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薛寶釵與林黛玉,一個謹願之士,一個狂狷之士,怎麼可能釵黛合一

作者:由 讀書悟道123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1-25

賈寶玉的父親是幾品官

對於紅樓小說中的二女主,薛寶釵與林黛玉,有不少人持釵黛合一的觀點,當然這種觀點也是有根據的,其來源就是“脂硯齋”的一段批語,如下:

“釵、玉名雖兩個,人卻一身,此幻筆也。今書至三十八回時,已過三分之一有餘,故寫是回,使二人合二為一。請看黛玉逝後寶釵之文字,便知餘言不謬矣”(第四十二回總批)

但脂硯齋的這種說法很明顯與小說的人物塑造是相矛盾的,從小說人物刻畫的角度來看,

薛寶釵與林黛玉完全就不是一類人,如果用儒學來區分更明顯,薛寶釵是謹願之士,林黛玉是狂狷之士,這兩類人在古代文人眼中完全就不是一個型別。

薛寶釵與林黛玉,一個謹願之士,一個狂狷之士,怎麼可能釵黛合一

謹願之士與狂狷之士

在《了凡四訓》中講到:“何謂端曲?今人見謹願之士,類稱為善而取;聖人則寧取狂狷。”

意思是說,何為端正與扭曲?現在人們見到善良忠厚之人,即謹願之士,都是一種肯定和欣賞的態度;但是古代聖賢則寧願喜歡那種豪放而有原則的人,也就是狂狷之士。

謹願之士為大多數人所喜愛,卻不受聖賢的青睞,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原因在於,世人所說的善惡與聖人眼中的善惡在很多時候是完全相反的。

謹願之士,

就是指那些謹慎小心的老實人,說白了就是那些沒有道德原則的老好人。這類人基本沒有什麼原則和立場,別人說什麼,他們就認同什麼;如果另有人提出不同的觀點,他們也是贊同的態度;即使雙方發生了爭執,這類人也只會勸解雙方,不會明確表示出支援或反對的意見。

一般來說,這類人的人緣都很好,因為無論什麼時候他們都不得罪人。由於他們總是很同意他人看法,所以在很多時候還會被人當成知己,所以,這類人是很受普通世人所喜歡的。

但謹願之士卻不能入古代聖賢的眼,因為聖賢們更欣賞那些狂狷之士。

薛寶釵與林黛玉,一個謹願之士,一個狂狷之士,怎麼可能釵黛合一

何謂狂狷之士?

就是指那些志存高遠、有思想、有主見,能堅持自己看法和原則的人。

簡單來說,就是和謹願之士相反的人,就是真性情,率性而為,就是有“雖千萬人吾往矣”那種氣魄的人。

儒家思想把真性情看作做人與做學問的基礎,《中庸》強調“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也就是說率性而為才是真正體現對天道的敬畏,只有把天命轉化為內在的真性情,才是真正的求道。

孔子也認為,“狂者進節,狷都有所不為也”,意思是說狂者,一般性格外向,不拘一格,狂傲激進;而狷者則大多性格內向,孤高自傲,獨善其身。狂狷之士的一張一弛之道才是歷代儒家學者追求的真諦。

結合儒家與世人所喜歡的不同型別的人,我們再來看薛寶釵與林黛玉,她們為何一個為謹願之士,另一個卻為狂狷之人?

薛寶釵與林黛玉,一個謹願之士,一個狂狷之士,怎麼可能釵黛合一

薛寶釵為何是“謹願之士”?

薛寶釵在賈府是公認的老好人形象,這種特質在她進賈府時就表現出來了,小說中第五回便有這樣的描述:

年歲雖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豐美,人多謂黛玉所不及。而且寶釵行為豁達,隨分從時,不比黛玉孤高自許,目無下塵,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頭子們,亦多喜與寶釵去玩笑。

這一段可以作為釵黛二人在賈府為人的總論,那麼具體二人又有何表現呢?

先說薛寶釵,第22回

寫薛寶釵十五歲過生日,原本作為小壽星,她是眾人的焦點,理應眾人捧著她,而她卻是點了《西遊記》又點《魯智深醉鬧五臺山》。

一個青春少女怎麼可能發自內心的喜歡這些戲,很明顯,她這麼做就是為了博取長輩的歡心,在點戲時刻意點得都是賈母所喜愛的戲。

薛寶釵與林黛玉,一個謹願之士,一個狂狷之士,怎麼可能釵黛合一

第32回

,在丫鬟金釧死後,薛寶釵的表現也是有很明顯的媚上行為。在這件事的理解上,讀者、賈寶玉和王夫人,都認為金釧之死與她被攆出賈府有著直接的因果關係。

但是薛寶釵出於對王夫人的維護,竟然這樣安慰她,說金釧是不小心自己掉井裡去了,薛寶釵的這種邏輯聽起來是十分滑稽的,而且言語之間還不乏對金釧的汙辱之詞,說:

