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父親與火的藝術·唐峰

作者: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1-25

一窯燒幾樣磚

博山是陶瓷琉璃之鄉。80年代初,爺爺在村裡負責一個小作坊,模糊印象中,好像是做酒盅的陶瓷廠。

小時候跟隨父親去給爺爺送飯,順手拿上幾個酒盅當玩具玩,那時實在是沒有什麼像樣的玩具,何況又是農村鄉下。也就因為拿酒盅當玩具,讓我的嘴巴上至今留有一條疤痕,像極了三瓣嘴縫合的樣子。哥哥對我講這是給爺爺送飯回來的路上摔了跤,手裡的酒盅碎了,我趴到碎片上扎破的,那時還是大伯騎腳踏車帶我去離家10幾里地的北博山醫院縫合的,卻還是留下了疤痕。再後來,村裡建起了窯廠,幹瓦工的父親改到有兩百多名職工的耐火廠上班,舅舅擔任廠長。耐火磚的燒製車間是工資最高的車間,父親如願以償地安排在了燒製班組,成了一名“爐匠”。

父親從29歲開始燒窯,整整燒了32年。從燒製耐火磚再到燒製工業陶瓷件,再到玻璃吊爐,與火打了半輩子的交道。父親工作的耐火廠離家有六百多米的距離,小時候給父親送工作餐的差事,一有時間我就替母親去完成,順便能去廠裡玩玩,去辦公室轉轉。有時候還能另有收穫:那時舅舅的業務客戶集中在福建石獅、晉江一帶,他常存著些捨不得吃的南方水果,以及出差帶回的小皮鞋、西服套裝等,有時候會有我的一份。秋天是嘴饞的季節,每次去送飯都要帶上幾塊地瓜,父親把地瓜埋在爐灰裡,連悶帶烤十幾分鍾就烤熟了。在那個沒有零食美味的年代,一塊熱乎的烤地瓜能饞倒很多孩子。

父親跟隨舅舅去外地建過窯爐,瓦工基礎是關鍵,到後來的饅頭房找父親盤灶,豆腐房盤灶,博山特有的地爐炕,熔盆爐,街坊鄰居都來找父親幫忙。寒露節氣,父親幾乎每天下班之後,都去給街坊支爐子、套爐子,成了大忙人。村民們你傳我,我傳你,父親就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能人。大家都讚歎他支的爐子即能省煤又能旺火,確實有訣竅!

耐火磚質量要求很高,經驗是很關鍵的,燒製耐火磚父親幹了22年,從煤炭要求到保溫時長,父親掌握的恰到好處,燒製班組用儀器高溫計測量溫度,父親用眼力測溫度,上千度的窯爐裡,父親在觀測孔處看上個三五分鐘,就可以出報告了,都說爐火傷眼睛,現在父親六十六歲了,耳朵有點背,眼睛卻不花。

凡是父親指揮裝的磚窯,成功率、合格率都是百分百,顏色微黃,漂亮好看,沒有生磚,沒有燒過火候的廢品,堪稱一絕。同樣的一窯產品,父親還能節省煤炭,每次都能獲得節煤獎,一窯產品從燒製時長到保溫時長,精確在幾小時幾分。我也從他們的交談中,學到了很多專業術語,什麼“天子眼”閘板等,幾乎決定權都在燒窯工的手上。有一次車間主任不服氣父親的眼力,提前一小時停火,燒了一窯生磚,二次燒製浪費人力物力,延遲交貨期,造成了慘重損失。

父親不善言辭,做事心細認真,雖然沒有文化,但是做事精益求精。把一名普通爐匠做到了極致。他總是教育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研究透徹,做出文章,做出水平來,就像琉璃花球、玻璃瓶子一樣,不一樣的溫度、火候做出的產品顏色就不一樣,要有研究才行。

父親還把一些鑄造類的窯爐的關鍵和熔點關鍵點講給我聽,父親對窯爐的研究出乎我的想象,有時間我一定要去專訪一下我的父親,探究我不知道的秘訣……

父親與火的藝術·唐峰

作者簡介:唐峰,男,筆名小山,1980年出生于山東博山,淄博市散文學會會員,大專學歷,自1998年以來一直從事於裝修工程,工作之餘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在《中國晨報》《齊魯壹點》等網路平臺釋出作品,散文四篇收入到博山區作協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撿回的記憶都有露珠滴落》一書中。

壹點號博山區作協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