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當你施捨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人的尊嚴

作者:由 九葉一枝花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1-08-21

別人的施捨是什麼意思

當你施捨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人的尊嚴

不失尊嚴的接受施捨

當你施捨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人的尊嚴

施捨即給予,贈送,佛教裡稱為佈施。施捨一詞來自於阿拉伯語的翻譯,施捨被視為善良仁慈的舉動,很多宗教都重視並提倡施捨,《古蘭經》裡多個章節都提到施捨,佛經裡把佈施列為菩薩所修習的六種法門之一,並且排在第一的重要位置,說明佛教對佈施的高度重視。施捨本是無償奉獻的行為,本身不應包含任何功利目的,不應以居高臨下之姿給人施捨,不應以憐憫之心給人施捨,不應以傲慢之心給人施捨,施捨應該不圖回報,施捨時不應想到施捨本身。法國思想家西蒙娜·薇依在談到施捨時說:“有面包的人給飢餓者一塊麵包,這很平常。不尋常的是這個人能以一種不同於購物的行為做這件事。施捨,當它不是超自然的,就類似購物行為,它購買不幸者。”薇依強調的正是施捨者的心態問題,這個問題很是重要,能看出施捨者的本質和品質。有人聽說“捨得捨得,有舍有得”就去施捨,他這就是有目的的施捨,他的舍是為了得,他是在做交易,而且想賺大頭,他的出發點無疑是自私的,他的施捨不純粹不乾淨。佛經上說施捨能得五種果報十種利益,有些佛教徒的施捨就是為了這些果報和利益,他們的施捨也不乾淨不純粹,佛教徒的施捨應如《金剛經》所言:“不住色佈施,不住法佈施”,也就是施捨時做到無我無人無法,這樣才是真正的佈施,能最終見到光明的佈施。

當你施捨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人的尊嚴

佛教佈施

《四十二章經》中說“貧窮佈施難”,貧窮中人自身的吃穿都成問題,又哪有多餘的錢財去施捨救濟別人,即便是富貴中人,吃穿有餘也大多不願去施捨,施捨之難在於錢財來之不易,在於貪婪吝嗇,如果貧窮而能佈施,他就使人佩服讚歎,《罪與罰》裡的主人公拉斯科尼科夫,一個靠家裡供給的窮大學生,自己吃住的費用都相當勉強,在馬美拉多夫因醉酒被馬踩死之後,拿出僅有的二十盧布,施捨給馬美拉多夫的妻子,幫助他們一家人。拉斯科尼科夫雖然殺了人,卻沒花搶來的一分錢,施捨出的是自己的乾淨的錢,拉斯科尼科夫天良未泯,就事論事,他的施捨表現了他善良仁慈的一面。

當你施捨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人的尊嚴

施捨的心態重於施捨本身,施捨還要考慮人的尊嚴感受,照顧到人的臉面。看過一篇文章,講一個老太太經常招待過往的吃不起飯的人,她每次都不直接把人叫進來吃飯,總是為人找些活幹,比如把院子裡的木頭從一邊搬到另一邊,這很明顯是在做多此一舉無用功,但她總能把理由說得很充分,而不使人懷疑,等那人幹完活,他就留下那人吃飯,他也就很是心安理得,很是不失尊嚴,這看似很公平有勞動有報酬,卻是老太太的精心安排,是變相的施捨,叫人幹活是假施捨是真,這也正是這位老太太的偉大之處,這種隱蔽的使人有尊嚴的施捨是世俗施捨的最高境界。

當你施捨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人的尊嚴

古語所謂“一頓是恩,十頓成仇”,施捨過多過頻容易使人滋生不勞而獲的心理,依賴於人的心裡沒皮沒臉的心理,有尊嚴的人渡過難關之後就會拒絕施捨,自己去奮鬥,而有些人一旦不再被人施捨,就會反目成仇,還有些人,接受施捨就是為了隱蔽自己的富足。施捨不施捨,這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