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袁隆平:做人要做一顆好種子

作者:由 中國家庭報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2-02

19歲用英語怎麼讀

袁隆平:做人要做一顆好種子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於2021年5月22日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老先生帶著對其鍾愛一生的雜交水稻事業的無限眷戀,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他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幫助 14 億中國人解決吃飯問題,而那粒種子正是媽媽在他幼年時種下的。

在媽媽影響下,從神農洞到西南農學

袁隆平1930年出生在北平協和醫院,母親華靜是一位新社會的知識青年。

袁隆平童年時期正值日本人大舉侵華,他和家人到處逃難,忍飢挨餓。但是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無論到了哪裡,都要把孩子送去學校讀書。

一次,華靜帶孩子們遊覽供奉著炎帝雕像的“神農洞”,併為他們講述神農創耕耘,植五穀,訓禽獸,嘗百草,為民療疾的故事。這是袁隆平第一次聽到神農的傳說,這件事在他心裡深深地打上了糧食和民生疾苦的烙印。

媽媽還曾對袁隆平說過:“我們吃的糧食是黃土地裡長出來的,我們穿的衣服,是用黃土地上收穫的棉花織成的布做的。我們住的房子,是用黃土燒成的磚蓋起來的……總之,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土地。所以說,土地是生命之源。”這些話對袁隆平影響至深,讓他立志成為一名農業科學家。

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一年,19歲的袁隆平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西南農學院農學系,從此踏上了雜交水稻研究之路,踏上了改變世界之路。

袁隆平:做人要做一顆好種子

媽媽的教導,讓他受益一生

袁隆平的媽媽華靜從小在教會學校讀書,接受西方禮儀、文化藝術教育,講得一口嫻熟流利的英語。

在很小的時候,媽媽就開始讀英語給袁隆平聽,並讓他跟著讀。從小跟著媽媽學習,讓袁隆平的英語基礎十分紮實,在漢口讀高中期間,面對幾乎是全英文的學習環境,他也絲毫沒有落下。

袁隆平對媽媽的啟蒙十分感激,他曾在信中寫道 :“無法想象,如果沒有您的英語啟蒙,在當年閉塞的環境中,我怎麼能夠用英語閱讀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文獻,用超越那個時代的視野,去尋訪遺傳學大師孟德爾與摩爾根?”

華靜還十分重視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她說:“孩子們的智商如同一座寶庫,品德和情操則是開啟這座寶庫的鑰匙。”

小時候,媽媽經常給袁隆平讀尼采,講述這位哲學家跌宕起伏的一生。後來,每當袁隆平遭遇挫折,他就會想起童年時母親講的尼采的事蹟,這些故事鼓舞著他堅定信念,讓他像尼采一樣擁有昂揚的生命力與偉大的意志力,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改變世界。

後來,袁隆平回憶道:“母親對我的教育影響了我一輩子,尤其是在做人方面,她教導我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她總說你要博愛,要誠實。我們家自祖輩起,就有重視教育的好傳統,我生在這樣的一個家庭,是幸運的。”

袁隆平:做人要做一顆好種子

稻子熟了,媽媽我想您了

大學畢業後,袁隆平懷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志向,來到湖南省黔陽縣安江鎮農業學校當教師。一直生活在繁華都市中的華靜為了幫袁隆平照顧孩子,選擇和他一起去,最後卻永遠留在了這個偏遠的小山村。

後來,懷著對媽媽的哀思,袁隆平寫了這樣一封信:

媽媽,您在安江,我在長沙,隔得很遠很遠。我在夢裡總是想著您,想著安江這個地方。

人事難料啊,您這樣一位習慣了繁華都市的大家閨秀,最後竟會永遠留在這麼一個偏遠的小山村。

還記得嗎?1957年前,我要從重慶的大學分配到這兒,是您陪著我,臉貼著地圖,手指順著密密麻麻的細線,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圖上這麼一個小點點。當時您嘆了口氣說:“孩子,你到那兒,是要吃苦的呀……”

我說:“我年輕,我還有一把小提琴。”

沒想到的是,為了我,為了幫我帶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後,受累吃苦的,是媽媽您哪!您哪裡走的慣鄉間的田埂!我總記得,每次都要小孫孫牽著您的手,您才敢走過屋前屋後的田間小道。

對於一輩子生活在大城市裡的您來說,70歲了,一切還要重新來適應。我從來沒有問過您有什麼難處,我總以為會有時間的,會有時間的,等我閒一點一定好好的陪陪您……哪想到,知道您走的時候,我還在長沙忙著開會。

那天正好是中秋節,全國的同行都來了,搞雜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麼著也得陪大家過這個節啊,只是兒子永遠虧欠媽媽您了……其實我知道,那個時候已經是您的最後時刻。我總盼望著媽媽您能多撐兩天。誰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趕,可是我還是沒能見上媽媽您最後一面。

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後悔,媽媽當時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長,您一定有很多話要對兒子說,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麼就那麼糊塗呢!這麼多年吶,為什麼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實驗,少出一天差,坐下來靜靜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媽媽,每當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當我在國際講壇上談笑風生,每當我接過一座又一座獎盃,我總是對人說,這輩子對我影響最深的人就是媽媽您啊!

無法想象,沒有您的英語啟蒙,在一片閉塞中,我怎麼能夠用英語閱讀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文獻,用超越那個時代的視野,去尋訪遺傳學大師孟德爾和摩爾根?無法想象,在那個顛沛流離的歲月中,從北平到漢口,從桃源到重慶,沒有您的執著和鼓勵,我怎麼能夠獲得系統的現代教育,獲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膽識?

無法想象,沒有您在我的搖籃前跟我講尼采,講這位昂揚著生命力、意志力的偉大哲人,我怎麼能夠在千百次的失敗中堅信,必然有一粒種子可以使萬千民眾告別飢餓?他們說,我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我知道,這粒種子,是媽媽您在我幼年時種下的!

稻子熟了,媽媽,您能聞到嗎?安江可好?那裡的田埂是不是還留著熟悉的歡笑?隔著21年的時光啊,我依稀看見,小孫孫牽著您的手,走過稻浪的背影;我還要告訴您,一輩子沒有耕種過的母親,稻芒劃過手掌,稻草在場上堆積成垛,穀子在陽光中嗶啵作響,水田在西曬下泛出橙黃的顏色。這都是兒子要跟您說的話,說不完的話啊。

編輯:王亞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