“她在上頭拘束慣了,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處去玩玩逛逛,豈有這樣大氣性的理!縱然有這樣大氣,也不過是個胡塗人,也不為可惜。”

正因如此,所以賈府長輩們對薛寶釵評價很高,如賈母這樣說:

“提起姊妹,不是我當著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萬真,從我們家四個女孩兒算起,全不如寶丫頭”。(第35回)

賈母道:“我說這個孩子細緻,凡事想得妥當。”(第38回)

王夫人就更不用了說了,原本她們就是親戚關係,相比之下,寶釵與王夫人的血緣關係也近,在第55回,內管家王熙鳳病倒之後,王夫人選出的當家人,除了自己家裡的李紈和探春,還特選了薛寶釵,已經足以證明薛寶釵在她心中的位置了。

薛寶釵與林黛玉,一個謹願之士,一個狂狷之士,怎麼可能釵黛合一

除了長輩說她好,同輩姐妹也認為她好,

比如史湘雲對薛寶釵的評價就相當高,她說:

“這些姐姐們,再沒一個比寶姐姐好的。可惜我們不是一個娘養的。我但凡有這麼個親姐姐,就是沒了父母也是無妨礙的。”說著眼睛圈兒就紅了。(第32回)

湘云為什麼認為寶釵好,因為寶釵處處為她著想,比如開詩社時湘雲吵著要做東,但錢從哪兒來卻無從談起,這時薛寶釵出手幫她辦了一場螃蟹宴,既為她爭了面子,也博得了大家的歡心。

所以湘雲原先是與黛玉走得近,後來與寶釵關係更密切。

除了湘雲,就連林黛玉也沒有逃出她的“糖衣炮彈”。

比如第42回,黛玉在在劉姥姥進大觀園的宴會上說出“良辰美景奈何天”,一句暴露了她看過所謂的“雜書”。這一回,薛寶釵以長姐的身份對黛玉教育了一番。

薛寶釵與林黛玉,一個謹願之士,一個狂狷之士,怎麼可能釵黛合一

到第45回時,黛玉生病,寶釵去探望,並依據黛玉的病情,還提出要從自己家裡幫黛玉熬燕窩給她喝。寶釵的言行終於打動了黛玉,當著寶姐姐的面兒,黛玉說了一番掏心窩子的話,她說:

“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極好的,然我最是個多心的人,只當你心裡藏奸。從前日你說看雜書不好,又勸我那些好話,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錯了,實在誤到如今。細細算來,我母親去世得早,又無姊妹兄弟,我長了今年十五歲,竟沒一個人像你前日的話教導我。怨不得雲丫頭說你好,我往日見她贊你,我還不受用,昨兒我親自經過,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說了那個,我再不輕放過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勸我那些話,可知我竟自誤了。

第45回的回目是“金蘭契互剖金蘭語”,這說明在黛玉心裡已把寶釵視為金蘭之交,此後不再將其視為情敵。

此外,寶釵還時刻關注著身份地位較為低下的人,

比如對刑岫煙就很照顧,第57回,面對刑岫煙的難處,她暖心寬慰還給她出了不少主意,完了還叫刑岫煙有困難只管悄悄找她便是。

而刑岫煙答應與薛蝌的婚事,卻是心中先取中寶釵,然後方取薛蝌。可見,薛寶釵在她心中的分量有多重!

從上述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人對薛寶釵的評價來看,薛寶釵在賈府人的眼中,她就是個完人,挑不出半點毛病,也從不得罪人,她身上的特質與謹願之士完全相符。

薛寶釵與林黛玉,一個謹願之士,一個狂狷之士,怎麼可能釵黛合一

林黛玉為何是“狂狷之士”

黛玉本身是有仙命的,這是她的特殊之處。從她執意要報恩於神瑛侍者這一行為來看,就已顯示出她雖為草木之身,但卻有世間真情。

仔細研究一下歷史就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但凡流芳千古、我們耳熟能詳的名人,他們大多都是狂狷之士。

比如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杜甫“自笑狂夫老更狂”,龔自珍“負盡狂名十五年”,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等等諸多名流。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對狂狷之士的推崇和讚美,也充分說明了古代的聖賢們對狂狷之士的厚愛。

那麼林黛玉的“狂狷”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薛寶釵與林黛玉,一個謹願之士,一個狂狷之士,怎麼可能釵黛合一

其一,不屈的性格。林黛玉看似外表柔弱,但性格卻是倔強的。比如在第3回,她初進榮國府時,就表現得極為謹慎,“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恥笑了她去。”,這是她自尊自強的表現。

再如第7回

有關送宮花的情節,不管周瑞家的是否為故意,反正到林黛玉處,那宮花確實已沒有了選擇的餘地。黛玉見狀,也不給周瑞家的面子,直言不誨地說:

