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南向資金2022盤點:掃貨近3800億港元 機構稱史上首次抄底贏外資

作者:由 金融界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1-24

好大夫上有掃一掃嗎

作為國內投資港股的主要渠道之一,港股通南向資金的動向代表了國內主流資金對港股的看法與判斷。

據Wind資料顯示統計,截止12月16日,南向資金今年以來累計成交已近7萬億港元,成交淨買入3789。14億港元。

下面,我們將總結一下南向資金近一年來的流向變化,探尋國內資金對港股市場的態度變化與最新佈局。

1、南向資金行業淨流向:

行業層面,以淨買入的規模計,多元金融作為傳統行業仍然吸引了1491。71億港元的資金,但雖然受到資金追捧,由於板塊本身體量巨大,南向資金在多元金融行業上的持倉市值佔行業總市值的比例仍有微幅下降。

而網際網路及生物製藥作為港股新興經濟的代表,淨買入規模也位列前三,分別達到了1197。45億港元、547。57億港元。地產、零售、能源、醫療四大產業則分列4-7名,年內分別獲淨買入524。92億港元,430。74億港元,312。1億港元。同時,資料顯示上述6個行業中,南向資金的持倉份額佔比均有所增加,更能反映出南向資金加倉看好的態度。

相對的,南向資金對公用事業、消費品及汽車的淨買入規模均未超過200億港元,持倉市值的佔比也都有所下滑,顯示出這三個板塊在資金眼中的弱勢與邊緣化。

2、南向資金個股淨流向:

個股層面,資金的買賣的焦點最能夠表明其看好的方向和交易意願。

從南向資金全年的流向來看,南向資金在港股市場最為熱衷關注的仍然是以騰訊、美團為代表的科網股,也包括一些新能源汽車及生物醫藥標的。而金融、消費、大宗商品類的龍頭個股則遭到南向資金大幅賣出。

近一年來南向資金淨買入前五的個股分別為:騰訊控股(00700。HK)834。33億港元、美團(03690。HK)376。54億港元、中國海洋石油(00883。HK)214。98億港元、快手(01024。HK)172。75億港、藥明生物(02269。HK)163。46億港元。

淨賣出前五的個股則分別為:建設銀行(00939。HK)69。05億港元、舜宇光學科技(02382。HK)64。43億港元、工商銀行(44。69。HK)44。69億港元、長城汽車(02333。HK)33。90億港元、華潤啤酒(00291。HK)30。44億港元。

考慮到南向資金淨流向的資料為年內的累計資料,受全年港股行情波動影響較大,並不能完全代表市場的看法。但南向資金在10月、11月對騰訊、美團等頭部科網股的大舉抄底,確實對恆指起到了支撐,也在後續的反彈中起到了推動作用,抄底資金也盈利頗豐。

3、十大重倉股梳理:

回顧年內南向資金重倉股變化,總共僅有17只個股入圍過前十大重倉股,其中網際網路與金融依然是南向資金重倉的主要方向。

這17只個股中,南向資金長期重倉的科網股有騰訊控股、美團、小米集團,金融股方面則有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匯豐控股。除此之外,中國海洋石油、中移動兩家傳統行業的巨型國企也一直是南向資金重倉的標配。

南向資金十大重倉股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騰訊公佈以美團股票向股東分紅之前,美團在南向資金重倉股中的排名持續上升,一度緊隨騰訊之後位列第二大重倉股。雖然10月、11月因分紅事件關注度有所下降,但12月美團便再次回到了第二大重倉的位置,可見資金對美團後續的發展信心依舊。

李寧、華潤啤酒、安踏體育三隻消費類個股都有進入過前十大重倉的記錄,其中李寧下半年以來多次入圍南向資金前十大重倉,代表了部分資金對消費復甦的期待和對李寧的看好。

與李寧類似,藥明生物自下半年開始也頻繁在南向資金前十大重倉股中出現。目前CRO行業的在手訂單可見高,也讓市場對相關個股有了更加確定的預期。但藥明生物能夠重新獲得資金關注,其被移出美國UVL(未經核實清單)的事件驅動也是核心原因。

隨著進入四季度後,恆指開啟的反彈,港交所受益市場交投重新復甦也重新進入了南向資金前十大重倉股。此外舜宇光學科技、中芯國際、中國神華、快手等公司也在年內有過入選記錄。

總體來看,南向資金前十大重倉股的配置較為穩定。隨著四季度港股面臨的宏觀環境變化,尤其是國內防疫最佳化帶來的基本面改善預期與美聯儲加息放緩的流動性回暖預期疊加,南向資金配置再度向成長股傾斜。

4、南向資金淨流入節奏:

從全年來看,截止12月16日,南向資金仍連續12個月保持淨買入。考慮到2022年美聯儲持續加息的背景之下,港股實際面臨了不小的流動性壓力,而南向資金持續的淨買入可謂是雪中送炭。

特別是,在三季度恆指跌幅持續擴大的視窗期,南向資金的淨流入逆勢放大,其對科網股、金融股等權重板塊的加倉也對恆指起到了一定護盤作用。

平安證券指出,在港股10月份的持續下行中,外資出於恐慌情緒不斷拋售,而南下資金則持續逆勢買入。11月港股開啟大幅上漲後,外資重新流入,內資則獲得了反彈行情大部分收益並開始套現,在近階段的博弈中實現對外資的勝利,這在港股歷史上尚屬首次。

需要承認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公司在港股上市,國內企業在港股的戲份也越來越重。而南向資金作為國內資金的代表,對相關企業的基本面,宏觀環境更為熟悉,在資訊層面也更具優勢。平安證券也認為,內地投資者透過南向渠道不斷增加對港股的投資,內資對於港股的定價權也在不斷增強。

展望2023年,隨著國內防疫最佳化、地產政策修復,市場對經濟回暖的預期持續,普遍認為將進一步支撐港股向好。

本文源自財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