著媽媽去聽戲,就像媽媽曾經帶著小時的我去聽戲一樣。回報媽媽對我的關愛,讓媽媽重溫舊日美好的聽戲時光。

下午的戲唱到五點結束,戲臺上的大喇叭裡就會有人發出通告:下午的戲到此為止,晚上七點開戲,唱的是什麼什麼戲,請大家前來聽戲等之類的話。

然後聽戲的人們一鬨而散,各歸各家忙著做飯,忙著餵雞鴨鵝豬,準備著去聽晚戲。

那時的農民家裡,既無電視,也少有收音機,且晚上還好停電,所以晚上聽戲的人比白天還多,黑壓壓地坐在戲臺前,仰著脖子聽戲。

春天的夜晚還有些涼,我時常坐在板凳上迷迷糊糊地就睡著了。媽媽就會把厚衣服給我穿上,把我抱在懷裡睡。

戲唱完時,媽媽便把我喊醒,於是我就跟隨媽媽朝家趕。

記得媽媽最愛聽《狸貓換太子》。媽媽說君子鬥不過小人,忠臣也難勝奸臣;心地善良的人,往往不是陰險狡詐之人的對手。就像正直實在的李娘娘,明明是先生了兒子,但是卻被弄虛作假、不講道理的劉娘娘用狸貓換了太子,並說李娘娘生個妖怪,下在監獄,放火想燒死李娘娘,以絕後患……但上天有憐憫好人之心,後來叫李娘娘遇見鐵面無私的包青天,真相得以大白天下。

鄉土散文:聽 戲

媽媽說:明主心裡裝著百姓,總是想方設法地造福人民,就名垂青史,成了後人學習效仿的榜樣;昏君貪圖享樂,不顧百姓死活,會遭天譴,遺臭萬年。

我媽媽愛聽戲,戲唱的是歷史,反映的是現實生活。歷史是曾經的人與人之間發生的故事,而今天世人間發生的事,也將會變為歷史。歷史有規律性,也有必然性。歷史是人的一面鏡子,所以說戲唱人生,人生如戲。戲中有天有地、有男有女、有君有臣、有主有客、有對有錯、有真有假、有天命,也有人為……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都有著自己應擔當的角色,該處的位置,該演的戲。不管是演戲的人,還是聽戲的人,能知道每一臺戲都有開始,過程,結束;能知道和任何人打交道都能夠做到每一件事都兩不相欠;能知道天為什麼叫天,地為什叫地,又能知道人為何叫人;能知道萬變不離其宗這些話的時候。那他就是一個能聽懂戲的人。

審閱:郭笑非

簡評: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吃了一輩子苦的媽媽愛看戲,也從戲中悟出了許多人生大道理。

終審:嚴景新

作者:朱慶海,男,2019年開始在《冬歌文苑》《現代散文網》《中鄉美雜誌》刊發散文與詩。現為中鄉美認證作家。

編輯:卜一

每日刊發作品優選紙刊《中國鄉村》雜誌,凡上刊者免費包郵贈送樣刊

投稿必須原創首發,投稿郵箱:zxmtt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