“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替我道謝罷!”周瑞家的聽了,一聲兒不言語。

這回又表現出黛玉有著一顆強烈的自尊心。

再如第18回

,元春省親時,要眾姐妹根據匾額賦詩,林黛玉本打算大展奇才,將眾人壓倒,不想元春只命作了一匾一詠。

可見,黛玉的好勝心之強。

再如第45回,寶釵建議黛玉吃燕窩,黛玉則說:

薛寶釵與林黛玉,一個謹願之士,一個狂狷之士,怎麼可能釵黛合一

請大夫,熬藥,人參、肉桂,已經鬧了個天翻地覆,這會子我又興出新文來,熬什麼燕窩粥,老太太、太太、鳳姐姐這三個人便沒話說,那些底下的婆子、丫頭們,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這裡這些人,因見老太太多疼了寶玉和鳳丫頭兩個,他們尚虎視耽耽,背地裡言三語四的,何況於我?況我又不是他們這裡正經主子,原是無依無靠投奔了來的,他們已經多嫌著我了。如今我還不知進退,何苦叫他們咒我?”(第45回)

從黛玉的一番話,可以看出她是一個倔強之人,寧願自己苦,也不願麻煩別人,更不願背後被賈府裡的下人嚼舌頭。

再如

第73回

,迎春的累金鳳被奶孃拿去典當,而迎春卻表現出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對於迎春的這種態度,黛玉不禁諷刺道:

黛玉笑道:“真是‘虎狼屯於階陛,尚談因果’。若使二姐姐是個男人,這一家上下若許人,又如何裁治他們?”

從黛玉對這件事的態度,可以看出她是一個是非分明,好惡明辯之人。

上述件件小事都表現出黛玉在性格方面的與眾不同,她與史湘雲雖然都是父母雙亡,但二人的性格卻截然相反,史湘雲對身世沒有那麼敏感,而黛玉則時時處處在意自己的身世,由此造就了她倔強的性格。

薛寶釵與林黛玉,一個謹願之士,一個狂狷之士,怎麼可能釵黛合一

其二,不凡的成就,她是詩神。如果要問誰是詩神,那非林黛玉莫屬。作者在賦予黛玉一個與眾不同性格的同時,也賦予了她絕世的才華。

在小說中,黛玉的詩詞高達二十多首,幾乎首首都是精華,藝術價值極高,好似詩的化身,特別是她的《葬花吟》,全詩營造出一種悲壯的氛圍,表達了好對人生命運無法掌控的慨嘆,而且想象力豐富,在詩中她將人與自然巧妙地結合起來,容情於天地之中,在愛過、恨過、掙扎過之後,無奈離去的過程。

可以說,在小說中,作者透過詩詞塑造了一個藝術性極高的林黛玉,一個擁有不凡才華的林黛玉。這一點,薛寶釵是無法企及的。

其三,勇於追求自己的愛情。在小說中,林黛玉雖然沒有與賈寶玉走入婚姻,但是她至少勇敢追求了自己的愛情。

林黛玉遵從自己的內心,她也毫不掩飾對寶玉的愛慕,這件事全賈府上下都是知道的。在寶黛二人定情之前,她為了確認賈寶玉的心,透過不斷地與他吵架來了解她在寶玉心中的位置。

而在寶黛二人情定後,她又忽然變得不自信了,因為她對社會的潛規則也是十分了解的,沒有背景誰又會為她做主呢?這是現實殘酷的地方。

儘管她與寶玉沒有結果,但相比寶釵、襲人之類,將愛情視為醜禍的封建女性而言,林黛玉就是在逆流而上,不得不說她是社會的進步青年,時代的弄潮兒。

從上述可以看出,林黛玉是一個有思想、有主見的性情中人,凡事遵從自己的內心,也正是因為她擁有一副真性情,所以她的才華才如此出眾。這不正是狂狷之士嗎?

薛寶釵與林黛玉,一個謹願之士,一個狂狷之士,怎麼可能釵黛合一

釵黛為何不能合一

從上述的闡述,我們已然可以看出薛寶釵與林黛玉完全就是兩類人,她們無論如何不可能合一。

儘管在小說中釵黛判詞及紅樓夢曲是合二為一的,但並不能因此就判定釵黛乃屬同一個人。

你見過又勢力又是真性情的人嗎?如果真有這樣的人,那他必然是人格分裂的。

至於脂硯齋所言,說釵黛合一,我們目前無法判斷其合理性。我們看到的原版僅有前八十回,至於後四十回曹公究竟是如何安排的,我們不可能看到。

但就從小說人物塑造來看,將釵黛作為一對相反的人物來對照著寫,這隻能說是一種創作方式,也並不能就此認定,作者在表達的觀點就是釵黛合一。

綜上所述,從小說人物塑造的角度來看,薛寶釵屬於謹願之士,而林黛玉是狂狷之士,她們二人完全是兩類人,由此可見,釵黛合一的觀點無論如何是站不住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