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古人詩詞裡的春天,歷代均有涉獵,精品層出不窮,蘊含了怎樣情節

作者:由 刻苦的巖巖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1-08-30

無可奈何春去也李煜

文/趙凌虛

春天,是文人們永遠吟唱的題材,無論歷史如何變化,春天永遠是文人墨客筆端的最常見的創作內容。古往今來的詩壇,吟詠春天的篇什實在是無法勝數。人們在春天裡,沐浴著溫暖的春暉,感受著生命的湧動,在感情的調配下醞釀著關於春天的詠歎與寄託。

因此,春天對於歷史文化來講,一直也都是春意盎然,讓人感到紙張裡的無限飄香。

古人詩詞裡的春天,歷代均有涉獵,精品層出不窮,蘊含了怎樣情節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謝靈運在長期修養後出門的時候,突然感受了冬去春來的復甦,因此發出了:“邁邁時運, 穆穆良朝。襲我春服,薄言東郊。山滌餘靄,宇曖微霄。有風自南,翼彼新苗。”的感嘆。結合謝靈運後來的結局不難看到,他活在一種無法言表的痛苦與彷徨之中。東晉的山水春水,始終未能將他治癒。

而同時代的陶淵明正在荷鋤南畝,在春風中得到迴歸精神故里的欣喜。在春日他給後人們解釋了自己為何要辭官,因為“田園將蕪,胡不歸?”田地要的草很高了,因此從春天對於陶淵明來講是勞動者的春天,是創造生活的春天,裡面充滿了對農業生活的自由渴望,寄託了這位山水文人的深沉恬適生活的願景。

古人詩詞裡的春天,歷代均有涉獵,精品層出不窮,蘊含了怎樣情節

而大唐的李白顯然更為超脫。“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春夜宴從弟桃園序》)李白在春夜的微風中,藉著一點微醺,湧動著詩的激情。天地都是李白的,何況一個春天,自然要為他所用。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在春日裡與故人重逢,感嘆的也是更多的是世事滄桑如夢,因此,杜甫的春天是一個聚會者的春天。

春天如同一把卷軸逐漸流轉到另一個時代,悄然而至,而最早發現它們的竟然都是文人。

“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鳳裡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春色闌珊,正是惱人天氣。莫名的春愁,籠罩著這深深的樓臺。風中飄搖的落花,不知命運操在何人手上,望著這落花,詞人不禁思緒悠悠。 春天的芳草發出清新的香氣,長滿芳草的小徑,通向遙遠的天邊。

古人詩詞裡的春天,歷代均有涉獵,精品層出不窮,蘊含了怎樣情節

南唐的命運似乎也如同這風中落花、水中月,前路捉摸不定。詞人的愁緒是那麼的深長而闊大,與“花間”詞人相比,李璟的詞就顯得深沉而意境廣遠。而 李煜卻把這種的傷春之作,推向了無以復加的從程度。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李煜的愁緒的另一角度是無可奈何,縱然江南的春天再美,卻更多的是一種無可奈何春去也的的悲傷。

馮延巳雖然做過宰相,但是他的詞作藝術成就卻非常巨大,王國維評價其詞說“馮正中詞品不失五代風格,而堂廡特大,開北宋一代風氣。”《人間詞話》這是很中肯的說話法。馮詞中有很多深廣的愁緒透射出來,傷春悲秋一類的篇什,恰好做了它們的載體。 宋詞中詠歎春天的作品非常之多,幾乎是俯仰即是,這些詠歎春天的作品,情感基調並不單一,而是多側面的,其內涵也相當豐富。但歸結起來,大致感春、惜春、傷春、怨春等幾類情況。

古人詩詞裡的春天,歷代均有涉獵,精品層出不窮,蘊含了怎樣情節

其實,春光之於詞人,並非只是景緻的變幻,更多的是對詞人內心世界的觸控與靈動。詞人詠歎春天,當然並非僅是景物描寫,而是所感發的各種情感的抒寫與投射。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有一段話說得尤為精彩,他說: 季節的變化引起風物的變化,而物的容色之變觸發著詩人的情感,詩人的情感發之以辭語,就是詩詞。詠歎春天的詩詞,其實是作者情感的外化。

到了北宋時期,是詞作濫觴的時代,但是感春之作,依舊最有名的要數宋祁的《玉樓春》: 東城漸覺風光好,轂鈹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不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首出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宋祁這首《玉樓春》,在詠春詞中可謂是卓絕千古,把春天的氛圍渲染的十分光彩繁華。春光依舊是美麗明媚,汴京的東郊風景優美,春容滿野,芳草綠蔭,杏花如雪,鶯啼長空,燕舞隨風,北宋的百姓們泛舟遊湖,湖上的波紋次第漣漪,似乎是歡迎著來看他們的百姓。這首詞的勾魂之筆是“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頗為歷代詞論家所的讚歎。詞人因此而得了“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的雅號。民國的王國維對此評價:“‘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人間詞話》

因此這個“鬧”字成了最生動春天的開河之作,令人看到春天的蠢蠢欲動的希望與寄託。

大文人 蘇軾對春天的感懷自有另外一中興致。 他在《蝶戀花》的詞中寫下: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古人詩詞裡的春天,歷代均有涉獵,精品層出不窮,蘊含了怎樣情節

雖然都是感春之作,蘇子則有著與眾不同的風貌。詠歎春天的詞作中,有許多是抒寫惜春、惋春的基調。這些詞作,基本上都是寫暮春景色的。蘇東坡從暮春時節殘紅飄零的景象中,感悟到的是年華易逝、人生易老。有的時候,詞人在作品中並非單純的、一般性的感傷,而是有著特定的情感內涵,也就使這些惜春、留春之作更為渾厚深沉。

時光跨越到南宋的春天。

淳熙六年(1179), 辛棄疾時年四十歲,他由湖北轉運副使調任湖南轉運副使。臨行前,同僚王正之為他舉行了一次餞別酒會。

當時他南渡已經十多年了,他雖然胸懷抗金救國、光復中原的宏圖大志,但始終未能受到重用,未能實現殺敵報國的抱負。辛棄疾從親身經歷中深深感受到南宋集團的軟弱無能,加之奸佞當道,賢士遭妒,國勢日蹙,北伐無期,而自己卻不能施展抱負,眼看歲月老去,青春流逝,心中生出了的憂愁和怨恨。顯然他知道這次由湖北調往湖南,自然也不會有什麼作為。在這個春天的遠行,於是觸景生情,在酒席之上寫下了這首摧剛為柔的名篇。

古人詩詞裡的春天,歷代均有涉獵,精品層出不窮,蘊含了怎樣情節

以豪放著稱於世的辛棄疾的詞作罕見的來了以此化身女人的柔媚與哀傷。在這個煙柳迷離的暮春時節,女主人公懷念著別後的男朋友。她回憶著臨別時的場景: 慢慢地拔下頭上的金釵分成兩股,與君離別在碧波盪漾的渡口;岸邊垂柳依依,江上暮藹沉沉,那悽迷的景色使我感到更加悲傷和痛苦。別後,相思更苦。連日來陰雲密佈,十天裡倒有九天下雨刮風,想登樓又怕登上那層層高樓看不見你的蹤跡,徒然增添我心中的憂煩……。

古人詩詞裡的春天,歷代均有涉獵,精品層出不窮,蘊含了怎樣情節

清代詞論家沈祥龍在《論詞隨筆》中說:“詞貴愈轉愈深。稼軒雲:‘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仰以上句轉出,而意更深遠。”其實,在女主人公的愁緒裡,寓託了詞人的深刻情懷。

類似這樣的詞作很多很多,我們不必把所有篇什都拿出來,只是從這些代表作中就可以窺見古人的春天。春天,既是充滿生機、令人湧動著希望的時刻,又是觸發人的愁緒,在落英繽紛中感傷著青春流逝的季節。因此詩詞裡的春天的氣象是多樣的,但是這種情緒也是如此,變化萬千,而作為表達自己思想的作品往往蘊含著那個時代的獨特複雜的所有形勢和原因,最終在那個相似的春天寫下了不一樣的感悟和境界。

因此無論哪個時代,春天是文人最能捕捉的一個時節,在它們的感受下,推出了與春天一般美的詩作,在歷史上留下了極具審美的作品,甚至跨越時空的春天,依舊還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好與風度。春天,是歷史中最鮮活的日子,古人對於這個把握超越現在人們對春天的理解,或許,兩個時空所處的環境完全不同,於是當我們讀起過去的春天詞作,往往感嘆其中蘊藏的美感,而我們或許只能拍攝幾張春天的照片而已。留住春天,古人做的確實實在經典永恆,讓人歎為觀止。